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熒屏上勞動者形象在變 但勞動最光榮的價值認同沒有變

宗俊偉 發布時間:2020-05-20 09:13: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在中國電視劇發展曆程中,湧現出《鋼鐵年代》《我們(men) 在夢開始的地方》等一批生動刻畫各行各業(ye) 普通勞動者形象的精品力作,而熒屏上勞動者形象的流變與(yu) 新中國成立數十年來的社會(hui) 轉型、製度變革與(yu) 文化嬗變等一脈相承。

  工農(nong) 主體(ti) :集體(ti) 生產(chan) 階段的時代寵兒(er)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xing) 之時,亟待勞動者的雙手締造新生活,勞動本身成為(wei) 一種滿載榮譽和光環的神聖存在。

  從(cong) 《一口菜餅子》開啟中國熒屏之旅以來,曲折探索期的《新的一代》《養(yang) 豬姑娘》《雷鋒》《黨(dang) 救活了他》《公社黨(dang) 委書(shu) 記的女兒(er) 》等電視劇作品,就把鏡頭熱情洋溢地對準了普通勞動者,雖有諸多宣傳(chuan) 教育成分,但在呈現當時勞動者精神麵貌和心路曆程方麵不乏建樹。此後《有一個(ge) 青年》中的電焊女工顧明華、《賣大餅的姑娘》中的點心店組長王英、《喬(qiao) 廠長上任記》中的電機廠廠長喬(qiao) 光樸、《新星》中的縣委書(shu) 記李向南等具有批判反思和改革創新精神的新人物,為(wei) 新時期勞動者熒屏審美帶來了新動能。此時,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勞動者形象逐步躍入大眾(zhong) 視野,如《凡人小事》《新聞啟示錄》《尋找回來的世界》等作品中的中學教師顧桂蘭(lan)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邢天、工讀學校老師徐問等,也都引起較好反響,之後知識分子題材在中國熒屏一直不曾缺席,如後來的《紅莓花兒(er) 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等,均彰顯了知識分子在社會(hui) 發展中的重要意義(yi) 。

  如果說以工農(nong) 為(wei) 主體(ti) 的勞動者形象是曆史和審美的必然選擇,那麽(me) 在這一宏大社會(hui) 進程中同時還被裹挾進了其他身份的勞動者,並經此造成一種偶然與(yu) 必然性交匯後的身份融合及職業(ye) 跨界現象。先是由城市向農(nong) 村的遷移,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下鄉(xiang) 勞動改造,與(yu) 此相應出現了一大批知青題材,如《蹉跎歲月》《今夜有暴風雪》《平凡的世界》《北風那個(ge) 吹》《那樣芬芳》等,呼應了一代人的青春歲月和勞動經曆;其後是由農(nong) 村向城市的漂流,隨著城市化浪潮風起雲(yun) 湧,大量農(nong) 民工進城務工,如《外來妹》《民工》《生存之民工》《闖蕩》等,則開啟了另一輪不無陣痛的身份置換。

  但在熒屏塑造的林林總總勞動者群體(ti) 中,工農(nong) 形象始終是其非常重要的美學圖譜,並被時代變遷賦予了某種特殊光環,在電視劇其後更為(wei) 漫長的繁榮發展期也一直備受矚目,如《天高地厚》《農(nong) 民代表》《插樹嶺》《老農(nong) 民》《黃土高天》等農(nong) 村題材劇裏的鮑月芝、徐誌誠、秦學安等人,《大工匠》《漂亮的事》《鋼鐵年代》《愛在蒼茫大地間》《工人大院》等工業(ye) 題材劇裏的沈晗、尚鐵龍、聞一達等人,於(yu) 時代鏡像之中無不在特定的社會(hui) 轉型期扮演了不可替代的曆史角色,與(yu) 國家命運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an) ,為(wei) 中國電視劇審美塗抹了一筆濃墨重彩。

  職場中堅:不同職業(ye) 領域的中流砥柱

  雖時有職業(ye) 劇不夠職業(ye) 的批評聲音,但近些年職業(ye) 劇創作的確做了很多有益探索,曾經的工廠、車間、農(nong) 村、田野、粗衣布衫等悄然讓位於(yu) 企業(ye) 、公司、辦公樓、談判桌與(yu) 精致西裝等,火熱的集體(ti) 生產(chan) 生活更多置換為(wei) 案頭勞作和城市奔波;《杜拉拉升職記》《金牌律師》《柳葉刀》《歡樂(le) 頌》《外科風雲(yun) 》《我的前半生》《談判官》《都挺好》等職業(ye) 劇折射了來自各個(ge) 領域類型迥異的不同身份勞動者的職業(ye) 行為(wei) 與(yu) 生活狀態,塑造了杜拉拉、顧明道、蘇明玉、童薇等職員、高管、談判官、醫生等相差懸殊的動人形象,並揭示出這些新型勞動者自立自強、敬業(ye) 愛業(ye) 、尋求認同的共同精神特征。應該指出的是,職業(ye) 劇的總體(ti) 敘事策略在人物塑造方麵是下沉的,主角並非一律霸道總裁或高級領導,而多聚焦普通一員,並展現出普通勞動者感人至深的職業(ye) 操守與(yu) 信仰追求,如醫療劇《外科風雲(yun) 》中莊恕對真相與(yu) 救贖的孜孜以求也感染著每一個(ge) 平凡自我。在此情況下,這些職業(ye) 劇中的勞動者突破了自身不無狹隘的圈層局限,超越了與(yu) 生俱來的不足與(yu) 迷茫,逐漸成長為(wei) 各自領域的中堅力量,並托舉(ju) 起新時代的勞動者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職場劇中的女性成長是經曆複雜性別權力鬥爭(zheng) 後的一道亮麗(li) 風景。《歡樂(le) 頌》中有著各種不如意但獲得集體(ti) 成長的安迪等、《我的前半生》中曾經依附男性繼而獨立自強的羅子君、《談判官》中商務談判桌上叱吒風雲(yun) 的童薇、《都挺好》中深受原生家庭傷(shang) 害但自我奮鬥成功的蘇明玉等一眾(zhong) 光彩奪目的職場女性,合力譜奏出女性成長的時代強音。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時,經此史無前例的全民偉(wei) 大抗疫,醫療劇必將積聚更大潛力噴薄而出,醫者仁心的大醫形象也會(hui) 更加深入人心。

  扶貧群像:脫貧攻堅偉(wei) 大使命的踐行者

  2020年是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值此特殊的時間節點,一大批扶貧題材電視劇應運而生。扶貧劇上承反映工、農(nong) 、兵、醫、學、商等各職業(ye) 領域勞動者電視劇創作的文化基因,並精準嵌入了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時代話語。

  扶貧劇中的勞動者是一個(ge) 凝心聚力的群體(ti) ,有來自城市各個(ge) 職業(ye) 領域的職工,有始終留守鄉(xiang) 村的基層幹部和群眾(zhong) ,也有漂泊異地多年後返鄉(xiang) 的遊子們(men) ,他們(men) 共同在“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和“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等一係列精神的感召下,同頻共振,攜手打造“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中國鄉(xiang) 村新環境。此前已播和在播的《馬向陽下鄉(xiang) 記》《一個(ge) 都不能少》《綠水青山帶笑顏》《我們(men) 在夢開始的地方》等扶貧題材電視劇作品,從(cong) 多層次、多維度塑造了勞動者形象,他們(men) 要麽(me) 利用自身的科技、知識、項目等致力解決(jue) 農(nong) 村落後現狀,從(cong) 而為(wei) 扶貧敘事賦予某種啟蒙與(yu) 救贖色彩,要麽(me) 自力更生、上下求索,齊心協力奮鬥出一條新路,其間救贖與(yu) 自救、輸入與(yu) 創造、外來與(yu) 內(nei) 生多種敘事話語互相交織,使得扶貧劇在闡釋國家政策的同時,也抵達了一種美學深度。此外,還有《溫暖的味道》《最美的鄉(xiang) 村》《尋找北極星》《花繁葉茂》等多部扶貧劇經過前期宣傳(chuan) 蓄勢待播,可以想見,它們(men) 必將不吝筆墨、繼續書(shu) 寫(xie) 屬於(yu) 這個(ge) 時代勞動者的光輝形象。

  應該說,扶貧劇的創作是伴隨新型城市化進程而出現的。在這個(ge) 新曆史階段,鄉(xiang) 村不再被遮蔽,農(nong) 民勞動者再次大張旗鼓地進入熒屏審美之列;鄉(xiang) 村與(yu) 城市之間啟動了新一輪對話、交流,大批有知識有視野的城市勞動者也再次進入鄉(xiang) 村幫扶、付出,此時,鄉(xiang) 村再次成為(wei) 當下各領域勞動者競放異彩的綜合大舞台。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