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評】根治導遊強製消費亂象 “亮劍”還須不護短、不手軟
近年來,隨著各地文旅競爭(zheng) 意識愈發提升,越來越多地方開始注重旅遊消費環境的規範。但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ge) 春節假期裏,遊客投訴遭遇導遊或司機強製消費的案例數次引發關(guan) 注。這樣的“老問題”無疑再次提醒我們(men) ,治理仍需深化。要讓遊客真正敢消費、放心消費,相關(guan) 部門還須及時“亮劍”,拿出更多具有實效的辦法和行動。
值得思考的是,亂(luan) 象禁而難止,消費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旅遊市場相關(guan) 治理資源的安排和分配,是否到位了?像最近遊泳運動員傅園慧於(yu) 長白山包車遇臨(lin) 時加價(jia) 一事得到高效處理後,媒體(ti) “假如求助者不是傅園慧呢”的追問話音未落,就出現了“廣東(dong) 遊客吐槽在長白山遇傅園慧同樣遭遇卻遲遲未解決(jue) ”一事。就此事而言,除了存在“看碟下菜”的疑問,也反映出當地旅遊市場長效化治理機製不完善、治理資源分配不足的問題。
而此前,麗(li) 江通報“遊客未買(mai) 5萬(wan) 元手鐲被趕下車”一事,雖然也對相關(guan) 旅行社和導遊作出了處罰,但一句“該事件中未發生強製購物行為(wei) ”的結論,不僅(jin) 與(yu) 處罰結果相異,也讓網友普遍認為(wei) 有“避重就輕”的嫌疑。這樣的處理方式未能讓公眾(zhong) 看到該有的誠意,也容易給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釋放錯誤信號。
實際上,規範旅遊消費環境所涉及的治理鏈條相對較長,要確保遊客投訴“事事有回應,樁樁有解決(jue) ”,需要各地有關(guan) 部門進一步樹立對侵犯遊客權益行為(wei) 的“零容忍”態度,做到不護短、不手軟,推動旅遊市場治理資源的針對性補強和協同治理機製的完善,從(cong) 而打消違規違法操作的僥(jiao) 幸心理,真正提升遊客的安全感。
除了要重視事後的處置效率,也要注重“釜底抽薪”,對一些根源性問題加以正本清源。如針對部分地方遊客包車容易被“坑”的問題,能否改變可能存在的“壟斷”行為(wei) ,通過激活市場競爭(zheng) 來推動問題的解決(jue) ?此外,在技術日趨進步的今天,善用技術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同樣至關(guan) 重要。今年1月,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表示將出台旅遊包車客運服務規範,其中就包括督促旅遊包車企業(ye) 足額配備動態監控人員,設立專(zhuan) 人專(zhuan) 席,規範動態監控裝置使用等。這些做法有利於(yu) 杜絕駕駛員夥(huo) 同、默許導遊強製遊客消費等惡劣行為(wei) ,具有借鑒推廣價(jia) 值。
無論如何,諸如強製遊客消費或“宰客”的行為(wei) ,不僅(jin) 直接損害消費者權益、給地方文旅形象抹黑,更與(yu) 當前提振消費的大背景格格不入。眼下,全國各地文旅發展積極性高漲、形式多樣,但首要任務仍是維護消費者權益和規範消費環境。根治亂(luan) 象頑疾要有態度,更要有方法和行動。麵對具體(ti) 問題,相關(guan) 監管部門必須及時“亮劍”,以實效推動旅遊市場發展更加繁榮、有序。(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