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不要誤讀注冊資本認繳新規

發布時間:2024-01-03 15:59:00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新年開工第一天,不少企業(ye) 陷入了焦慮:新公司法規定自公司成立之日起5年內(nei) 繳足注冊(ce) 資本金,要不要趕緊補繳?代理企業(ye) 注冊(ce) 的公司最忙碌,新法出台第一個(ge) 晚上就有不少業(ye) 務員催著所服務的企業(ye) 抓緊辦理補繳、減資業(ye) 務;代理知識產(chan) 權的公司,借機宣傳(chuan) 以知識產(chan) 權等無形資產(chan) 作價(jia) 出資;還有些自媒體(ti) 炒作營商環境“收緊”了。一時間,好端端的新公司法變成了牟利機會(hui) ,調子有唱歪的嫌疑。這種人為(wei) 製造的緊張氛圍,大可不必。

  對於(yu) 想注冊(ce) 企業(ye) 的創業(ye) 者,新公司法留出了5年的認繳期限。調查顯示,我國小微企業(ye) 平均壽命在3年至5年,企業(ye) 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慮如何繳納注冊(ce) 資本金。如果企業(ye) 經營狀況良好,繳足資本金有利於(yu) 向合作夥(huo) 伴、目標客戶展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長期經營;如果經營不善,無需等到繳足資本金,可能企業(ye) 就注銷了,企業(ye) 不會(hui) 增加太多負擔。

  對於(yu) 已注冊(ce) 的存量企業(ye) ,市場監管部門明確表示將研究為(wei) 存量公司設定一定年限、較為(wei) 充裕的過渡期,分類分步、穩妥有序調整存量公司出資期限。企業(ye) 經營者切勿輕信代理機構的說辭,不妨靜待具體(ti) 措施出台。

  注冊(ce) 資本認繳新規堵住了盲目認繳、天價(jia) 認繳、期限過長等漏洞,新注冊(ce) 企業(ye) 會(hui) 更加理性,那種將注冊(ce) 資本金設置為(wei) 上萬(wan) 億(yi) 元的初創企業(ye) 應該不會(hui) 再出現了,實際上有利於(yu) 優(you) 化企業(ye) 經營環境、保障交易安全、保護債(zhai) 權人利益。更客觀的企業(ye) 經營數據,也便於(yu) 政府了解企業(ye) 實際狀況,製定更有針對性的經濟政策。認繳製追加的這根“鬆緊帶”,看似緊了,實則讓營商環境這件“衣服”更合體(ti) ,更符合企業(ye) 實際經營需要,適應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

  新公司法的影響,長期看是利好。但在過渡期內(nei) ,要關(guan) 注可能出現的企業(ye) 減資潮。過去10多年,有部分企業(ye) 隨意設置資本金,新法生效後,則大概率要減資。公司在調整出資數額、出資期限時,需要召開股東(dong) 會(hui) 會(hui) 議、協調股東(dong) 關(guan) 係、修改公司章程,並非易事。登記機關(guan) 在依法要求調整前,應當注意聽取企業(ye) 的說明和意見,有效減少對經營主體(ti) 的短期集中衝(chong) 擊,更好提振企業(ye) 發展信心,穩定社會(hui) 心理預期。

  還需妥善應對可能出現的企業(ye) 注銷量上升、存量下降。新公司法實施後,一批長期經營不善或者未開展經營的“僵屍”企業(ye) 可能會(hui) 注銷,讓企業(ye) 數據產(chan) 生波動。對此,應有心理準備,理性看待、積極應對。

  類似情況曾經發生過:2000年,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對曆年查無下落、名存實亡的個(ge) 體(ti) 工商戶登記數據進行了清理並“剔除”。這一動作,客觀上表現為(wei) 全國個(ge) 體(ti) 工商戶數量從(cong) 1999年登記的3160萬(wan) 戶降到2000年的2571萬(wan) 戶,下降了589萬(wan) 戶。

  數據雖然暫時不好看,但所登記的數量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個(ge) 體(ti) 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有利於(yu) 國家製定更精準的幫扶政策。經過幾年調整,自2005年起,個(ge) 體(ti) 工商戶數量下降的狀況得到改變,出現正增長,個(ge) 體(ti) 工商戶從(cong) 2005年底的2463.9萬(wan) 戶發展到2023年的逾1.2億(yi) 戶。

  中國市場為(wei) 各類經營主體(ti) 提供了廣闊舞台,企業(ye) 數量短期波動不會(hui) 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國企業(ye) 數量已達4839萬(wan) 戶,在企業(ye) 數量合理增長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企業(ye) 質量的有效提升。為(wei) 了更好地服務企業(ye) ,相關(guan) 部門應當為(wei) 有注銷需求的企業(ye) 提供便捷通道,把那些有能力、有意願經營的企業(ye) 篩出來、留下來,通過營造公平有序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讓他們(men) 發展得更好,為(wei) 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注入更強動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