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血型、看手相?不能縱容另類就業歧視
最近,記者采訪發現,在招聘市場“崗少人多”的當下,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時會(hui) 提出與(yu) 崗位內(nei) 容、職責無關(guan) 的條件,如“關(guan) 心”家庭背景、戀愛經曆,限製身高、籍貫、屬相等,有些甚至限血型、看手相,侵犯求職者的隱私和平等就業(ye) 權,讓人啼笑皆非。(《工人日報》 7月4日)
當下招聘市場“崗少人多”,不少求職者本就處境艱難,可有些用人單位反而處處設限、挖坑,讓求職者難上加難。用人單位根據崗位內(nei) 容、職責設置一定的限製條件,如要求專(zhuan) 業(ye) 對口、有從(cong) 業(ye) 經驗等,情有可原,也是企業(ye) 自由用人的權利。但如果連血型、手相、屬相也成了求職者的門檻,那就不隻是讓人啼笑皆非,而是已然踐踏法律這條紅線了,涉嫌侵犯求職者的隱私和平等就業(ye) 等權利。
這些另類的限製條件,或許隻是出於(yu) 企業(ye) 老板或HR“拍腦袋決(jue) 定”,但這也是赤裸裸的就業(ye) 歧視。勿以惡小而為(wei) 之,用人單位哪怕再小的惡意,也會(hui) 讓求職者產(chan) 生陣陣寒意。隻有不斷消除招聘市場中的各種就業(ye) 歧視,才能讓求職者感受到更多暖意,進而實現招工方和求職者的雙向奔赴。
另類就業(ye) 歧視之所以存在,首先在於(yu) 目前招聘領域處於(yu) 買(mai) 方市場,用人單位有恃無恐,不愁招不到人;二是違法違規成本低,真正被查處者少之又少;三是求職者維權成本高企,走法律途徑費時費力還耽誤找工作,大部分用人單位並不會(hui) 明確告知不錄用的具體(ti) 原因,因而舉(ju) 證往往也相對困難。這就造成了用人單位明目張膽搞就業(ye) 歧視,求職者卻隻能啞巴吃黃連的尷尬情況。
對症下藥方可藥到病除,要消除就業(ye) 歧視,包括上述另類、奇葩限製,首先還是要進一步加大拓崗力度,通過提供更多的就業(ye) 崗位扭轉“崗少人多”的局麵,求職者擁有更多話語權、選擇權,用人單位自然也就不敢肆無忌憚設置不當限製條件了。此外,要加大對實施就業(ye) 歧視的用人單位加大打擊懲處力度,在法律上明確認定標準,別讓另類奇葩就業(ye) 歧視打著“個(ge) 性”的幌子招搖過市,同時細化懲罰措施和補償(chang) 標準,嚴(yan) 格執法,讓每一次的就業(ye) 歧視行為(wei) 都付出相應的代價(jia) 。而對於(yu) 維權難問題,職能部門則要通過減輕勞動者舉(ju) 證責任、暢通舉(ju) 報投訴通道、提供法律援助等舉(ju) 措,讓求職者更有底氣也更便捷對就業(ye) 歧視說“不”。
用人單位設置不合理的招聘限製條件,看似是在為(wei) 難求職者,其實純屬“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僅(jin) 涉嫌違法,有被查處的風險,對企業(ye) 形象也是莫大傷(shang) 害。用人單位可以實施另類就業(ye) 歧視,求職者同樣能選擇用腳投票,一旦進入求職者的“黑名單”,再想招到優(you) 秀人才的難度必然會(hui) 大幅增加,長遠來看,這對企業(ye) 發展是極為(wei) 不利的。
不慣著另類、奇葩的就業(ye) 歧視,既是對某些用人單位的震懾,也是營造和諧有序的求職環境的必然要求。越是就業(ye) 形勢緊張,越要把就業(ye) 歧視行為(wei) 清除幹淨,讓廣大求職者在公平公正的環境裏實現高質量就業(ye) 。
夏熊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