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新時代的“呂梁英雄傳”:啃下硬骨頭 打贏攻堅戰

高瑞峰 發布時間:2020-06-24 17:1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呂梁6月24日電 題:新時代的“呂梁英雄傳(chuan) ”:啃下硬骨頭 打贏攻堅戰

  作者 高瑞峰

  夏至時節,梁峁起伏、溝穀縱橫的呂梁山,生機勃勃。

  革命戰爭(zheng) 年代,呂梁兒(er) 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呂梁精神”。而今,呂梁兒(er) 女“把革命戰爭(zheng) 年代鑄就的‘呂梁精神’用在新時期,繼續為(wei) 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奮鬥。”在“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的踐諾中,譜寫(xie) 了新時代的“呂梁英雄傳(chuan) ”。

  打贏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兩(liang) 場戰役

  呂梁是全國14個(ge) 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也是山西省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山大溝深,土地貧瘠,生存環境惡劣”,是呂梁山區給人的第一印象。在這裏深度貧困與(yu) 生態脆弱相互交織、互為(wei) 因果。

  近年來,山西省呂梁市“實踐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態建設作為(wei) 脫貧攻堅的重要路徑。

  多年前,呂梁市臨(lin) 縣林家坪鎮南圪垛村劉崇貴一家,因一場車禍陷入困頓。2017年,當地成立造林合作社,將其夫婦二人吸納其中,“不到一年,就收入了2萬(wan) 多元;加入合作社,讓我家還清了外債(zhai) 。”

  石樓縣推行“黨(dang) 支部+合作社”生態扶貧模式,組建造林合作社137家,完成46.5萬(wan) 畝(mu) 生態林業(ye) 工程,退耕還林、荒山造林90萬(wan) 畝(mu) 以上,治理溝域200餘(yu) 條,5萬(wan) 多貧困人口受益增收。

  增綠與(yu) 增收同步。目前,呂梁市完成荒山綠化330萬(wan) 畝(mu) 、退耕還林230萬(wan) 畝(mu) 、經濟林提質增效150萬(wan) 畝(mu) ;50多萬(wan) 人通過生態建設增收,11.5萬(wan) 貧困人口脫貧;紅棗、核桃、沙棘等經濟林總收入超15億(yi) 元,林業(ye) 總產(chan) 值達64億(yi) 元。

  “八大產(chan) 業(ye) 聯盟”助力產(chan) 業(ye) 扶貧

  “八大產(chan) 業(ye) 聯盟”助60萬(wan) 貧困人口增收。產(chan) 業(ye) 扶貧是呂梁脫貧攻堅的又一張好牌。作為(wei) 山西省小雜糧的主產(chan) 區,呂梁素有“雜糧王國”美譽。通過創建基地、提升品質、培育品牌,構建“龍頭企業(ye) +合作社+貧困戶”的帶貧益貧模式,呂梁小雜糧擺提籃小賣的境遇,成為(wei) 脫貧致富的主力軍(jun) 。

  交口縣食用菌種植達3000萬(wan) 棒,帶動4500多戶貧困戶戶均增收萬(wan) 元以上;嵐縣馬鈴薯種植麵積穩定在30萬(wan) 畝(mu) ,帶動約10000人脫貧;興(xing) 縣雜糧種植麵積60萬(wan) 畝(mu) 左右,認證綠色產(chan) 品15個(ge) 、有機產(chan) 品15個(ge) 。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百花齊放”。

  汾陽核桃、興(xing) 縣小雜糧、嵐縣馬鈴薯、方山中藥材等“一縣一特”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成形。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呂梁市委書(shu) 記李正印表示,將積極打造小雜糧、食用菌等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進一步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和競爭(zheng) 力。

  目前,呂梁成立了肉牛、沙棘、中藥材、核桃、雜糧、紅棗、食用菌、馬鈴薯等八大產(chan) 業(ye) 聯盟,“呂梁紅棗”“呂梁核桃”“呂梁沙棘”“呂梁雜糧”等一批區域公共品牌走出大山。在八大產(chan) 業(ye) 聯盟帶動下,近60萬(wan) 貧困人口實現增收,23.7萬(wan) 貧困人口依靠產(chan) 業(ye) 實現脫貧。

  實現“造血”開拓扶貧多路徑

  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呂梁市委書(shu) 記李正印說:“抓不好脫貧攻堅,愧對這塊紅色的土地,也愧對呂梁人民的期盼。”為(wei) 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呂梁兒(er) 女艱苦奮鬥、自強不息,踐行著“呂梁精神”,創造了文旅扶貧、光伏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等多種行之有效的“造血”扶貧路徑。

  興(xing) 縣蔡家崖村,靠著紅色旅遊脫貧致富,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00元。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溫利川介紹,年均訪客達30餘(yu) 萬(wan) 人次,並依靠紅色旅遊帶來的集體(ti) 收入,於(yu) 北山遍植杏樹、核桃等經濟林木。他說,“過好日子,不能等、靠、要。”

  作為(wei) 革命老區,呂梁市紅色旅遊資源豐(feng) 富。近年,呂梁以紅色旅遊為(wei) 突破口,以“旅遊+”模式,振興(xing) 鄉(xiang) 村,助力脫貧攻堅。全市6個(ge) 村入圍省級AAA級鄉(xiang) 村旅遊示範村,37個(ge) 村成為(wei) 山西省旅遊扶貧示範村,發展了62個(ge) 鄉(xiang) 村旅遊景區,文旅扶貧初見成效。

  在扶貧路上,呂梁建成光伏扶貧電站417座,總規模57萬(wan) 千瓦;易地扶貧搬遷11.26萬(wan) 人;建成54個(ge) 扶貧車間和31個(ge) 產(chan) 業(ye) 園區;開發公益崗位6.3萬(wan) 個(ge) (人次);“呂梁山護工”培訓28期5萬(wan) 餘(yu) 人。呂梁兒(er) 女攻克了一座座深度貧困的堡壘。

  隨著臨(lin) 縣、興(xing) 縣、石樓縣退出貧困縣行列,截至目前,呂梁市10個(ge) 貧困縣脫貧摘帽,1439個(ge) 貧困村全部退出,累計減貧21.7萬(wan) 戶58.5萬(wan) 人,貧困發生率由19.2%降至0.18%。第一次擺脫了區域性絕對貧困。

  呂梁市市長王立偉(wei) 表示,將持續精準推進“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完成剩餘(yu) 2560戶5482人的脫貧任務,在脫貧攻堅的呂梁答卷上,書(shu) 寫(xie) 新的篇章。(完)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