當代文學與傳統藝術“深情相擁”
作者:劉俠(xia) (貴州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肖遠平(文學院教授)
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創造了豐(feng) 富而輝煌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其中的傳(chuan) 統藝術,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內(nei) 涵。文學作為(wei) 一門語言藝術,可以充分發揮語言符號表意功能特性,通過語言文字來表現其他各門藝術,在對藝術進行再創造的基礎上,賦予傳(chuan) 統藝術新的活力。不少的文學作品,充分激活皮影、秦腔、瓷器、漆器、飲食、武術等傳(chuan) 統藝術資源,顯示出傳(chuan) 統藝術的文化魅力和作家非凡的創造力。當代作家響應文藝工作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號召,自覺地將傳(chuan) 統藝術納入文學創作範疇,使之煥發勃勃生機,展現絢爛色彩。
美的生成:文學與(yu) 藝術結合的創造力
藝術具有審美特征。麵對藝術,欣賞者往往從(cong) 顏色、造型、聲音、氣味、觸感等各方麵進行鑒賞。好的繪畫作品不僅(jin) 能夠滿足視覺審美需求,而且總能讓人生發出無盡的想象,產(chan) 生身臨(lin) 其境之感。比如看到畫作上的小溪,耳畔會(hui) 響起潺潺流水之聲;看到大片的油菜花,馥鬱的香氣不覺撲鼻而來。古代繪畫藝術中,當線條與(yu) 色彩不足以表達意境時,或當鑒賞者意欲表達自己欣賞畫作的感悟時,語言符號就發揮出重要作用。中國古代有不少優(you) 秀題畫詩,同為(wei) 書(shu) 法藝術,是繪畫藝術與(yu) 語言藝術相結合的產(chan) 物,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藝術形式,充分展現多種藝術融合之美。
文學藝術與(yu) 其他藝術相結合,有可能在美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加美好的藝術,給欣賞者提供更高層次的審美體(ti) 驗。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琵琶聲音之美如珍珠般圓潤,妙不可言。劉鶚《老殘遊記》中說書(shu) 藝人的表演令人產(chan) 生“五髒六腑裏,像熨鬥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wan) 六千個(ge) 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ge) 毛孔不暢快”之感。欣賞者在感受琵琶、說書(shu) 藝術之美以外,也不禁感歎文學藝術對美的表達與(yu) 再創造令人流連忘返、歎為(wei) 觀止。
當代作家注重藝術美的表達,他們(men) 善於(yu) 將文學與(yu) 傳(chuan) 統藝術結合,創作出許多優(you) 秀文學作品。他們(men) 對藝術進行再創造,使其不僅(jin) 具有傳(chuan) 統藝術本源美的底色,同時賦予其語言文字之美,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新的具有審美價(jia) 值的藝術。陳彥長篇小說《主角》中,“一對燈”(眼睛)“放了光芒”,身段“溜勁兒(er) 、飄勁兒(er) 、靈動勁兒(er) ”十足、“色藝俱佳”的秦腔藝人,“高手對高手的心靈點化”“卯頭對榫口的緊致楔入”“門框對門扇的嚴(yan) 絲(si) 合縫”“老茶壺找見了老茶蓋的美妙難言”的“好唱家與(yu) 好敲家”“對了脾氣合了卯竅”的高級唱戲享受;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中,小按師傅“晶瑩剔透”的蝦餃、“在指尖綻放開花朵”的燒賣,大按師傅“和舌頭交纏在一起,深入味蕾深處”的雙蓉月餅,尼姑庵色香味雅俱全的“般若素筵”,“錦餐玉食”廚王爭(zheng) 霸賽中各盡其能的本幫菜與(yu) 粵菜;林那北長篇小說《每天挖地不止》中,那扇“蓮花、荷葉、黑蜻蜓,被一大片紅底漆襯得似乎隨時會(hui) 搖擺起飛,帶著香味撲麵而來”的大漆門,“仿佛一隻準備跨出去的大腳”之個(ge) 性漆器落款,這些細節讓讀者在語言文字的燭照下體(ti) 驗到明豔、動人的藝術之美。
知識性寫(xie) 作:文學對傳(chuan) 統藝術生產(chan) 過程的記錄與(yu) 傳(chuan) 播
《紅樓夢》之所以被稱為(wei) 一部百科全書(shu) ,與(yu) 其知識性寫(xie) 作關(guan) 係密切,書(shu) 中涉及醫藥學、食品學、服飾學、建築學、園林學等各個(ge) 學科領域,令讀者對作家淵博的知識儲(chu) 備肅然起敬。在現代寫(xie) 作中,知識的獲取與(yu) 構建逐漸受到更多作家與(yu) 讀者的關(guan) 注。經驗性與(yu) 知識性都被納入作家的創作,隻是根據文學表現主題、題材內(nei) 容的不同而有所側(ce) 重。在以傳(chuan) 統藝術為(wei) 題材的文學作品中,知識性寫(xie) 作必不可少。雖然知識性寫(xie) 作在一部作品中很難形成體(ti) 係,其係統性很難得到印證,但一門工藝的製作,一項技藝的掌握與(yu) 呈現,均蘊含著這一門類獨有的知識結構。知識性寫(xie) 作相對於(yu) 經驗性寫(xie) 作而言,可以給讀者更加廣闊的知識性體(ti) 驗,帶領其進入某一專(zhuan) 業(ye) 領域殿堂。藝術的專(zhuan) 業(ye) 性通常令人望而生畏、無法親(qin) 近,這就容易使傳(chuan) 統藝術與(yu) 欣賞者之間產(chan) 生隔膜。文學創作試圖打破這種僵局,通過文學性的語言,使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有趣。每一項藝術的呈現都傾(qing) 注了創造者無盡的心血,它是帶著藝術家的體(ti) 溫問世的,豐(feng) 富了藝術的內(nei) 涵。作家使用帶有溫度的語言文字觀照傳(chuan) 統藝術,進一步拉近讀者與(yu) 藝術家之間的距離,讓傳(chuan) 統藝術更容易被人所感知、接受、欣賞,文學的橋梁作用得以體(ti) 現。
作家的文學書(shu) 寫(xie) 不僅(jin) 可以使藝術的知識性得以記錄、保留、傳(chuan) 播,同時使其具有文學審美特征。肖江虹的《儺(nuo) 麵》對儺(nuo) 戲麵具製作和儺(nuo) 戲演繹藝術的具體(ti) 描繪,江華明的《尖銳的瓷片》《龍窯飛》對陶瓷製造技藝的集中展示,《燕食記》對嶺南美食製作方法的描寫(xie) ,《每天挖地不止》對大漆製作工藝的細致描繪,吳誌超的《錦繡魚圖》對赫哲族魚皮畫、魚皮製品技藝的聚焦,均體(ti) 現出作者對某一具體(ti) 藝術門類的熟悉程度,也體(ti) 現出學科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作家不僅(jin) 懂得傳(chuan) 統藝術生產(chan) 的每一道程序、藝術生成的每一個(ge) 訣竅,同時用語言文字將其描繪出來,使藝術生產(chan) 過程不再同專(zhuan) 業(ye) 術語表達一樣枯燥無味,而是浸潤語言文字之美,用文學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傳(chuan) 統藝術的感染力,令讀者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傳(chuan) 統藝術的魅力,並有可能根據語言文字產(chan) 生創造某種藝術的衝(chong) 動。
精神內(nei) 涵:文學對傳(chuan) 統藝術資源的深度挖掘
藝術往往具有較為(wei) 明顯的直觀性,如音樂(le) 藝術主要靠聽覺器官來感知,繪畫藝術是視覺上的享受,飲食藝術則在於(yu) 嗅覺與(yu) 味覺的調動。雖然文學的閱讀過程需要動用視覺器官,但這並非文學藝術的最主要特征,文學的創作過程與(yu) 欣賞過程更需要大腦的參與(yu) 來實現。正如王蒙所言,文學直觀性不如其他藝術品種,但思維性可能超過其他。
文學是一門思維藝術,文學與(yu) 其他傳(chuan) 統藝術的結合,可以實現藝術直觀性與(yu) 非直觀性的互補。用文學的方式來展現傳(chuan) 統藝術,不僅(jin) 可以將傳(chuan) 統藝術之美呈現在讀者麵前,同時可以引發思考,使讀者通過辨析、判斷、整合,得到更多的啟示。傳(chuan) 統藝術本身具有豐(feng) 富的意義(yi) ,但隱藏在藝術背後的深層次內(nei) 涵有時並非所有欣賞者都能體(ti) 會(hui) 到。文學創作則可利用語言符號的特殊性,擔負起藝術解說的重任。傳(chuan) 統藝術成為(wei) 文學作品的夥(huo) 伴,對文學更好地表達思想也發揮作用。在此過程中,文學賦予傳(chuan) 統藝術更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將隱藏在藝術背後的深層次意義(yi) 激發出來,文學在挖掘傳(chuan) 統藝術深厚內(nei) 涵的同時,使自身更加深刻,在文學與(yu) 藝術的雙向尋求中,雙方的藝術審美力與(yu) 藝術價(jia) 值力都有所提升。
《主角》不僅(jin) 對秦腔表演藝術進行技藝性描繪,也對表演者的藝術人生進行深入探討;紅柯的《太陽深處的火焰》借古老關(guan) 中皮影藝術展開中原文化與(yu) 大漠文化的對話;劉亮程的《本巴》不僅(jin) 用“齊”這種說唱藝術將蒙古史詩《江格爾》展現在讀者麵前,同時表達對人類美好童年的向往和歌頌;《燕食記》除了對嶺南飲食文化的細致描寫(xie) ,還通過師徒三代傳(chuan) 奇人生,表達做人的道理,以及在“常”與(yu) “變”中的哲理反思;《每天挖地不止》在描寫(xie) 大漆藝術的同時,通過烏(wu) 瓦大院主人的人生境遇表示對自由、獨立的向往與(yu) 追求,刻畫眾(zhong) 生在財富麵前的百態;薛濤的《樺皮船》通過大興(xing) 安嶺鄂倫(lun) 春族傳(chuan) 統的製船、打獵技藝,表達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望和對人類精神故鄉(xiang) 的執著追求。文學與(yu) 藝術的交流溝通,既表現了藝術創作者的工匠精神,又突出了藝術家做人的真誠、直率、坦蕩,也表達作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期待。這些隱藏在藝術背後的深層次內(nei) 涵通過文學的再創造得以實現。
當代作家自覺關(guan) 注傳(chuan) 統藝術資源寶庫,用語言文字對傳(chuan) 統藝術資源進行再創造,賦予它們(men) 鮮活的生命力,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盤活優(you) 秀藝術資源。傳(chuan) 統藝術資源也為(wei) 作家提供了靈感和創作素材,對增強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感與(yu) 思想深度大有裨益。可以說,當代文學與(yu) 傳(chuan) 統藝術的結合,是一場雙向奔赴,雙方都在這場奔赴中展現了豐(feng) 富的自我,創造出卓越的價(jia) 值,並給予讀者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啟迪。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21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