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部門:到2025年,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和地區性文物科研機構
央廣網北京11月21日消息(記者 宋雪)近日,中央宣傳(chuan) 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等13個(ge) 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家文物局有關(guan) 負責人就相關(guan) 情況接受了記者專(zhuan) 訪。
據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科技水平不斷提升,有力推動了文物保護、研究、管理和利用工作。但由於(yu) 起步晚、底子薄,我國文物科技的有效供給尚不充分,文物科研機構小散弱、科技人才嚴(yan) 重不足、科技資源配置不均衡、科技管理體(ti) 製機製不健全等問題製約文物科技創新,需要統籌解決(jue) 。
《意見》結合文物領域科技發展現狀和趨勢,明確了“突出重點、築牢基礎、以人為(wei) 本、改革創新”的基本原則。到2025年,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和地區性文物科研機構,形成科研方向穩定、結構合理的科研人才梯隊,在重點領域突破一批文物保護和考古關(guan) 鍵技術,形成若幹係統解決(jue) 方案。到2035年,建立跨學科跨行業(ye) 、有效分工合作的文物科技創新網絡,建成文物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體(ti) 係和共享服務機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科技創新係統性理論、方法與(yu) 技術。
《意見》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圍繞落實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眼建設文化強國、推動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總體(ti) 目標,針對我國文物科技有效供給不充分、文物科研機構小散弱、科技人才嚴(yan) 重不足、科技資源配置不均衡、科技管理體(ti) 製機製不健全等問題,從(cong) 優(you) 化文物科技創新布局、建強文物科技創新平台、壯大文物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完善文物科技創新激勵機製等四個(ge) 方麵作出係統性部署,共提出16條舉(ju) 措。
在優(you) 化科技創新布局方麵,《意見》圍繞文物保護利用重大需求,對文物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文物專(zhuan) 用裝備升級、深化考古重大課題研究、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及文物領域標準化建設等方麵進行了任務部署。重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理論體(ti) 係,加強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發和係統集成,突破一批關(guan) 鍵裝備、器件、軟件係統及專(zhuan) 用材料,大力發展考古方法與(yu) 技術,統籌實施產(chan) 學研用聯合攻關(guan) 、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平台建設、科技成果應用示範和技術培訓,健全科技與(yu) 標準化互動支撐機製。
在基地平台建設方麵,《意見》統籌考慮中央級和重要文物大省文博單位科研能力建設,重點實施“文物科創2035工程”,培育建設考古、文物保護等相關(guan) 方向全國重點實驗室,加強國家文物局科技創新基地及工作站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和創新優(you) 勢,加強跨學科、跨領域業(ye) 務聯係與(yu) 合作。適應大科學時代創新活動特點,加快建設文物科研標本庫、數據庫、實驗平台等科技基礎條件。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統籌推進文化遺產(chan) 國際學術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養(yang) 和機構建設。
在壯大人才隊伍方麵,《意見》統籌人才培養(yang) 和使用兩(liang) 個(ge) 方麵加強文物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麵,通過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擴大招生規模、完善培養(yang) 機製等舉(ju) 措,強化科研人才力量儲(chu) 備,注重對戰略科學家和科研領軍(jun) 人才的發現、培養(yang) 以及創新團隊建設。比如,繼續實施“文物優(you) 秀青年支持行動”;推動文物科學與(yu) 技術相關(guan) 學科建設,加大文理交叉的文物科技人才培養(yang) 力度等。另一方麵,優(you) 化文博機構崗位結構,解決(jue) 文物行業(ye) 科技人才容量不足、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全麵提升文物科技人才規模和質量。
在完善激勵機製方麵,《意見》圍繞文博單位科研管理體(ti) 製落後、科技獎勵激勵不足、企業(ye) 參與(yu) 創新不足等問題,重點從(cong) 優(you) 化完善文博單位的科研管理規定、實施科技創新激勵獎勵政策、完善企業(ye) 技術創新激勵機製等方麵,推動有關(guan) 科技創新政策在文物行業(ye) 落地。比如,承擔國家級科研任務的文博單位在科研資金管理使用、科研人員因公出國等方麵享受科研機構同等政策;試點部分研究型文博單位享受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政策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