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轉貸降息”生意套路翻新,多地銀行提示貸款中介風險
“全區域房子均可操作年率3.2%”“節後降息,貸款利率低至2.9%”,存量房貸降息後,部分貸款中介在社交平台“翻新”套路,借低息噱頭持續攬客。
廣東(dong) 東(dong) 莞某鎮區新盤業(ye) 主卓嶺(化名)近期經常接到類似“轉貸”業(ye) 務電話。他向記者反映,這類電話大多剛開始都自稱是某銀行渠道方經理,介紹的是“內(nei) 部”或者“年底福利”貸款產(chan) 品,稱這些產(chan) 品有內(nei) 部審批渠道,也可用於(yu) 幫房貸再次降息。
但事實上,在內(nei) 部審批、高額低息等層層包裝下,這些貸款中介機構與(yu) 銀行並無關(guan) 聯,而是誘導消費者進行係列違規操作。近期,河南、湖北、貴州等多地銀行就發布聲明,提醒消費者貸款中介風險,並否認在貸款業(ye) 務上與(yu) 中介機構存在合作。
轉貸中介“翻新”套路
近期第一財經記者以谘詢業(ye) 務為(wei) 由聯係了多家廣東(dong) 區域的貸款中介,發現部分中介機構提供“轉貸降息”業(ye) 務背後實際仍是房貸轉經營貸,即引導消費者使用過橋資金結清房貸,再將房屋以企業(ye) 法人、參股人的名義(yi) 抵押給銀行,向銀行借出經營貸。
這些機構以“貸款降息”為(wei) 主要噱頭進行攬客。今年3月采訪時,上述貸款中介宣傳(chuan) 轉貸後經營貸年化利率大多在3.4%~3.8%之間,但近期采訪時多宣稱經營貸年化利率最低可申請3%以下。
“近期市場整體(ti) 降息,經營貸利率也進一步下調,是很好的轉貸時機。”廣州一名貸款機構中介對記者稱,如按揭230萬(wan) 元、年化利率4.5%,降息後可調整為(wei) 2.9%,一年可省下3.3萬(wan) 元,總共可省下接近90萬(wan) 元的利息。
她介紹,目前其所在機構可聯係銀行規劃10年先息後本、20年等額還款兩(liang) 種類型的經營貸,利率都為(wei) 2.9%。不過記者具體(ti) 谘詢後發現,即便滿足係列條件,實際利率也在3.1%~3.3%之間。
除以低息作為(wei) 噓頭外,部分貸款中介也借存量房貸利率下調落地時機,試圖通過包裝銀行官方身份,混淆概念以錯誤引導客戶。
其中一名自稱是國有行渠道貸款工作人員的貸款中介月秋(化名)告訴記者,他們(men) 在銀行有“內(nei) 部關(guan) 係”,可以在目前基礎上再降低房貸利率。同時還會(hui) 有專(zhuan) 人跟進,在辦理“轉貸降息”相關(guan) 業(ye) 務時,可以幫客戶加速銀行貸款申請審批速度、跟進提前還款流程,從(cong) 而控製過橋資金成本。
“我們(men) 有銀行渠道,你提交提前還款申請後,我們(men) 可以幫你加急。”據他介紹,他們(men) 也會(hui) 通過房產(chan) 證信息,同步確認在新銀行可申請的經營貸額度。如客戶有需要,還可以幫忙拉高房產(chan) 評估價(jia) 進行“超貸”,在覆蓋提前還貸的金額外,還可多出部分資金。
記者將上述說法向一家國有銀行華南某支行理財經理求證,理財經理表示,銀行提前還款、放貸流程通常都有特定審批環節,很難直接幹涉,這些貸款中介的很多承諾基本屬於(yu) “忽悠”。他們(men) 大多隻是對各銀行運作流程、貸款政策較為(wei) 熟悉,利用此引導消費者進行違規操作,最終風險仍將由消費者承擔。
存在諸多風險
為(wei) 何存量房貸降息後,部分貸款中介仍在推薦“轉貸”業(ye) 務?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主要與(yu) 目前仍存利差空間有關(guan) 。
上述廣州貸款中介表示,雖然存量房貸降息後,有部分客戶中止轉貸計劃,但經營貸利率近期也在下降,優(you) 惠力度大,與(yu) 調降後的房貸利率間仍存利差。
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研究院婁飛鵬表示,我國居民住房按揭貸款多是長期貸款,利率以5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jia) 利率)為(wei) 定價(jia) 基礎,而經營貸以短期貸款為(wei) 主,利率定價(jia) 以1年期LPR為(wei) 基礎。5年期LPR高於(yu) 1年期LPR,同時出於(yu) 支持小微企業(ye) 發展等目的,經營貸、消費貸利率較低,進一步擴大套利空間。
但值得注意的是,看似“套利”背後,轉貸業(ye) 務潛藏諸多隱藏成本與(yu) 風險。
卓嶺告訴記者,在與(yu) 多家中介溝通至即將簽約環節時,他發現實際調降利率並不如想象的劃算,有許多額外成本。一方麵成本來自於(yu) “過橋”資金。按照流程,消費者需使用中介提供的過橋資金結清房貸,再到銀行辦理經營貸歸還過橋資金。
但由於(yu) 放款周期通常在一周以上,甚至長則達數月,過橋資本成本並不低。據卓嶺介紹,目前市場上中介的資金日利率通常在“萬(wan) 五”(即萬(wan) 分之五)左右,這意味著如果想置換一筆230萬(wan) 元房貸,每日需要付出1150元利息,1個(ge) 月利息可能就高達3萬(wan) ~4萬(wan) 元。
另一方麵,這些機構通常會(hui) 收取高額服務費,記者聯係多家中介機構發現,服務費基本都在1個(ge) 點以上,如一筆100萬(wan) 元的轉貸訂單,服務費至少也要1萬(wan) 元左右。而在借經營貸過程中,如沒有企業(ye) 主資質或不符合相應要求,“包裝”則還需要額外費用。
除高額費用外,“轉貸”後貸款期限較短,月供壓力可能不減反增。一名去年辦理過轉貸業(ye) 務的東(dong) 莞業(ye) 主告訴記者,他當時是將利率5.8%的房貸轉為(wei) 3.8%的經營貸,原貸款300萬(wan) 元,30年等額本息法還款,月供1.7萬(wan) 多元。轉成10年經營貸後,每月要還3萬(wan) 元左右。同時,還需要承擔“抽貸”的風險,一旦被銀行審查出資金違規流入房市,則要在短期內(nei) 補齊貸款缺口。
“轉貸降息的操作沒有意義(yi) ,且有風險。”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yan) 躍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類將傳(chuan) 統房貸業(ye) 務轉變為(wei) 經營貸的操作,都會(hui) 把購房者“包裝”為(wei) 企業(ye) 主來進行。但有幾個(ge) 問題,一是此類“包裝”也需要成本,二是經營貸期限(大多)隻有1~10年,所以月供還貸的壓力其實反而增大了,三是銀行貸後檢查會(hui) 比較嚴(yan) 。
監管方、銀行多次警示
近期以來,河南、湖北、貴州等多地銀行發布聲明,提醒消費者“轉貸降息”、代辦貸款中暗藏的風險,同時強調銀行貸款業(ye) 務並未與(yu) 中介機構合作。
例如,中國銀行貴州分行10月7日在官微發布提示稱,非法貸款中介會(hui) 冒充“xx銀行”“xx銀行貸款中心”等名義(yi) 發布貸款廣告信息,或是向消費者推送貸款額度,聲稱“在銀行內(nei) 部有關(guan) 係”“可走內(nei) 部流程辦貸款”等,誘騙消費者通過其辦理貸款。事實上,此類中介機構與(yu) 銀行並無關(guan) 聯,隻是為(wei) 誘騙借款人進行虛假宣傳(chuan) 。
河南省鄲城縣農(nong) 信社10月7日在公告中稱,從(cong) 未與(yu) 任何中介機構或個(ge) 人開展貸款中介業(ye) 務合作,也未授權任何第三方公司或平台開展貸款業(ye) 務;在辦理貸款業(ye) 務過程中,除按合同約定的條款外,不收取“中介費”“服務費”“抵押登記費”等費用。
除銀行外,監管方近期也發布風險提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寧夏監管局10月初發布關(guan) 於(yu) 防範不法貸款中介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風險提示,其中提醒消費者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警惕陌生電話或短信以“低息快捷”“貸款額度已批”等名義(yi) 推銷貸款業(ye) 務的行為(wei) ,不隨意向他人提供個(ge) 人敏感信息,不隨意授權他人辦理金融業(ye) 務。
早在2022年底、2023年初,監管就針對貸款中介機構集中進行過一輪整治。2022年底,原銀保監會(hui) 發布風險提示稱,一些不法中介發掘“商機”,向消費者推介房貸轉經營貸。這種將房貸置換為(wei) 經營貸的操作隱藏著違約違法隱患、高額收費陷阱、影響個(ge) 人征信、資金鏈斷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風險。今年2月2日,深圳市房地產(chan) 中介協會(hui) 發布《關(guan) 於(yu) 嚴(yan) 禁全市房地產(chan) 中介機構及從(cong) 業(ye) 人員參與(yu) 違規利用“經營貸”的鄭重提示》;2月13日,遼寧銀保監局發布《關(guan) 於(yu) 提前還貸或轉貸的風險提示》,對於(yu) 經營貸轉貸的風險、中介機構規範等方麵作出提示。
嚴(yan) 躍進認為(wei) ,此類貸款業(ye) 務本身是違法的,各地依然需要強化宣傳(chuan) ,尤其是要加大對企業(ye) 經營情況的檢查,防範各類空殼公司套取此類貸款資金,同時對於(yu) 中介機構依然要加大管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