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內蒙古八旬老人鄉村振興記:從“我要脫貧”到“我要扶貧”
“因為(wei) 經濟原因,今年還不上你借給我的50隻基礎母羊了。”黃文祥說。
“沒事,明年還吧,先把當前的難關(guan) 度過。”斯仁塔日娃答。
幾天前,黃文祥和斯仁塔日娃的這一番談話,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鎮哈日根圖嘎查眾(zhong) 多牧民間傳(chuan) 為(wei) 美談。
3年前,因為(wei) 生意失敗,牧民黃文祥生活陷入困境。剛剛脫貧沒多久的斯仁塔日娃伸出援助之手,借給黃文祥50隻基礎母羊,約定3年還。
“再過幾天,就到了還羊的時間,如果現在還,我可能再次陷入貧困,於(yu) 是和斯仁塔日娃老人約定明年還。”黃文祥告訴記者,“老人很爽快地答應了。”
對於(yu) 幫扶黃文祥這件事,82歲的斯仁塔日娃嘿嘿一笑說:“這沒啥,之前我也是貧困戶,要不是政府幫扶我,哪能有現在的好日子。”
斯仁塔日娃是一個(ge) 很勤勞的牧民,在當地是出名的好人。亦因此,他不僅(jin) 成為(wei) “內(nei) 蒙古好人榜”入選者,同時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ge) 人。
在他的家裏,獎狀、獎杯,錦旗能擺滿整整一桌子。老人說:“這是對我人生最高的獎賞。”
“一切源於(yu) 2012年一場家庭變故,主要與(yu) 兒(er) 子有關(guan) 。”對於(yu) 如何被“劃”為(wei) 貧困戶,老人解釋說,“當時欠下不少外債(zhai) ,一下子就成窮人了。”
正在老人一籌莫展、束手無策時,國家的扶貧政策是這位老人的及時雨。
“鄂托克前旗審計局給了我5000元幫扶資金,出資3萬(wan) 元給我蓋起了羊棚,讓我發展養(yang) 殖業(ye) 。”斯仁塔日娃激動地回憶說。
“我用這5000元買(mai) 了23隻羊羔,加上鄰居們(men) 也紛紛伸出援手幫助我,最終我有了69隻羊,這些羊是我發展養(yang) 殖業(ye) 的基礎。”斯仁塔日娃說道。
時光荏苒,轉眼3年過去了,斯仁塔日娃通過養(yang) 殖業(ye) 完全脫貧。“每年的種植、養(yang) 殖收入能達到20多萬(wan) 元。”
“脫貧後,我就把當初鄂托克前旗審計局給我的5000元幫扶資金歸還了,希望他們(men) 能拿這些錢幫助更多的貧困戶。”斯仁塔日娃說,“當時歸還這些錢時,在場的人很受觸動。”
“脫貧致富不能忘本,沒有黨(dang) 和政府的精準扶貧政策,我不會(hui) 有今天。我想用我的微薄之力,帶動困難群眾(zhong) 富起來。”2017年7月,斯仁塔日娃精心挑選了50隻膘肥體(ti) 壯的母羊交給嘎查黨(dang) 支部。
“這50隻母羊將無償(chang) 借給貧困戶,讓他們(men) 擺脫貧困。”接受記者采訪時,斯仁塔日娃說,“我以前也窮過,政府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幫助讓我挺了過來,現在日子好了,要知恩圖報。”
值得一提的是,斯仁塔日娃主動申請幫扶黃文祥的故事,在當地傳(chuan) 為(wei) 美談。
黃文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因生意失敗,欠下上百萬(wan) 元債(zhai) 務。為(wei) 了讓我振作起來,斯仁塔日娃老人借給我50隻基礎母羊,讓我致富。”
“幾年下來,生活有了一定起色,但還有一部分賬沒有還完。”黃文祥告訴人們(men) ,“老人對我的幫助,我發自內(nei) 心的感恩。”
記者了解到,受疫情影響,今年無法履行還羊承諾的黃文祥近日和斯仁塔日娃老人說了實情,於(yu) 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