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回升向好 八大關鍵詞講述2023年經濟熱點故事

發布時間:2023-12-18 14:45:00來源: 證券日報

  編者按:2023年即將過去。這一年,全麵實行注冊(ce) 製翻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新的一頁,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明顯,金融支持房地產(chan) 力度不斷加大,萬(wan) 億(yi) 元國債(zhai) 為(wei) 經濟增長注入動力……一係列“組合拳”聚沙成塔發力顯效,彰顯我國經濟韌性強。正如12月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對今年經濟的總體(ti) 評價(jia) :“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回升向好的經濟態勢為(wei) 明年的經濟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根據上述會(hui) 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對明年經濟工作的要求,體(ti) 現了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深切考量,也蘊含了經濟工作的新動向。

  本報記者 吳曉璐 孟珂 劉琪 杜雨萌 郭冀川 見習(xi) 記者 毛藝融 張薌逸 寇佳麗(li)

  回望即將過去的2023年,中國經濟在劈波斬浪中堅定前行,雖感艱辛不易,但更覺成就非凡。《證券日報》推出年終盤點係列,一起回首2023年的精彩故事。

  全麵注冊(ce) 製:

  市場生態全麵優(you) 化

  2023年,全麵注冊(ce) 製改革落地,成為(wei) 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又一個(ge) 裏程碑,資本市場由此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月17日,全麵注冊(ce) 製相關(guan) 製度規則發布實施,4月10日,隨著首批10家主板注冊(ce) 製企業(ye) 上市,注冊(ce) 製改革第一步畫上圓滿句號。

  全麵注冊(ce) 製落地以來,層層遞進、錯位發展的市場體(ti) 係更加完善,各板塊特色更加鮮明,服務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12日,今年以來共有277家公司登陸A股,IPO募資合計3232.5億(yi) 元。其中,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企業(ye) 數量占比95.31%,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數量占比近一半。

  與(yu) 此同時,監管部門把好入口、出口關(guan) 。在發行環節,壓實發行人信披責任、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截至12月12日,今年以來已經有255家公司終止上市申請;在退市環節,加強退市監管力度,“空殼僵屍”企業(ye) 加速出清,今年以來強製退市公司數量達44家,刷新曆史新高。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資本市場監管與(yu) 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鄭登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麵注冊(ce) 製下,資本市場生態全麵優(you) 化,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保護力度進一步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為(wei) 不同類型公司提供了廣闊包容的直接融資平台,資本市場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質效不斷提升。

  全麵注冊(ce) 製的實施並不等於(yu) 注冊(ce) 製改革已經完成。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提出,推動股票發行注冊(ce) 製走深走實。這是對注冊(ce) 製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在證監會(hui) 首席律師焦津洪看來,注冊(ce) 製改革真正完成,需要一個(ge) 長期互動、反複博弈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必須持續不斷地“走深走實”。

  展望明年,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預計注冊(ce) 製改革將進一步深化,相關(guan) 製度也將進一步完善。監管部門將繼續優(you) 化發行審核流程,提高發行效率,同時加強對上市公司質量和信息披露的監管,以促進市場的長期穩健發展。

  活躍資本市場:

  政策“組合拳”發力

  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再次提出“活躍資本市場”。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活躍資本市場”多次被提及,反映了政策層對於(yu) 這一目標的重視。活躍資本市場對投資者、實體(ti) 企業(ye) 和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yi) ,要進一步提升市場活躍度和吸引力,還需政策形成合力,從(cong) 投融兩(liang) 端入手,保障市場行穩致遠。

  北京市高端領軍(jun) 人才正高級研究員、東(dong) 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dong) 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cong) 市場信心層麵來看,“活躍資本市場”有助於(yu) 逐步扭轉市場悲觀情緒,提振投資者中長期信心。從(cong) 經濟層麵來看,活躍資本市場有助於(yu) 實現金融助力科技發展、科技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投資者財富持續增值的良性循環。

  活躍資本市場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政策“組合拳”。8月27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hui) 等多個(ge) 部門推出包括證券交易印花稅減半、規範股份減持行為(wei) 以及降低融資保證金比例等措施。7月份以來,證監會(hui) 先後啟動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工作,綜合前兩(liang) 個(ge) 階段公募基金降費舉(ju) 措來看,每年有望為(wei) 投資者降低200億(yi) 元投資成本。

  吸引長線資金入市也是“活躍資本市場”的關(guan) 鍵。9月1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guan) 於(yu) 優(you) 化保險公司償(chang) 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優(you) 化保險公司風險因子,並要求保險公司加強投資收益長期考核,為(wei) 增量險資入市打開更多空間。12月6日,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發布《全國社會(hui) 保障基金境內(nei) 投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目前股票類、股權類資產(chan) 最大投資比例分別可達40%和30%。

  據劉祥東(dong) 按照險資最近幾年的股票和證券基金投資比例測算,今年四季度險資或有約1230億(yi) 元資金可以入市。根據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hui) 公布的當前規模推算,未來社保基金或有約1400億(yi) 元資金可以入市。

  明明預計,未來為(wei) 進一步提升市場活躍度,監管部門還將圍繞打擊違法違規行為(wei) 、優(you) 化分紅製度、鼓勵上市公司回購、限製大股東(dong) 減持和加強信息披露等多個(ge) 領域持續推進,這些政策將帶動投資者信心逐步改善,A股有望迎來修複行情。

  人民幣匯率:

  雙向波動明顯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特點明顯。由於(yu) 美元利率水平高企,全球避險情緒上升,推動美元指數升至2003年以來較高水平,帶動非美元貨幣對美元集體(ti) 貶值。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1日19時,今年以來在岸及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分別貶值3.14%、3.51%。

  盡管較美元有所貶值,但得益於(yu) 國內(nei) 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基本穩定。12月8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報98.81,較6月末升值2.14%,較上年末升值0.14%。

  總體(ti) 來看,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外匯市場供求保持總體(ti) 平衡,充分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值得關(guan) 注的是,11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顯著走強,截至12月11日19時,在岸及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漲幅均在2%左右。

  東(dong) 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wei) ,人民幣匯率這一波快速反彈過程主要體(ti) 現為(wei) 同期美元走低帶來的被動升值。近期中美關(guan) 係穩定性增強,中美利差倒掛幅度在連續7個(ge) 月走闊後,進入11月份轉向收斂等,也都起到了一定“助攻”作用。

  明明也認為(wei) ,11月份以來美國經濟數據走弱驅動美元指數下行、中美利差倒掛幅度收斂導致資本外流壓力趨緩、10月份數據驗證國內(nei) 經濟複蘇的邊際好轉趨勢、政策端持續發力有助於(yu) 預期改善、中美元首會(hui) 晤有助於(yu) 中美關(guan) 係的企穩、結匯需求的季節性走高等六大內(nei) 外部積極因素的集中釋放驅動人民幣擺脫弱勢震蕩格局。

  展望2024年,人民幣匯率有望企穩回升。明明認為(wei) ,人民幣幣值有望在國內(nei) 基本麵支撐和海外加息周期逐步退出的影響下企穩回升。

  王青表示,2024年,國內(nei) 經濟將進一步向常態化運行水平回歸,人民幣內(nei) 在貶值壓力趨於(yu) 減弱,加之美元有可能出現小幅貶值,人民幣匯率中樞將較2023年小幅抬升,CFETS等三大人民幣一籃子匯率指數將繼續保持穩定。

  房企融資:

  “三支箭”持續加碼

  對於(yu) 正處於(yu) 行業(ye) 低穀期的房地產(chan) 行業(ye) 而言,其資金密集型特點使得融資政策的支持既必不可少,又至關(guan) 重要。

  回看2023年,中央穩樓市決(jue) 心與(yu) 力度顯著增強,監管部門對於(yu) 房企融資的態度呈現出進一步的實質性改善。具體(ti) 表現為(wei) 以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原銀保監會(hui) 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chan) 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即“金融16條”)開啟了金融業(ye) 支持房地產(chan) 業(ye) 進入複蘇期後,至今年11月份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強化金融支持舉(ju) 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明確25條支持舉(ju) 措,對民營房企融資支持再加力,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銀企在實操層麵的進一步深度互動。

  在此期間,政策麵還對“金融16條”中的部分內(nei) 容予以延長延期,即7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guan) 於(yu) 延長金融支持房地產(chan) 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guan) 政策期限的通知》,將貸款、信托展期等適用期限的政策統一延長至2024年12月底,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對房企存量融資展期。

  同時,監管部門多次強調,要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製房地產(chan) 企業(ye) 合理融資需求,對正常經營的房地產(chan) 企業(ye) 不惜貸、抽貸、斷貸。繼續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營房地產(chan) 企業(ye) 發債(zhai) 融資。支持房地產(chan) 企業(ye) 通過資本市場合理股權融資。

  “加大對房企融資的支持力度,既是化解房地產(chan) 風險,又是推動構建房地產(chan) 發展新模式,推動房地產(chan) 高質量發展。”在中指研究院企業(ye) 研究總監劉水看來,今年以來“三支箭”政策的持續加碼,將有助於(yu) 改善房地產(chan) 企業(ye) 的融資環境,改善行業(ye) 預期,進而達到防範風險的目的。

  盡管當前支持房企融資的政策效果正持續顯現,但在劉水看來,未來還應進一步發力。據中指研究院統計,2023年發債(zhai) 的民企和混合所有製企業(ye) 範圍略有擴大,即較上年同期增加2家達到15家,但今年前11個(ge) 月,民企、混合所有製企業(ye) 信用債(zhai) 發行金額占比分別為(wei) 6.4%、4.6%,較去年同期下降0.1個(ge) 百分點、4.7個(ge) 百分點。結合目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房地產(chan) 開發企業(ye) 到位資金的同比降幅仍在持續擴大。

  劉水建議,未來要加快落細落實支持民企融資政策,如支持民營房企增信發債(zhai) 擴容增量、加快房企股權融資審批等。

  萬(wan) 億(yi) 元國債(zhai) :

  助力穩增長

  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六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關(guan) 於(yu) 批準國務院增發國債(zhai) 和2023年中央預算調整方案的決(jue) 議,明確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zhai) 1萬(wan) 億(yi) 元。

  財政部表示,增發的國債(zhai) 資金初步考慮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億(yi) 元,結轉2024年使用5000億(yi) 元。

  “本次增發國債(zhai) ,釋放了補短板、穩增長信號,有助於(yu) 提振市場信心,鞏固三季度以來的經濟複蘇勢頭。”王青表示,考慮到這筆資金還將在明年繼續投放,增發國債(zhai) 帶來的穩增長效應還會(hui) 持續顯現,這將有助於(yu) 引導經濟繼續向常態化運行水平回歸。

  根據中信證券測算,今年四季度增發後即投入使用的5000億(yi) 元國債(zhai) ,將帶動四季度名義(yi) GDP的同比增速提升1.42個(ge) 百分點;計劃於(yu) 明年投入使用的5000億(yi) 元,預計也將直接帶動明年全年名義(yi) GDP增速上升0.37個(ge) 百分點。

  根據財政部介紹,新增國債(zhai) 用以應對部分地區的災後重建和提升我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且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

  王青認為(wei) ,這一方麵,意味著財政政策保民生持續發力,有助於(yu) 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與(yu) 此同時,也會(hui) 階段性增加市場需求,特別是有助於(yu) 保持基建投資處於(yu) 較快增長水平;另一方麵,增發國債(zhai) 會(hui) 全部下撥給地方,將有效緩解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壓力,並使得地方政府能夠在今年底、明年初拿出更多財政資源穩增長。

  談及增發國債(zhai) 對債(zhai) 市的影響,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萬(wan) 億(yi) 元國債(zhai) 發行對短期市場資金麵構成一定擾動,但較為(wei) 有限。一方麵,除增發國債(zhai) 外,今年年底公開市場操作工具到期量大、繳稅等是影響短期市場流動性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麵,國內(nei) 宏觀政策保持積極取向,市場有充分預期,央行通過多種工具靈活操作,嗬護資金麵,市場流動性整體(ti) 保持合理充裕。

  外貿:

  穩規模優(you) 結構

  外貿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推動外貿穩規模、優(you) 結構,對穩增長穩就業(ye)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今年3月2日,商務部在國新辦舉(ju) 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明確表示,今年外貿要穩規模、優(you) 結構。從(cong) 三個(ge) 層麵發力來穩規模,包括穩定政策、穩定市場、穩定貿易渠道;從(cong) 三個(ge) 層麵著手優(you) 結構,包括優(you) 化貿易方式,優(you) 化外貿供應鏈布局,優(you) 化產(chan) 品結構、培育貿易新動能,以此增強我國外貿綜合競爭(zheng) 力。

  以此為(wei) 基調,今年以來我國打出了一係列穩外貿“組合拳”。

  “今年我國外貿領域麵臨(lin) 的困難不少。從(cong) 外部環境看,外需持續走弱、貿易風險攀升等給我國外貿帶來了較大壓力;從(cong) 內(nei) 部環境看,經營成本增加等製約我國外貿企業(ye) 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呂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因此,一方麵,我國有針對性地提出優(you) 化重點展會(hui) 供采對接、便利跨境商務人員往來等舉(ju) 措,加強對外溝通和促進合作,加大進出口信貸支持,助力外貿企業(ye) 降本增效。另一方麵,兼顧長遠,加快對外貿易創新發展,通過推進貿易數字化和綠色化,推動跨境電商健康持續創新發展。

  一係列政策“組合拳”為(wei) 外貿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海關(guan) 總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ge) 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7.96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同比持平;1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7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2%,進出口總值連續2個(ge) 月同比增長。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位委員會(hui) 委員白明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新三樣”出口和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進出口表現為(wei) 外貿增色不少,未來仍將是我國外貿穩規模、優(you) 結構的重要支撐。

  數字經濟:

  增長新引擎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經濟深刻地改變著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區塊鏈以及元宇宙等數字技術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以5G工廠、互聯網醫院、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經濟新賽道體(ti) 現數字化全麵賦能實體(ti) 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

  數據資產(chan) 化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數字經濟正在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高質量數據的積累,我國數實融合正邁向更廣範圍、更深層次的新階段。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的融合正在從(cong)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逐漸擴展到農(nong) 業(ye) 、能源、建築、通信、外貿等各個(ge) 行業(ye) 領域,形成更高創新力的產(chan) 業(ye) 鏈。

  在數字技術引領下,不同類型企業(ye) 有了新的定位。依托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數據資源,大型企業(ye) 起到標杆引領作用,把數字技術研發和數據挖掘能力向各個(ge) 細分產(chan) 業(ye) 縱深輸出,積極構建產(chan) 業(ye) 生態或產(chan) 業(ye) 集群。中小企業(ye) 參與(yu) 數實融合活躍,以數字技術為(wei) 工具,以創新為(wei) 驅動力,向“專(zhuan) 精特新”方向轉型升級,提升產(chan) 業(ye) 的效率效能和市場競爭(zheng) 力。

  在數字軟硬件設施建設方麵,5G網絡建設、雲(yun) 網協同發展、“東(dong) 數西算”工程、數字安全屏障等夯實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推動發揮數據要素乘數作用。

  2023年10月25日,國家數據局掛牌成立。11月25日,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2023全球數商大會(hui) 開幕式上表示,國家數據局將圍繞發揮數據要素乘數作用,與(yu) 相關(guan) 部門一道研究實施“數據要素×”行動,提出從(cong) 供需兩(liang) 端發力,在智能製造、商貿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務、醫療健康等若幹重點領域,加強場景需求牽引,打通流通障礙、提升供給質量,推動數據要素與(yu) 其他要素相結合,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新應用、新治理。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重心正在從(cong) 數字新基建向軟基建轉向,將不同垂類領域和垂類場景中的數據資源整合優(you) 化,破解數據孤島,實現公共數據的開放應用,突破服務瓶頸打造新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企業(ye) 盈利增長點,持續壯大數據新動能。

  ETF產(chan) 品:

  加速擴容

  今年以來,股票型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迎來跨越式發展,數量、規模大幅增長,逆市吸金能力令人矚目。

  據Wind統計,截至2023年12月12日,股票型ETF數量達到716隻,較年初增加115隻,增幅19.13%。股票型ETF規模為(wei) 13825.78億(yi) 元,較年初增加3111.91億(yi) 元,增幅29.05%。

  股票型ETF規模增長的背後,是公募基金加碼布局ETF產(chan) 品線。各頭部機構爭(zheng) 相布局新品,首批科創生物ETF獲批、首批深證50ETF啟動發行。與(yu) 此同時,ETF從(cong) 申報、獲批到發行堪稱“火速”。僅(jin) 四季度以來,就有40隻ETF產(chan) 品“上新”。

  “ETF新產(chan) 品是對現有ETF體(ti) 係的補充,將進一步完善產(chan) 品體(ti) 係,促進我國境內(nei) ETF市場發展,為(wei) 投資者帶來投資便利和實實在在的收益。”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韓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相關(guan) ETF要注重給投資者帶來回報,需要在產(chan) 品設計、拓展規模、提高流動性上下功夫。

  此外,外資機構借道ETF,廣泛布局我國資本市場。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安聯人壽保險、瑞士銀行集團、巴克萊銀行等外資機構持續加大了對ETF新發產(chan) 品的投資力度。市場人士預計,未來隨著我國本土指數體(ti) 係的日益完善和ETF產(chan) 品的日益豐(feng) 富,外資機構參與(yu) ETF的積極性將不斷提高。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