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合夥辦俱樂部 冀推廣棒球運動與文化
中新社北京6月27日電 題:台青合夥(huo) 辦俱樂(le) 部 冀推廣棒球運動與(yu) 文化
作者 陳建新
“(大陸棒球發展)真是越來越好,每年打棒球的孩子越來越多,比賽的隊伍也越來越多。”談及大陸棒球運動,台灣青年宋奇軒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今年23歲的宋奇軒,來自台北。他從(cong) 小對棒球感興(xing) 趣,自初中開始便加入學校校隊,正式學習(xi) 打棒球。2018年,作為(wei) 棒球特長生,他來到北京的北方工業(ye) 大學讀書(shu) ,並於(yu) 去年畢業(ye) 後,留在北京從(cong) 事棒球教練工作。
今年4月,台青宋奇軒在北京合夥(huo) 創辦“新世代棒球俱樂(le) 部”。圖為(wei) 宋奇軒在四川省青川縣為(wei) 當地學校開展公益棒球課項目。(受訪者供圖)
“當初來的時候,心裏的想法就是看一下外麵的世界,同時也想回去打職業(ye) (比賽)。”宋奇軒回憶,後來想推廣這項運動,讓更多人知曉棒球、學習(xi) 打棒球。在他來北京的這幾年,他也感受到本地棒球運動的蓬勃發展,“更多人在嚐試”。
成為(wei) 職業(ye) 棒球選手,是很多學生的夢想。在宋奇軒看來,棒球選手的職業(ye) 生涯平均為(wei) 5至10年,自己放棄成為(wei) 職業(ye) 選手的想法,提早轉換“跑道”,可以嚐試更多可能性。早在大學期間,除參賽外,他也利用周末兼職教球,積累教學經驗。
今年4月,在大學時就有創辦俱樂(le) 部想法的宋奇軒,和首批台灣棒球特長生、同樣畢業(ye) 於(yu) 北方工業(ye) 大學的王浩亞(ya) 、朱建賓合夥(huo) 創辦了“新世代棒球俱樂(le) 部”,提供專(zhuan) 業(ye) 棒球指導和服務。取名“新世代”,他表示三人出來打拚是一個(ge) 新的開始,想帶來不一樣的東(dong) 西,開創新篇章。
為(wei) 科學開展訓練,俱樂(le) 部從(cong) 美國引進了專(zhuan) 業(ye) 器材。宋奇軒介紹,儀(yi) 器可以針對選手投擊棒球提供精準的資料與(yu) 數據,幫助教練和選手發現問題、合理調整訓練方式。他還表示,成立俱樂(le) 部前,團隊成員專(zhuan) 門回去台灣,學習(xi) 最新的訓練理念及技術。
在他們(men) 俱樂(le) 部中,學習(xi) 打棒球的多為(wei) 青少年。宋奇軒說,起初孩子們(men) 在理解棒球規則上有不少困難,但都有很好的學習(xi) 心理,每當他們(men) 取得一些成績,總會(hui) 驅動自己繼續做好這項運動。在他看來,打棒球過程中,小朋友會(hui) 遇到失敗,也會(hui) 感受到團隊的重要,利於(yu) 培養(yang) 團隊意識。
今年9月,第19屆亞(ya) 運會(hui) 將在杭州開幕,棒球作為(wei) 正式比賽項目被納入其中。宋奇軒認為(wei) ,亞(ya) 運會(hui) 這項國際賽事能在大陸舉(ju) 辦,對棒球發展會(hui) 有很大推動作用。他表示,如今在大陸,對棒球運動的支持越來越多,有很多人在了解棒球、重視棒球。
台灣的棒球運動起步早,賽事眾(zhong) 多。在宋奇軒看來,未來兩(liang) 岸可以多舉(ju) 辦棒球交流比賽或論壇,互相學習(xi) 。他也希望日後能帶著自己俱樂(le) 部的孩子到台灣交流,感受棒球文化。
來到北京近5年,宋奇軒早已適應這裏的生活。包容度高、生活便利,也是他選擇留下的原因。通過參加棒球比賽,這些年他還去過河北、山東(dong) 、天津、深圳等多個(ge) 省市。接受記者采訪前,他和王浩亞(ya) 剛從(cong) 四川省青川縣回來,他們(men) 在當地學校開展了公益棒球課項目。
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青年在大陸求學、工作。宋奇軒對此很是認可,並表示出來走走看看,有助於(yu) 開拓自身眼界。談及未來,他希望把俱樂(le) 部做好,“讓更多人喜歡上棒球,體(ti) 會(hui) 到棒球帶來的快樂(le) 與(yu) 感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