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遠見丨大話機器人餐廳:前途坎坷,“後浪”可期

發布時間:2023-07-28 08:59:00來源: 央廣網

  據餐飲行業(ye) 媒體(ti) 報道,某巨頭轟轟烈烈搞了幾年的機器人餐廳項目,已經到了業(ye) 務停滯、團隊解散的階段。這個(ge) 失敗案例其實有著共性意義(yi) ,機器人餐廳曆經十年發展,有著大量無疾而終的商業(ye) 故事。從(cong) 點餐、配菜、炒菜、傳(chuan) 菜到用餐、結算,智能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後台貫穿餐廳運營全過程——“機器人餐廳”曾被碧桂園、阿裏、京東(dong) 等巨頭盯上並落地實驗,從(cong) 結果看不理想。“機器人餐廳”的成功是趨勢已定,“時機未到”,還是“偽(wei) 需求”黃粱一夢?

  

  最近,有餐飲業(ye) 內(nei) 媒體(ti) 爆料,國內(nei) 知名機器人餐廳項目在轟轟烈烈搞了幾年後,眼下到了業(ye) 務停滯、團隊解散的階段。這個(ge) 消息引發了大眾(zhong) 和餐飲行業(ye) 對機器人餐廳的重新審視。

  “後廚沒有廚師、菜品都是機器全自動燒製,服務機器人上菜,食客選餐、結賬全程自助”——前些年,一股“智能餐廳”“機器人餐廳”風潮席卷全國餐飲行業(ye) ,不但有傳(chuan) 統餐飲下場試水,房地產(chan) 、互聯網巨頭也高喊著“民以食為(wei) 天”的口號,用機器人餐廳跨界進入餐飲市場。但如今,“機器人餐廳”大多熄火了。為(wei) 什麽(me) 它們(men) 難有大作為(wei) ?機器人餐廳跟人工餐廳比起來有什麽(me) 不一樣?機器人餐廳陷入眼下的局麵,是成功的“時機未到”,還是徹頭徹尾的偽(wei) 需求?

  從(cong) 服務體(ti) 驗、產(chan) 品技術、餐廳成本、產(chan) 業(ye) 周期,看智能餐廳的生存挑戰

  “機器人餐廳”就這麽(me) 曇花一現了嗎?“熄火”的餐廳,倒在了哪裏?我給它總結了四個(ge) 原因。

  第一,產(chan) 品性價(jia) 比和用戶體(ti) 驗問題。2018年,我曾經體(ti) 驗過一次機器人餐廳。這家餐廳從(cong) 配菜、做菜、傳(chuan) 菜都是機器人。中心廚房裏,通過智能機械臂的“大廚”,按照程序炒菜出菜,再由人工裝盤到送餐機器人上。從(cong) 菜品而言,對於(yu) 不“挑剔”的舌頭,味道還不錯,但價(jia) 格並不比同檔次人工餐廳便宜。同時,現場顧客諸如添加熱水、調料、兒(er) 童座椅等常見的需求,靠機器人無法滿足。此外,少了忙忙碌碌,在食客中奔忙的服務員,多少感覺吃飯不那麽(me) “熱鬧”。因此,嚐鮮感過後,我似乎少了“複購”的動力。

  第二,是炒菜機器人的技術成熟度問題。相比一些有特色的傳(chuan) 統餐廳,機器人餐廳很難在食客心裏種下“特色招牌菜”的種子。這就會(hui) 對“複購率”有很大影響。一方麵,這是“機器人餐廳”的天然屬性給人造成的直觀感受;另一方麵,傳(chuan) 統中餐出菜程序多,複雜菜品甚至有20道以上的工序,錯一環,味道就不一樣。因此,機器人似乎更適用於(yu) 出品流程簡單、標準的火鍋、簡餐等。眾(zhong) 口難調,似乎隻能“折中”,讓機器“不出錯”,但也“難出彩”。

  第三,餐廳成本問題。線下餐廳成本的“三座大山”依次是房租、食材和人工。餐飲行業(ye) 對機器人餐廳寄予厚望的原因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出菜效率。但實際上,老板們(men) 算完賬並不樂(le) 觀——目前,市場上的服務機器人價(jia) 格每台在2萬(wan) 元-5萬(wan) 元,炒菜機器人要在大幾萬(wan) 甚至10萬(wan) 元以上。還有後續的維修保養(yang) 成本。麵積大點的餐廳,仍少不了服務、維護人員。因此,菜品的價(jia) 格和利潤沒有明顯優(you) 勢。

  第四,是餐飲行業(ye) 固有的周期性和紅海現狀。餐飲行業(ye) 是更迭周期短、“快進快出”的行業(ye)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新開設的餐廳有350萬(wan) 家左右,同年也有300萬(wan) 家餐廳關(guan) 閉。還有一個(ge) 數據是,國內(nei) 餐廳的平均生存壽命為(wei) 420天,也就一年多點。如此慘烈的競爭(zheng) ,機器人餐廳的生存難度,可想而知。

  機器人餐廳探索剛需場景:前途坎坷,後浪可期

  回到本質問題——機器人餐廳,是“黃粱一夢”的偽(wei) 命題,還是成功的“時機未到”?毫無疑問,無論是製造業(ye) 還是服務業(ye) ,數字化是大趨勢。這波“前浪”的機器人餐廳,在菜品效率、穩定性、餐飲數字化等方麵,交出了還算不錯的答卷。

  未來,隨著技術不斷成熟,機器人餐廳需要找到自己的剛需服務場景。眼下,一些單位的員工食堂、大型旅遊景區的休息點和高鐵站等地,仍有新的機器人餐廳不斷開張——這些場景中,食客們(men) 要求的是出餐效率高、口味穩定,吃的就是方便、快捷,兼顧美味。

  機器人餐廳的故事和嚐試還在繼續。一方麵,隨著AIGC等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服務會(hui) 更有智慧和人情味;同時,餐飲行業(ye) 的競爭(zheng) 加劇,尤其是預製菜產(chan) 業(ye) 的快速迭代、成熟,將會(hui) 成為(wei) 機器人餐廳麵前的“跨界勁敵”。機器人餐廳,前途不平坦、“後浪”仍可期。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