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數字化轉型加速 金融服務便利性進一步提升

發布時間:2024-03-14 15:31:00來源: 人民網

  數字化轉型是金融行業(ye) 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新機遇的選擇。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將數字金融作為(wei) 金融五篇文章之一,要求金融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和競爭(zheng) 力。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日前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出台兩(liang) 部金融科技發展規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通過創新監管工具、開展試點示範、推進提升工程等方式,多措並舉(ju) 引導金融機構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的雙輪驅動作用,賦能金融服務提質增效。

  據介紹,針對農(nong) 村地區金融服務需求,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實施金融科技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工程,運用科技手段因地製宜打造270多個(ge) 惠農(nong) 利民數字金融樣板,在紓解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融資難題、打通農(nong) 村普惠金融“最後一公裏”、推進“三農(nong) ”領域金融數字化轉型等方麵取得積極成效。

  針對老年、殘障等群體(ti) 金融服務需求,中國人民銀行指導金融機構推出無障礙金融服務,彌合“數字鴻溝”。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000多家金融機構累計推出1100餘(yu) 款大字版、語音版等無障礙金融服務客戶端應用程序,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務門檻。

  針對民營、小微企業(ye) 金融服務需求,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金融機構深化實施金融數字化轉型提升工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製定基於(yu) 差異化算法模型的融資方案,把數字化風控貫穿於(yu) 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後檢查全過程,持續改進授信審批和風險管理模式,不斷提升信貸服務可得性和精準性,賦能金融“活水”精準滴灌民營、小微企業(ye) 。

  在監管部門多措並舉(ju) 引導下,金融機構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的雙輪驅動作用,推動服務提質增效。比如,工商銀行將科技發展戰略從(cong) 過去的E-ICBC升級為(wei) “數字工行”(D-ICBC),圍繞“數字生態、數字資產(chan) 、數字技術、數字基建、數字基因”五維布局,推進數字化轉型;中國人壽持續實施數字化轉型,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性、便捷性和普惠性,旗下壽險公司2023年整體(ti) 賠付時效為(wei) 0.38天;建設銀行圍繞“3R”“4C”藍芯等智能風控重點項目,持續提升風險防範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在談到提升金融機構服務能力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經濟主題記者會(hui) 上表示,深入開展科技、綠色、中小微企業(ye) 等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機構內(nei) 部激勵約束機製,提升金融服務的能力、適配性和普惠性;增強金融機構對科技型企業(ye) 的風險評估能力,豐(feng) 富適應高新技術領域特點的金融產(chan) 品;推動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綠色債(zhai) 券等產(chan) 品持續增長,不斷加大對新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等重點領域的資金投入;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金融服務的技術能力。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歐陽日輝認為(wei) ,數字金融的發展要根植於(yu) 數字經濟、服務於(yu) 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發展需要的數據要素來源於(yu) 數字經濟,做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需要在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數字金融與(yu) 數字經濟的有機融合,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雙輪驅動,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質效,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在農(nong) 業(ye) 、工業(ye) 、服務業(ye) 等各個(ge) 行業(ye) 各個(ge) 領域的數字化進程中,數字金融隻有與(yu) 實體(ti) 經濟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才能延長產(chan) 業(ye) 鏈條、豐(feng) 富應用場景、拓展新興(xing) 市場,不斷催生新產(chan) 品、新服務、新業(ye) 態、新模式。

  也有業(ye) 內(nei) 人士建議,打造數字金融生態,要完善數字金融監管體(ti) 係與(yu) 監督評估機製,加快研發基於(yu) 數字技術的監管工具和監管平台,對大模型算法、應用場景等加強監控和防範,確保數字金融發展堅持服務實體(ti) 經濟的根本宗旨,符合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取向。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