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射陽打造生態脫貧鄉村振興新樣板

魏列偉 李文華 發布時間:2020-07-28 10:57: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走進江蘇省射陽縣海河鎮華北村,千畝(mu) 梨園碩果掛滿枝頭,生機勃勃,前來采摘的遊客絡繹不絕。一幅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現代化農(nong) 村畫卷展現眼前。

  近年來,射陽縣立足本地自然優(you) 勢,圍繞“生態強縣”戰略,把生態資源逐步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優(you) 勢,做好生態產(chan) 業(ye) 脫貧、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篇大文章,打造新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射陽模板”。

  生態林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生態觀光並駕齊驅

  射陽縣連續多年注重打造“一片林”綠色長廊,重抓“萬(wan) 畝(mu) 林場”建設,加快生態園林城市、生態森林小鎮、森林村莊創建,按照規劃要求,5個(ge) 生態特色森林小鎮、52個(ge) 生態森林村莊正在抓緊建設。重點實施特色景觀通道、千畝(mu) 生態主題公園和“四縱一橫”綠色生態長廊、生態特色經濟林區建設,重點推進特庸蠶桑、陳洋香樟、海通銀杏和海河梨果生態經濟林區。

  射陽縣持續加快生態農(nong) 業(ye) 標準化步伐,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勢頭強勁,突出抓好10個(ge) 10億(yi) 元特色產(chan) 業(ye) 建設,每鎮每年新建一個(ge) 千畝(mu) 設施農(nong) 業(ye) 示範園,已經形成“南桑、北蒜、東(dong) 魚、西果、中蔬菜”的區域特色農(nong) 業(ye) 布局,創建了全國農(nong) 業(ye) 標準化生產(chan) 示範縣和水稻、大蒜、梨果、中藥材、蔬菜等一大批生態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

  射陽縣還著眼民生福祉,構畫彰顯濕地自然風光優(you) 勢和獨特沿海生態資源稟賦的藍圖,建設既有區域文化內(nei) 涵,又有射陽生態特色的旅遊精品項目,並接連出台多項扶持政策,打造全國農(nong) 業(ye) 旅遊示範點、省四星級鄉(xiang) 村旅遊點、省二星級鄉(xiang) 村旅遊點、休閑生態農(nong) 莊項目以及精品濕地風光旅遊線路等旅遊品牌,實現旅遊年收入20多億(yi) 元。

  生態產(chan) 業(ye) 根植鄉(xiang) 村百姓

  生態脫貧是探索,生態富民更是實踐。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射陽縣不僅(jin) 注重生態林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生態觀光,還讓生態產(chan) 業(ye) 根植鄉(xiang) 村百姓,惠澤千家萬(wan) 戶。

  射陽縣洋馬鎮已有60多年的栽種菊花曆史,菊花產(chan) 業(ye) 得天獨厚,年均菊花種植麵積達到6萬(wan) 畝(mu) ,是全國最大的藥用菊花生產(chan) 基地、華東(dong) 地區最大的中藥材生產(chan) 基地,其中藥用白菊花產(chan) 銷量占到市場的60%以上。

  近年來,在政府引導和扶持下,鎮上幾乎家家戶戶種菊花,形成了巨大的生態產(chan) 業(ye) 種植加工與(yu) 外銷市場,目前,菊花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鎮村兩(liang) 級經濟的“頂梁柱”。

  藥材村4組56歲村民倪紹東(dong) 說起小小的菊花笑容滿麵:“種一畝(mu) 菊花,平均收益4000元-5000元,比種糧收益高多了。市場好的時候,菊花收益翻番都有可能。”據了解,去年倪紹東(dong) 家剔除人工工資,賣菊收入近20萬(wan) 元,相當可觀。

  如今,洋馬鎮的生態產(chan) 業(ye) 也帶動和催生了旅遊業(ye) ,每年金秋十月,遍地菊花簇擁綻放,遊客從(cong) 四麵八方而來,年均接待遊客30萬(wan) -40萬(wan) 人,帶動周邊群眾(zhong) 服務業(ye) 增收近400萬(wan) 元。

  讓貧困戶早日走上“生態興(xing) 業(ye) ”致富路

  每到春天梨花盛開,不少遊客都會(hui) 來射陽縣海河鎮華北村黃金梨生產(chan) 基地觀賞遊玩。

  華北村是一個(ge) 集時令鮮果采摘、旅遊觀光為(wei) 一體(ti) 的“世外田園”。經過多年精心打造,聲名鵲起的華北村梨果基地已經成為(wei) 射陽縣生態興(xing) 業(ye) 、產(chan) 業(ye) 脫貧的又一個(ge) 新鮮樣板。

  華北村村民徐乃春介紹,多年前他妻子因病致殘,基本喪(sang) 失勞動能力,兩(liang) 個(ge) 孩子在中學讀書(shu) ,家境十分貧困。2014年,鎮裏確定該村為(wei) 生態梨果生產(chan) 基地試點村,幫他協調整合了50多畝(mu) 種植土地,現在,黃金梨年產(chan) 量保持在15萬(wan) 斤左右。徐乃春每年可獲純利30多萬(wan) 元,也因此過上了有新房、有轎車的小康生活。

  在華北村,類似徐乃春這樣的脫貧戶還有20多例。

  海河鎮農(nong) 辦的一位工作人員說:“當年,鎮裏開展生態產(chan) 業(ye) 基地建設的初衷就是精準定位一批貧困家庭,通過宣傳(chuan) 引導、政策傾(qing) 斜、整合土地、引進果苗、技術服務、以獎代補等一係列政府支持,讓貧困戶早日走上生態興(xing) 業(ye) 的致富路。”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