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台灣美食家成都再創業:四川人的餐桌可有一碟“台灣味”
中新網成都6月24日電 題:七旬台灣美食家成都再創業(ye) :四川人的餐桌可有一碟“台灣味”
作者 王鵬
“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不是掛在嘴上,而是要融入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23日下午,在成都的一場美食分享會(hui) 上,身著繡花衫、一頭爽利短發的孫亦敏正給成都市民分享台灣風味水晶粽和鹵肉粽的做法,講到高興(xing) 處,這位70歲的台灣美食家神采飛揚。
孫亦敏已在成都定居15年。在成都美食圈,“台灣孫阿姨”的名號很響。她曾在台灣生活40多年,也曾在美國洛杉磯開餐館,生意火爆。如今,這位古稀之年的台灣美食家決(jue) 定重新創業(ye) ,為(wei) 四川人的餐桌帶來“台灣味”。
“之所以在成都定居,是因為(wei) 我在這裏找到了一生中最缺的東(dong) 西--認同。”回憶在成都生活的15年,孫亦敏很動情。她幼年跟隨父母去台灣,在眷村長大,後來又去美國生活。“我們(men) 眷村的孩子,從(cong) 小被叫作‘外省人’,到了美國,我又成了‘外國人’,我找不到根。”
而2005年在成都的一次經曆,讓她下決(jue) 心跟丈夫來此定居。那一年,她來尋覓美食,在街頭向人打聽哪裏的麻婆豆腐最地道。“我一張嘴,他就知道我是外地來的,不僅(jin) 非常熱情,還要領我們(men) 過去。知道我是台灣人,他更是說,‘哎呀,那我們(men) 是一家人’。”
那是件小事,卻讓“半生漂泊”的孫亦敏看到了“包容和認同”。2006年,她將美國的餐館交給兒(er) 女打理,毅然跟丈夫來到“天府之國”。成都美食眾(zhong) 多,但她一直記得眷村的台灣味道。慢慢地,她融入了成都的社區生活,向周圍人分享自己對美食的理解。
“四川人特別喜歡做菜,我就希望兩(liang) 岸之間,首先在舌尖上取得認同。”為(wei) 了融合四川和台灣風味,孫亦敏幾年前開了一堂美食課--“四川人的餐桌可有一碟台灣味”,反響熱烈。
“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四川人的餐桌以麻辣為(wei) 主,放一碟‘台灣味’,把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融入生活方式,沒想到那麽(me) 受歡迎。”說起在成都的一點“小成就”,孫亦敏輕柔地笑了。
幾十年浸淫於(yu) 美食,孫亦敏對美食有著自己的理解。在她看來,食物不應止於(yu) 果腹,而應給人帶來豐(feng) 富的內(nei) 心感受。在孫亦敏的家中,來自天南海北的食材堆滿了冰箱,她也在不斷嚐試,將不同地方風味的食物以更本地化的烹飪方式帶給四川人。
今年4月,在成都青羊區台辦和西華門社區的幫助下,孫亦敏再次創業(ye) ,創立美食品牌“孫不悟空”,首推台灣風味和四川風味融合的鹵料。“孫悟空有72變,我希望我的菜品也能千變萬(wan) 化,這是我的偉(wei) 大夢想,隻要有夢想,人就永遠年輕。”
“我要融合台灣味和四川味,但不管怎麽(me) 變,我的食物總有台灣的口味,也有台灣人對美食的一種執著。”臨(lin) 近端午,孫亦敏與(yu) 成都廠商合作的台灣風味粽子再次暢銷起來。這個(ge) 端午節,不少四川人的餐桌上,將再次迎來“孫阿姨的台灣味”。(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