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一批新職業賽項首次登上全國技能大賽 磨煉新技藝 創造新精彩

發布時間:2023-11-30 14:55:00來源: 人民日報

  操作台上,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敲擊代碼,指揮機器人精準完成任務;大屏幕前,物聯網安裝調試員仔細調試傳(chuan) 感器,搭建智慧農(nong) 業(ye) 係統;電腦前,互聯網營銷師精細計算,比拚商業(ye) 策略……今年舉(ju) 行的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首次增加了20個(ge) 新職業(ye) 和數字技術技能類賽項。各地頂尖新職業(ye) 技能選手同台競技,引人關(guan) 注。

  日前,本報記者走近5名參加本屆大賽首次設立賽項的高學曆選手,他們(men) 既是勤學苦練、鑽研攻堅的高技能人才,又是傳(chuan) 承創新、教書(shu) 育人的職業(ye) 院校老師。他們(men) 成長成才的故事背後,是當前我國技能人才培養(yang) 發展的新實踐探索。

  ——編 者

  新領域 新看點

  新職業(ye) 和數字技術技能類賽項引人關(guan) 注,強調技術技能融合,注重考核數字技能

  9月中旬,國家會(hui) 展中心(天津),工業(ye) 機器人係統操作賽項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圍觀。來自天津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的袁海亮和搭檔何琳鋒圍著一台工業(ye) 機器人忙前忙後。他們(men) 一會(hui) 兒(er) 盯著電腦寫(xie) 下一串串代碼,一會(hui) 兒(er) 又跑到工業(ye) 控製器前調整測試……很快,機器人開始揮舞雙臂,精準完成自動送料、定位抓取等動作。

  “金牌!”曆經3天、累計5小時的比拚,袁海亮和何琳鋒奪得賽項第一。“過程還是挺‘驚險’的!”袁海亮說,最後環節要求機器人完成“擰瓶蓋”的動作,當時已是傍晚,場館內(nei) 光線條件變化很大,對機器人的視覺識別係統產(chan) 生了影響。“幸虧(kui) 我們(men) 及時調整參數,才搶先完成動作。”

  工業(ye) 機器人係統操作賽項裁判員邱慶介紹,該賽項考察了工業(ye) 機器人的運行環境搭建、編程與(yu) 示教、軟件運用等3個(ge) 模塊,還原了真實車間的應用場景,考驗選手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組委會(hui) 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新職業(ye) 和數字技術技能類賽項主要是通用性、廣泛性、引領性強的職業(ye) 或工種,比賽內(nei) 容緊跟新職業(ye) 發展趨勢,強調技術技能融合,注重考核數字技能水平。

  互聯網營銷比賽,側(ce) 重於(yu) 考察選手的數據分析、商業(ye) 決(jue) 斷等能力。互聯網營銷賽項裁判長薛茂雲(yun) 說:“不要以為(wei) 互聯網營銷隻是直播帶貨,比賽還包括數字營銷、方案策劃等多個(ge) 模塊,其中數字營銷模塊最受選手關(guan) 注。”

  “比如有一個(ge) 環節需要我們(men) 快速處理關(guan) 於(yu) 商品的一些關(guan) 鍵詞。消費者網購時,會(hui) 用搜索引擎尋找商品相關(guan) 的關(guan) 鍵詞。我們(men) 要在上千個(ge) 關(guan) 鍵詞中,迅速找到其中搜索量、瀏覽量更高的詞語,這要求我們(men) 既要熟悉商品的各種特性,又要了解網購的流行趨勢和消費者的關(guan) 注點。”來自安徽銅陵職業(ye) 技術學院的沈珺說,“比賽時,眼睛不停地看,腦子飛快地轉,強度很大。”

  “互聯網營銷考驗選手的腦力、體(ti) 力和表現力。隔著屏幕打動消費者,需要對消費市場有深入的研究。”薛茂雲(yun) 說。

  與(yu) 熱鬧的互聯網營銷賽場相比,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比賽現場則“靜悄悄”的。

  兩(liang) 塊顯示屏前,來自浙江建設技師學院的張吉快速操作鍵盤,各種點、線、麵令人眼花繚亂(luan) 。右側(ce) 顯示屏是數十張建築平麵圖紙,左側(ce) 則是張吉“畫”的立體(ti) 建築模型……

  3天賽程裏,選手要處理多個(ge) 模塊的上萬(wan) 個(ge) 數據,對效率、知識點的考核要求高於(yu) 行業(ye) 標準。“平麵圖、立麵圖、剖麵圖包含海量信息,要確保模型與(yu) 圖紙精確對應。”張吉舉(ju) 例說,有的建築僅(jin) 梁的數量就達五六十根,尺寸、位置、標高各不相同,如果沒有嚴(yan) 格匹配,就會(hui) 存在安全隱患。

  盡管十分小心,張吉在比賽中仍出現了失誤。在一次保存數據時,她沒留意到建築模型中軸網信息的缺失,丟(diu) 了不少分數。不過,她很快調整好狀態,在後續比賽中接連追分,最終獲得優(you) 勝獎。“參與(yu) 大賽是一次寶貴的經曆,讓我認識到不足,激勵我進一步提升技能。”在張吉看來,這體(ti) 現了技能大賽所倡導的“以賽促訓、以賽促培、以賽促建”理念。

  新考驗 新挑戰

  新職業(ye) 往往是多個(ge) 學科、多種技術的集成應用,技能要求更高,學習(xi) 難度更大

  在旁人眼裏,建築信息模型或許隻是簡單的“展示片”“效果圖”,其實不然。“這個(ge) 模型不僅(jin) 包含幾何信息,還包含建材廠家、產(chan) 品編號等資產(chan) 信息,建設前可用於(yu) 建材標準化生產(chan) ,建設中可用於(yu) 精準搭建,建成後可用於(yu) 維修、檢查等管理。而且它不僅(jin) 可以用於(yu) 單個(ge) 建築,還能在城市規劃等方麵發揮作用。”數字建造項目裁判長古娟妮說。

  張吉說:“技術員除了要精通建築設計,還需熟悉暖通空調、機電工程、施工技術等多個(ge) 領域。計算機編程、英語讀寫(xie) 、項目管理等技能也必不可少。”

  新職業(ye) 往往是多個(ge) 學科、多種技術的集成應用,從(cong) 業(ye) 者要和“傳(chuan) 統”工種一樣勤學苦練,還要具備“跨界”的能力。

  先用計算機設計模型,再調試50多個(ge) 傳(chuan) 感器,實現對氣象、土壤、水質等指標實時監測,最終搭建出“魚菜共生”的智慧農(nong) 業(ye) 物聯網係統……物聯網安裝調試賽項中,來自河南鄭州商業(ye) 技師學院的李亞(ya) 哲和搭檔徐佳毅經過多輪角逐,獲得銀牌。

  “我是計算機專(zhuan) 業(ye) 出身,偏向軟件開發,物聯網專(zhuan) 業(ye) 則需要熟悉許多硬件設備。”李亞(ya) 哲說,要勝任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的工作,必須走出“舒適區”。“比如,單片機控製等機電一體(ti) 化專(zhuan) 業(ye) 的知識曾經是我的‘盲區’,我就利用業(ye) 餘(yu) 時間自學,還考取了專(zhuan) 業(ye) 證書(shu) 。”

  備賽又推動李亞(ya) 哲啃下不少“硬骨頭”。“大賽發布的樣題要求我們(men) 開發某種網絡設備。我和搭檔幾乎沒有任何資料可參考,花了近兩(liang) 個(ge) 月時間,一步步完成對設備驅動、數據采集、雲(yun) 平台交互等內(nei) 容的搭建。”李亞(ya) 哲說。

  “讓機器人走直線不難,讓它走複雜路線卻不容易。”大賽發布的樣題——控製“巷道機器人”移動,也一度讓袁海亮和何琳鋒犯了難。

  經過反複試驗,袁海亮和何琳鋒決(jue) 定用“笨辦法”破題:他們(men) 將機器人移動過程分解成上百個(ge) 單一步驟,不斷修改完善編程方案和硬件配置,最終讓機器人走出了複雜路線。“這道題給我們(men) 上了一課。”袁海亮感慨,“隻有不停地鑽研、創新,才能跟得上新職業(ye) 的發展。”

  來自江西工業(ye) 工程職業(ye) 技術學院的張雯暉是本屆大賽中25名擁有博士學曆的選手之一,在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賽項中,他要控製服務機器人在不到4平方米的空間內(nei) ,完成客房、前台、門禁等模擬場景中的各種任務。他認為(wei) ,高學曆人才能為(wei) 推動新職業(ye) 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高學曆人才麵對前沿新知上手能更快一些,鑽研得也更深。”張雯暉說,“不過論刻苦努力,大家都一樣。”

  “每天在實訓室裏泡10多個(ge) 小時,有時連飯都是在實訓室裏扒幾口。”張雯暉回憶,開賽在即,機器人一隻機械臂的動作卻總有偏差,讓他非常著急。他反複研讀產(chan) 品說明書(shu) ,又和搭檔摸索細節聯調,後來廠家的技術員過來比對,驚訝地說:“調試結果比出廠時設定的參數還要好!”

  “新技能的學習(xi) ,從(cong) 理論到實踐要克服重重難關(guan) 。與(yu) 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張雯暉說。

  新需求 新前景

  緊跟新職業(ye) 發展需求,一批職業(ye) 院校積極開設新專(zhuan) 業(ye) 新課程,有的放矢培養(yang) 技能人才

  比賽結束後,張雯暉給學生“複盤”了自己的比賽經曆。

  他首先講了一個(ge) 失誤:當時,賽場把機器人的軟件接口全都清掉了,很多信息的傳(chuan) 遞需要靠選手當場自己編程,這讓他有點措手不及,導致機器人的部分功能沒有實現。

  “平時上課時,我們(men) 一般預先設置好機器人控製軟件,不用擔心軟件接口問題。但如果技術底子薄,將來在工作中碰到類似情況,該怎麽(me) 辦?”張雯暉的問題讓同學們(men) 陷入思考。“我想告訴大家,今後要更加注重底層技術、基礎軟件方麵的學習(xi) 。”張雯暉說。

  一場技能大賽,折射出新職業(ye) 人才隊伍的發展需求,也為(wei) 選手們(men) 繼續鑽研業(ye) 務、提升技能提供了參考方向。

  大賽期間,李亞(ya) 哲深感物聯網產(chan) 業(ye) 越來越受到關(guan) 注,“選手競爭(zheng) 激烈,討論比賽的人也很多。”李亞(ya) 哲說,根據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2020年發布的報告,到2025年,物聯網行業(ye) 人才需求缺口總量將超過1600萬(wan) 人。“從(cong) 手機繳費到智能家居,物聯網應用關(guan) 係千家萬(wan) 戶。”

  課堂上,李亞(ya) 哲還原了物聯網安裝調試賽項的考題。他將40多名學生分為(wei) 10組,自己做裁判。“以前,學生很少有機會(hui) 全程參與(yu) 到產(chan) 品開發中。大賽給了我啟發,要讓學生們(men) 多動手,多感受可能遇到的真實場景和技術要求。”

  薛茂雲(yun) 注意到,互聯網營銷是本屆大賽中參賽選手最多的賽項之一。“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預測,到2025年,互聯網營銷師人才缺口可達4000萬(wan) 人。我們(men) 更加重視相關(guan) 職業(ye) 人才的管理和培養(yang) 。”

  沈珺說,現在,她想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直播推廣的新課題當中。“近年來,電商直播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走出深山插上了翅膀。我希望通過校企合作、產(chan) 教融合,培養(yang) 更多知農(nong) 業(ye) 、懂農(nong) 村、助農(nong) 民的互聯網營銷人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出一份力。”

  新職業(ye) 伴隨社會(hui) 發展的新需求而產(chan) 生,也跟隨社會(hui) 發展的腳步而不斷迭代。

  “現在許多高鐵站、機場等大型工程的造型更別致、功能更多樣,越來越依靠建築信息模型技術來進行提質增效。然而,學建築、學設計的人不懂軟件編程,學軟件、學編程的人又不懂建築,複合型人才缺口日益凸顯。”古娟妮說。

  “從(cong) 建築設計師到工程師,再到虛擬現實、智能建築係統開發人員,我國數字建造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相關(guan) 人才需求強勁。”兩(liang) 年多前,浙江建設技師學院設立了數字建造專(zhuan) 業(ye) ,至今,張吉已帶教上百名學生。她不僅(jin) 教授建築設計原理,培訓CAD(計算機輔助設計)、BIM(建築信息模型)等應用軟件使用,還注重學以致用,帶領學生深入建築一線和工程現場,在真實環境和仿真任務中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

  眼下,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創新融入千行百業(ye) 。“學無止境、技無止境。我們(men) 要通過加強產(chan) 教融合和數實融合,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培養(yang) 更多適應社會(hui) 發展需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張吉說。(記者 邱超奕 李家鼎 朱磊)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