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願逝者安息 生者無畏
中新社唐山7月28日電 題: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願逝者安息 生者無畏
中新社記者 王天譯
紅日初升,透過淡淡霧靄,照亮了黑色牆壁上的一排排鎏金名字。陽光拉長了紀念牆的背影,紀念牆下,花環相映,挽聯相接。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位於(yu) 唐山市南湖東(dong) 側(ce) 的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內(nei) ,天未亮就有市民陸續趕來悼念。
1976年7月28日淩晨3點42分,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造成242769人遇難。2008年7月28日,高7.28米、長500米,設計容量24萬(wan) 個(ge) 名字的唐山地震紀念牆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落地,成為(wei) 唐山人祭奠、憑吊地震罹難者的永久場所。
55歲的張新國將一束鮮花放在紀念牆下,懷裏仍捧著一束鮮花,怔怔地望著牆壁上的四個(ge) 名字。他的父母、叔叔和弟弟都在地震中遇難,他自己也被屋頂的橫梁砸斷了腿,“要不是醫生全力搶救,別說這條腿了,我的名字也許早和父母一樣,刻在了牆上。”
治愈後的張新國被唐山一對在地震中痛失子女的夫婦收養(yang) 。在養(yang) 父母的精心照顧下,他學業(ye) 有成,還創辦了自己的企業(ye) 。“如今,養(yang) 父母都不在了,我要替他們(men) 去祭奠弟弟妹妹。”張新國眼含淚水,向另一麵紀念牆走去,那裏還有他從(cong) 未謀麵的親(qin) 人。
78歲的李鳳嬌在孫女的攙扶下,從(cong) 懷裏掏出一方褪色的手帕,把牆壁上的一個(ge) 名字擦了又擦。李鳳嬌說,地震那晚,她正身懷六甲,丈夫在鋼廠上班沒有回來。地震來臨(lin) 時,13歲的女兒(er) 把弟弟抱了出去,又跑回屋裏扶她,房屋瞬間塌下,女兒(er) 用身體(ti) 護住了她,卻再也沒有醒來。
“這是閨女生前最喜歡的手帕,我留了40多年,每年的今天和女兒(er) 的生日,我都要拿出來看看。”李鳳嬌擦幹眼淚說,在最無助的時候,她們(men) 盼來了解放軍(jun) 。家園重建後,她讓兒(er) 子參了軍(jun) ,如今孫子又在部隊服役,“聽他父親(qin) 說,他現在正在安徽參加抗洪搶險。”
半個(ge) 月前一場5.1級的地震,讓唐山備受關(guan) 注,李秀蘭(lan) 的老家河北唐山古冶區卑家店鎮前巍峰山村就位於(yu) 這次餘(yu) 震的震中。她告訴記者,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時,村子約三分之一的村民遇難,很多活下來的村民都集中到山坡上,每當救援的直升機飛過,村民就揮手大喊,渴盼救援物資。而這次餘(yu) 震發生當日,河北省委書(shu) 記王東(dong) 峰就從(cong) 相隔400多公裏的石家莊第一時間趕赴村裏慰問,這讓她感動之餘(yu) ,更感慨祖國的飛速發展。
距紀念牆不遠的地震遺址上,倒塌的房屋和扭曲的鋼梁仍訴說著地震來臨(lin) 時的慘烈,與(yu) 之一牆之隔的唐山市區,早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成為(wei) 世界著名的鋼鐵之都。國際管理谘詢公司科爾尼管理谘詢公司發布《2019全球城市指數報告》顯示,唐山在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位列第130位,在全球城市潛力排名中居第77位。
回望震後的44載,麵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幸存下來的唐山人民無畏無懼,用兩(liang) 代人的時間,打造出一座新城,社會(hui) 經濟全麵振興(xing) ,鑄就了“唐山精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