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名譽權 進一步營造民營經濟發展法治環境
央廣網北京10月17日消息(記者黃玉玲)為(wei) 依法保護民營企業(ye) 和企業(ye) 家合法權益,持續優(you) 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環境,最高法近日出台《關(guan) 於(yu) 優(you) 化法治環境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16日,最高人民法院舉(ju) 辦新聞發布會(hui) ,發布六件涉民營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家人格權保護典型案例,進一步推動營造有利於(yu) 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
新聞發布會(hui) 現場(主辦方供圖)
切實保護民營企業(ye) 名譽權
加強對民營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家人格權司法保護,及時製止侵害民營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家名譽權等人格權的違法行為(wei) ,對於(yu) 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yi) 。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陳宜芳表示,此次發布的涉民營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家人格權保護典型案例涉及網絡自媒體(ti) 蹭熱點、編造散布虛假信息侵害民營企業(ye) 聲譽、基於(yu) 不當目的注冊(ce) 商標侵害民營企業(ye) 家人格尊嚴(yan) 、無事實依據抹黑企業(ye) 或者企業(ye) 產(chan) 品、在微信朋友圈及群聊中發布侮辱性言論侵害企業(ye) 名譽權、同業(ye) 競爭(zheng) 者虛假投訴進行商業(ye) 詆毀等問題。
陳宜芳介紹,六個(ge) 案例主要具有四方麵特點,即切實保護民營企業(ye) 名譽權,營造有利於(yu) 民營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有力維護民營企業(ye) 家人格權益,營造關(guan) 心尊重民營企業(ye) 家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依法規製網絡侵權行為(wei) ,營造健康清朗網絡環境;嚴(yan) 懲商業(ye) 詆毀行為(wei) ,營造公平有序競爭(zheng) 環境。
網絡侵權主體(ti) 多樣、手段新穎、責任構成複雜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網絡侵權糾紛迅速增長。侵犯民營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家人格權糾紛案件中,絕大多數侵權行為(wei) 通過互聯網實施。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吳景麗(li) 表示,此類案件具有比較明顯的特點。具體(ti) 來看,對民營企業(ye) 的侵權主要是侵犯名譽權,對民營企業(ye) 家的侵權主要是侵犯名譽權、隱私權等類型;侵權行為(wei) 主體(ti) 多樣,包括自媒體(ti) 以及其他網絡用戶,其中網絡自媒體(ti) 侵權為(wei) 多發類型之一;侵權方式多樣,包括網絡自媒體(ti) 為(wei) 蹭熱點、博流量,編造散布虛假信息,或通過標題黨(dang) 形式誤導公眾(zhong) 、降低企業(ye) 社會(hui) 評價(jia) 等方式;傳(chuan) 播速度快、受眾(zhong) 麵廣,給企業(ye) 造成很大負麵影響甚至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涉及公眾(zhong) 人物或者熱點事件的網絡侵權案件,容易引發輿論關(guan) 注,給當事人造成極大精神壓力。
“網絡侵權相較傳(chuan) 統侵權而言主體(ti) 多樣、手段新穎、責任構成複雜,相關(guan) 案件審理也存在難點。”吳景麗(li) 舉(ju) 例,比如由於(yu) 大量網絡用戶是通過手機號進行注冊(ce) ,網絡服務提供者僅(jin) 能披露涉嫌侵權用戶的手機號,要確定行為(wei) 主體(ti) 信息,還需要進一步查證,為(wei) 鎖定侵權行為(wei) 主體(ti) 增加了困難。另外,此類糾紛案件中,雖然侵權行為(wei) 造成的影響惡劣,但被侵權人往往很難證明具體(ti) 的財產(chan) 損失,存在確定損害後果難的問題。這些都對民事審判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遭受人格權侵害後可實行三種措施
記者從(cong) 新聞發布會(hui) 上獲悉,從(cong) 此次全國報送的案例來看,涉民營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家人格權糾紛案件主要有使用侮辱性語言詆毀知名企業(ye) 名譽;通過標題黨(dang) 形式誤導公眾(zhong) 、降低企業(ye) 社會(hui) 評價(jia) ;無事實依據抹黑企業(ye) 或者企業(ye) 產(chan) 品;因私人恩怨或者其他糾紛,對民營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家進行侮辱、誹謗;因同業(ye) 競爭(zheng) 散布不實信息詆毀競爭(zheng) 對手商譽等類型。
民營企業(ye) 或者企業(ye) 家遭受人格權侵害之後,如何進行救濟?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長邊永民表示,民營企業(ye) 或者民營企業(ye) 家遭受人格權侵害後,可以采取三類措施。
如果侵權言論通過網絡傳(chuan) 播,可依法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主要是網絡平台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由網絡服務提供者根據初步證據和服務類型采取措施,以防止不良影響進一步擴大;被侵權人如果能夠證明行為(wei) 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害其人格權的違法行為(wei) ,不及時製止將遭受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格權禁令,責令行為(wei) 人停止有關(guan) 行為(wei)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行為(wei) 人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複名譽、賠禮道歉、賠償(chang) 損失等民事責任,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保障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等各方麵正常運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