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二代”“廠三代”向前衝
95後黃希誼這幾年有了新稱號——“廠妹”。以前她接觸的是各式各樣的時尚藝術單品,現在說起工業(ye) 互聯網和機械設備如數家珍。
這是她“接廠”的第四年。
20世紀80年代初,黃希誼的爺爺作為(wei) 一名工程師於(yu) 退休後創業(ye) ,在廣東(dong) 佛山開起了生產(chan) 機械設備的工廠。廠子傳(chuan) 到父親(qin) 手中,產(chan) 品開始銷往世界各地,生意越做越大。
雖然“最初對機械設備完全沒概念”,但黃希誼還是在2020年辭去海外工作,回國接下了“接力棒”,瞄準工業(ye) 互聯網和工業(ye) 軟件設計研發,“爆改”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她還組建了“廠二代GOGOGO”社群,如今已吸納了3000餘(yu) 名“廠二代”。
散落在中國各地的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工廠,支撐起了中國成為(wei) 世界製造業(ye) 第一大國。這些廠子大多創辦於(yu)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它們(men) 走過了老一輩創業(ye) 者的篳路藍縷,打響了“中國製造”的名號。這些年,“接廠”的重任陸續交給了“廠二代”甚至“廠三代”。
不過,接手父輩用數十年打拚下來的事業(ye) ,大多數“廠二代”“廠三代”也領取了新的時代“考題”。
在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當下,他們(men) 在守業(ye) 之外,將為(wei)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帶來哪些增長和變革?
接班一路跌跌撞撞
4年前,黃希誼第一次踏進了工廠車間,對於(yu) 接班一臉懵懂。於(yu) 是,她花了大半年時間在工廠學習(xi) 。
“一切都是從(cong) 零開始學習(xi) ,可能很困難,但我還是願意嚐試,要把企業(ye) 的生命力延續下去。”黃希誼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那段時間,她每天早晨8點半到工廠巡廠,參與(yu) 客戶溝通、合作洽談等,逐步了解了工廠的業(ye) 務。
和很多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工廠麵臨(lin) 數字化轉型一樣,怎麽(me) 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轉型之路,成了擺在麵前的一大難題。黃希誼也發現,傳(chuan) 統工廠還麵臨(lin) 著老齡化、招不到年輕新員工的問題。
怎麽(me) 辦?爸爸向她科普了大半年的工業(ye) 物聯網概念後,她開始嚐試工廠子項目,進行工業(ye) 軟件的開發。工廠位於(yu) 郊區吸引不到年輕人,那就把工業(ye) 物聯網子公司搬到市中心,讓年輕的技術工程師在這裏辦公,需要進廠調試時,也可以隨時出發。
“我們(men) 的設備數據都上傳(chuan) 了,那豈不是被看光了?”拿著產(chan) 品雛形來到工廠,從(cong) 未使用過工業(ye) 軟件的老員工們(men) 也會(hui) 向他們(men) 發出疑問。黃希誼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工廠原本負責銷售業(ye) 務的員工懂得如何銷售一台看得見、摸得著的機器,卻不知道怎樣去銷售一套摸不到的係統,甚至很多工廠員工並沒有數字化的認知。”
黃希誼坦言,從(cong) 一個(ge) 嶄新的概念,到真正調整到適配自家工廠設備的工業(ye) 軟件,“走了很多彎路,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成本,談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是很大的工程量,甚至需要培育市場,等待市場認可”。
現實生活並非“爽劇”。影視作品中“繼承者們(men) ”光鮮亮麗(li) ,毫不費力地簽下大筆訂單,回歸現實卻是一路的跌跌撞撞。這些“廠二代”“廠三代”受到良好的教育,開闊了國際眼界,但擺在他們(men) 麵前的難關(guan) 也不少。
接廠第一年,梁於(yu) 祺在原來的社交圈“消失了”。
在廣東(dong) 潮汕專(zhuan) 注塑料薄膜生產(chan) 製造,他們(men) 家的企業(ye) 曆經三代傳(chuan) 承,年銷售額已達40億(yi) 元。先後從(cong) 事了收並購和股權融資相關(guan) 工作,遇到瓶頸的梁於(yu) 祺決(jue) 定回家接班。
“接班時非常不適應,因為(wei) 工廠業(ye) 務和我的專(zhuan) 業(ye) 背景南轅北轍。”梁於(yu) 祺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以前工作環境中都是同齡人,但在工廠,打交道的都是父輩,“年齡上大了兩(liang) 輪”。
她去車間與(yu) 老技術人員學習(xi) 了幾個(ge) 月,和他們(men) 一起處理生產(chan) 線上的問題,了解自家工廠的產(chan) 品列表中的詳細信息,“白天工作,晚上繼續學習(xi) 產(chan) 品知識,周末也不停歇,需要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有時候接到客戶投訴,是我比較開心的事情。”梁於(yu) 祺笑稱,平時隻是紙上談兵,隻有遇到實際生產(chan) 的問題時,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一次,一家客戶工廠在使用他們(men) 生產(chan) 的常規產(chan) 品時出現了問題,一下子出現了10餘(yu) 噸產(chan) 品的退貨退款。“我們(men) 認為(wei) 進行常規調整後就能解決(jue) 問題,但實際上並不好調整,直到反複溝通後進入客戶工廠的生產(chan) 車間,才發現是因客戶起吊方式發生改變,導致的薄膜鬆緊調整細節問題。”梁於(yu) 祺說,生產(chan) 中往往一個(ge) 小細節就對結果產(chan) 生影響,而找到這個(ge) 細節點需要現場不斷摸索和調試。
這兩(liang) 年,她從(cong) 東(dong) 莞生產(chan) 基地的一個(ge) 市場部經理,晉升為(wei) 公司副總和集團董事,“在父輩的幫助和公司的支持下,自己的成長也是比較快的”。
讓“酒香”飄出“深巷”
在梁於(yu) 祺看來,自家企業(ye) 屬於(yu) 包裝行業(ye) 的供應鏈上遊大宗商家,雖然目前的數字化轉型並不緊迫,外貿出口卻麵臨(lin) 新的挑戰。
“我們(men) 需要拓展新的海外市場。”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父輩總覺得“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傳(chuan) 統製造工廠並不做宣傳(chuan) 工作,甚至沒有宣傳(chuan) 冊(ce) 和官網,可沒有這些,又怎樣讓海外潛在客戶了解呢?”
於(yu) 是,梁於(yu) 祺尋找了資曆深厚的第三方公司製定了營銷方案,並邀請長輩們(men) 一起聆聽。遇到工作人員講出的新鮮詞匯,她還要“接地氣兒(er) ”地給長輩們(men) 解釋。聽完方案,長輩們(men) 決(jue) 定拿出資金讓她去嚐試。
“他們(men) 最初並不抱希望,認為(wei) 隻是一次‘交學費’,然而營銷項目目前已經進行了一年半,確實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饋效果,收獲了英國、迪拜和韓國的客戶,其中英國和迪拜是之前從(cong) 未涉足的國家和地區。”梁於(yu) 祺稱。
加入了“廠二代GOGOGO”社群,梁於(yu) 祺也發現,大部分年輕的“廠二代”家的工廠規模相對較小,麵對飛速發展的市場,他們(men) 正在努力守業(ye) 與(yu) 堅持,“不向前進,就是在倒退”。
趙伊麗(li) 家的工廠開在浙江桐廬。她的父親(qin) 年輕時用一台機器在自己家中起步生產(chan) 到建起工廠,從(cong) 生產(chan) 塑料零件到專(zhuan) 注馬桶蓋製造,憑借良好的產(chan) 品口碑一路發展到現在的全國領先。
為(wei) 了接班,趙伊麗(li) 出國留學重新學習(xi) 了品牌營銷。她發現,很多像他們(men) 一樣的傳(chuan) 統工廠並沒有自己的品牌,“10年前,工廠開始為(wei) 歐洲一家大公司做馬桶蓋代工生產(chan) 。我現在也在考慮,即使我們(men) 做代工,也要有品牌”。這兩(liang) 年,他們(men) 開始自主研發馬桶蓋。
“馬桶蓋產(chan) 品核心在於(yu) 阻尼器配件,掌握核心配件製造,才能把住產(chan) 品質量關(guan) 。”讓趙伊麗(li) 頭疼的是,在了解工廠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時,並沒有多少數字資料供她查看。“許多廠商都對自己的產(chan) 品有詳細的數字化闡述和規格列表,我們(men) 什麽(me) 都沒有。”
她開始為(wei) 老工廠打造新“名片”。“我們(men) 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有哪些款式和型號等,都需要重新描述,這是進行推廣的第一步,我們(men) 將其整理完畢之後才可以進行外貿。”
這兩(liang) 年,趙伊麗(li) 承擔起了外貿板塊業(ye) 務。讓她感慨的是,“即便父親(qin) 並沒有外貿的理念,但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挖掘新客戶確實很困難,但通過展會(hui) 等形式與(yu) 潛在客戶取得了聯係,就已經很好了,其他的慢慢來”。
黃希誼覺得,自己所做的工業(ye) 軟件係統就好比是“Apple Store”,父輩做的是Apple手機的生產(chan) ,“既相輔相成,又相對獨立,就像‘廠二代’與(yu) ‘廠一代’之間,盡管理念上大有不同,也需要尋找到共同的平衡點”。
同時運營著社群,讓她覺得不再孤單了。“大部分‘廠二代’接班後都從(cong) 大城市來到了工廠所在的二三線城市或鄉(xiang) 鎮,會(hui) 有心理落差,也有接班的迷茫。”在她看來,區別於(yu) “企二代”和“餐飲二代”等,“廠二代”在負責公司運營、產(chan) 品營銷的同時,更要懂生產(chan) ,而傳(chuan) 統工廠的生產(chan) 製造十分“重工”,帶來的接班難度更大了。
他們(men) 時常舉(ju) 辦分享活動,探討外貿、電商、創新等大家都需要麵對的難題。不過,“抱團取暖”的同時,合作也在“廠二代”間不斷開展。
“有沒有做過鋅鎳合金工藝表麵處理方案的供應商?”“有”……黃希誼向記者展示了社群聊天記錄,“這樣的需求發布與(yu) 接單,每天都在發生”。
讓梁於(yu) 祺驚喜的是,去年在自家工廠接待了小型的“廠二代”參觀交流,今年年初,一名“廠二代”已經向她達成了100噸產(chan) 品的合同,“這樣的合作也給了我們(men) 信心,我們(men) 可以向父輩和家人反饋,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上的大家可以互相支持和幫助,實現合作共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