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市場,誰來填空
6月30日,亞(ya) 馬遜公司旗下Kindle中國電子書(shu) 店將停止運營。在國內(nei) 電子書(shu) 市場占據重要地位的Kindle退出後,市場空白由誰來填補?促進電子書(shu) 市場健康發展的關(guan) 鍵是什麽(me) ?如何激發國內(nei) 品牌企業(ye) 發展活力?
商家紛紛入局
《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由2013年的50.1%升至2022年的80.1%。數字化閱讀已成為(wei) 大眾(zhong) 日常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國內(nei) 數字閱讀產(chan) 業(ye) 規模持續增長,用戶規模逐步擴大,用戶黏性持續攀升,行業(ye) 整體(ti) 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近年來,在與(yu) 海外品牌的競爭(zheng) 中,國內(nei) 湧現出一批本土電子書(shu) 企業(ye) 。比如文石、科大訊飛、掌閱等,這些品牌以更貼近本土需求的創新,以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品的速度,不斷豐(feng) 富國內(nei) 消費者的選擇。”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研究所數字媒體(ti) 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黃楚新說。
據悉,國產(chan) 電子書(shu) 在產(chan) 品多樣性、係統易用性、內(nei) 容開放性上有較大優(you) 勢,不斷獲得用戶認可。目前,掌閱、漢王、文石等品牌電子書(shu) 產(chan) 品均實現了電商銷量80%以上的高增長。
《2022年全球及中國電子書(shu) 閱讀器行業(ye) 頭部企業(ye) 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顯示,從(cong) 全球範圍看,中國已經成為(wei) 全球第三大電子書(shu) 閱讀器消費市場,預計到2023年中國電子書(shu) 閱讀器行業(ye) 市場規模將突破85億(yi) 元。
掌閱iReader的CEO程超表示,在Kindle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後,掌閱APP及時上線了一鍵遷移Kindle電子書(shu) 功能,用戶可通過微信、電腦、手機等對多種格式電子書(shu) 文件實現一鍵遷移。
2022年3月,華為(wei) 發布了搭載鴻蒙係統的電子紙平板MatePad Paper。“華為(wei) 的加入將對電子紙平板產(chan) 品的認知推動、供應鏈資源投入和市場規模抬高起到顯著作用,中國品牌正在逐步接過電子書(shu) 市場的主導權。”黃楚新說。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從(cong) 中國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來看,電子書(shu) 市場尚處在培育階段,品牌商還需要在培養(yang) 用戶使用習(xi) 慣、產(chan) 品硬件實力、軟件適配方麵繼續努力。
版權仍是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線上閱讀APP的興(xing) 起,很多人更願意用手機讀書(shu) 。微信讀書(shu) 、多看閱讀、網易蝸牛讀書(shu) 等已成為(wei) 讀書(shu) 愛好者的常用軟件。
《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手機移動閱讀成為(wei) 主要閱讀形式。2022年,有77.8%的成年人通過手機閱讀,較2021年的77.4%增長了0.4個(ge) 百分點;有26.8%的成年人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比2021年的27.3%減少了0.5個(ge) 百分點。在數字化閱讀細分市場,手機閱讀APP已“占山為(wei) 王”。
除了手機閱讀APP的攻城略地,讀者也開始從(cong) “隻是閱讀”向“智能多元化消費”轉換。手機上的短視頻應用、遊戲應用極大擠壓了用戶閱讀時間。據Questmobiles數據,2022年,我國短視頻與(yu) 在線閱讀行業(ye) 重合用戶規模已達2.9億(yi) ,這在一定程度削弱了電子書(shu) 市場的競爭(zheng) 力。
不過,也有業(ye) 內(nei) 人士樂(le) 觀地認為(wei) ,消費者無論在哪個(ge) 年齡段都有閱讀需求,而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決(jue) 定了電子書(shu) 市場規模依然龐大。
數字化時代,版權是繞不過去的坎。“當前,國內(nei) 用戶更習(xi) 慣於(yu) 免費閱讀。”黃楚新說,對於(yu) 想要以內(nei) 容和增值服務盈利的電子書(shu) 企業(ye) 來說,盜版是個(ge) 大問題。
光明日報出版社總編輯鄧永標建議,首先要從(cong) 國家層麵出台相關(guan) 政策,提高準入門檻,整合數字出版平台,實行專(zhuan) 業(ye) 出版,集約經營。其次要開展“淨網”行動,從(cong) 源頭抓起,嚴(yan) 厲打擊惡意發布盜版電子書(shu) 和低俗內(nei) 容的網站。再次要為(wei) 讀者提供全麵、豐(feng) 富的數字化內(nei) 容,培養(yang) 讀者付費閱讀習(xi) 慣,滿足讀者的精神、文化和知識需求。同時,還要降低數字化閱讀費用標準,讓數字化出版惠及更多讀者。
據了解,掌閱在主管部門、行業(ye) 協會(hui) 指導下自主搭建了版權支撐係統,建起了一個(ge) 擁有海量內(nei) 容版權管理能力的係統平台。目前已經成功阻斷侵權盜版鏈接千萬(wan) 條。
“出版社及作者應進一步完善電子書(shu) 授權出版機製,促進電子書(shu) 良性發展,鼓勵版權人對電子書(shu) 進行數字化許可,同時也要鼓勵出版公司和電子書(shu) 分銷平台為(wei) 讀者提供種類豐(feng) 富、獲取方便、價(jia) 格合理的電子書(shu) ,從(cong) 而杜絕盜版現象。”程超說。
有專(zhuan) 家建議,優(you) 質正版內(nei) 容始終是電子書(shu) 企業(ye) 發展的核心優(you) 勢。相關(guan) 企業(ye) 要利用互聯網思維打破內(nei) 容壁壘,為(wei) 更多細分用戶打造豐(feng) 富多元的資源儲(chu) 備,推出更多具備網絡傳(chuan) 播特性的數字內(nei) 容產(chan) 品和服務。
構建閱讀矩陣
隨著國內(nei) 電子書(shu) 品牌市場活力不斷激發,國產(chan) 電子閱讀器功能得到更多拓展。智能化、個(ge) 性化、社交化以及開放性,成為(wei) 行業(ye) 未來發展的關(guan) 鍵詞。
“對於(yu) 電子書(shu) 企業(ye) 來說,當產(chan) 品技術不相上下時,閱讀生態、營銷策略以及內(nei) 容版權或許就成為(wei) 品牌成功的有力武器。”黃楚新說,國內(nei) 電子書(shu) 市場的一個(ge) 核心變化是用戶閱讀習(xi) 慣的碎片化。所以,電子閱讀器企業(ye) 應極力擴展使用場景,滿足用戶多元使用習(xi) 慣。
例如,華為(wei) 推出的電子紙平板MatePad Paper並非一款普通的電子閱讀器,而是智慧辦公產(chan) 品。在閱讀的同時可以實現跨設備互聯,例如與(yu) 華為(wei) 的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PC端實現互聯,完成相關(guan) 文檔雙向傳(chuan) 輸,進行商務辦公。
專(zhuan) 家認為(wei) ,未來,電子書(shu) 企業(ye) 應構建全媒體(ti) 矩陣式形態,打造集看書(shu) 、聽書(shu) 、互動社區、滾動圖片等形式於(yu) 一體(ti) 的全媒體(ti) 數字閱讀矩陣,為(wei) 讀者帶來沉浸式閱讀體(ti) 驗。
“文石與(yu) 其他純閱讀的墨水屏企業(ye) 不同,我們(men) 的開放生態與(yu) 內(nei) 容合作夥(huo) 伴是互補的。”文石副總經理王敬博說,文石與(yu) 微信讀書(shu) APP聯合開發了墨水屏版本,同時也在自己的產(chan) 品內(nei) 與(yu) 京東(dong) 讀書(shu) 書(shu) 城、得到書(shu) 城開展合作,還與(yu) 小說類的起點讀書(shu) 、漫畫類的嗶哩嗶哩漫畫以及有聲書(shu) 類的喜馬拉雅建立了合作關(guan) 係。“後續,我們(men) 還將在產(chan) 品中深度預置,用戶可以在文石的產(chan) 品中快速使用各種主流內(nei) 容,滿足用戶的各類需求。”
鄧永標認為(wei) ,電子書(shu) 企業(ye) 構建數字閱讀矩陣,必須結合新技術與(yu) 讀者需求,用數字化新技術增強數字出版的可讀性、可視性、導讀性,多向鏈接,注重知識點,由單一的圖書(shu) 數字閱讀逐步過渡為(wei) 沉浸式閱讀、個(ge) 性化閱讀、創造性閱讀,從(cong) 而提升數字化閱讀質量。
在北京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陳少峰看來,電子書(shu) 主要還是網絡閱讀,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的角度來看,結合網絡書(shu) 做有聲讀物、教育、線下體(ti) 驗等,可以讓市場保持適度成長性。此外,還可以和影視、遊戲結合,這個(ge) 可能也會(hui) 成為(wei) 趨勢。
“隻有兼顧軟件內(nei) 容與(yu) 硬件的品牌,才有更多機會(hui) 填補電子書(shu) 市場的空白。”程超說。(記者 成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