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熬夜”不需要更多科學理由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細胞》上的研究報告稱,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長期熬夜致死,問題不在大腦或心髒,而是在腸道。長期熬夜之所以會(hui) 引發過早死亡,是源於(yu) 氧化物在腸道內(nei) 的蓄積。研究人員通過實驗進一步證實,通過主動清除動物腸道內(nei) 的氧化物,即使長期熬夜,其壽命也和保持正常作息的動物沒有差異。(6月22日《科技日報》)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猝死人數超過55萬(wan) ,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1000多人猝死,而且猝死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有一些年輕人日常除了有一點累感外,身體(ti) 似乎並無其他任何症狀,但卻不經意間離開人世,生命戛然而止。人生處處充滿著意外,而在造成年輕人死亡原因中,猝死竟已成為(wei) 僅(jin) 次於(yu) 自殺和意外死亡的第三大殺手。
誘發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最直接和最普遍的原因就是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熬夜現象越來越普遍,除了在職場打拚的人不得不經常性加班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本該睡覺的時候,選擇了瘋狂追劇、看球賽、打網絡遊戲,“偶爾瘋狂一把”成為(wei) 常態化生活方式。
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熬夜引發的猝死,直接病灶不是大腦、心髒和心血管疾病,而是氧化物在腸道內(nei) 的蓄積,使細胞不能從(cong) 外部吸收營養(yang) ,繼而導致細胞死亡,使組織器官衰老甚至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神經性疾病及腫瘤等200多種疾病。這個(ge) 方向性的結論,顛覆了公眾(zhong) 的傳(chuan) 統認知,也為(wei) 未來的治療找到了方向。這雖是一個(ge) 樂(le) 觀的消息,但也不排除一旦有了針對性的藥物和治療方案,一些人會(hui) 更加肆無忌憚地熬夜。
隨著近年來熬夜猝死的案例增多,越來越多人提倡“不要熬夜”。“願你的奮鬥迎著淩晨的朝陽,願你熟睡的背影喜對安靜的月亮”,不知何時,“睡一個(ge) 好覺”竟成了奢侈品。當科學家揭示了熬夜猝死原因的研究結果,盡管令人鼓舞,但實際情況也許會(hui) 比預想中還要糟糕。之前因為(wei) 麵臨(lin) 生命危險,對一些人還可以起到震懾作用,可是一旦有了確切的預防和治療方案,一些人就會(hui) 不再節製,而是放縱自己熬夜,甚至陷入到熬夜的惡性循環中。
根據熬夜的成因差異,業(ye) 界對其進行了比較形象的分類,比如因為(wei) 要完成工作和學習(xi) 任務而不得不晚睡的行為(wei) 被稱為(wei) “被迫式熬夜”,已經習(xi) 慣了晚睡的行為(wei) 被稱作“習(xi) 慣式熬夜”,還有一些明知熬夜危害卻依舊熬夜的年輕人也不甘落後,為(wei) 自己貼上了“報複性熬夜”的標簽。前兩(liang) 種熬夜都很容易麵對和處理,但一個(ge) 人明知熬夜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也並無熬夜的必要性,卻進行帶有自殘式的“報複性熬夜”,對於(yu) 這類行為(wei) 方式產(chan) 生的動因,還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幹預。
睡覺時間減少對現代人來說並非好事,但自我放縱式剝奪正常的睡眠,顛倒生物作息時間,實際上已成為(wei) 一種病態,一旦形成群聚效應和文化現象,也會(hui) 成為(wei) 社會(hui) 問題。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這其實是喪(sang) 文化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因此,盡管照顧好腸道可免熬夜猝死,但仍別忘了睡覺本身。這不僅(jin) 是一個(ge) 科學問題,更是一個(ge) 社會(hui) 問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