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速度“碾壓”普通消費者 代拍秒殺錯在這三點
“代拍秒殺”錯在了哪兒(er) (雲(yun) 中漫筆)
在線上消費火熱的當下,商品上架即“秒空”的現象屢見不鮮。真的有這麽(me) 火爆嗎?不少消費者抱怨,即使按時按點守候,也很難搶到心儀(yi) 的商品。這是因為(wei) ,“代拍秒殺”早已在背後搶占先機。
一秒鍾便能下單上百次,普通消費者如何能敵?職業(ye) 代拍者利用代拍軟件,用機器與(yu) 消費者拚手速,做的是一本萬(wan) 利的買(mai) 賣。調查顯示,消費者僅(jin) 花費20元左右,便能享受一些商家的“代拍秒殺”服務,大大增加其買(mai) 到優(you) 惠、限量商品的概率,搶不中還能全額退款。“隻要你想要,我都幫你買(mai) 到”,代拍商家打出的惹眼廣告,還是能讓不少消費者心動。
各大電商平台舉(ju) 辦購物節,本是給消費者讓利的好事。但“代拍秒殺”的生意卻讓不法“中間商”賺得盆滿缽滿。有人說,代拍商家提供了服務,消費者也願意買(mai) 單。那麽(me) ,“代拍秒殺”究竟錯在哪兒(er) ?
其一,“代拍秒殺”通過非法手段牟利,是實打實的違法行為(wei)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guan) 於(yu) 辦理危害計算機信息係統安全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侵入計算機信息係統或是提供侵入、非法控製計算機信息係統的程序、工具,達到“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經濟損失一萬(wan) 元以上”的標準,即可追究刑事責任。“代拍秒殺”離不開代拍軟件,這種利用軟件侵入計算機係統的行為(wei) ,觸犯了國家法律紅線。
其二,破壞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利益。防疫期間,線上購物節的舉(ju) 辦本是刺激消費的應時舉(ju) 措,但“代拍秒殺”的存在,卻使購物節成為(wei) 少數人的狂歡。代拍者在麵向廣大消費者的促銷活動中“橫插一腳”,從(cong) 中攫取利益。由此,購物節成了擺設,多數消費者失去了享受優(you) 惠的機會(hui) ,不利於(yu) 消費回暖。
其三,侵犯消費者隱私,埋下無窮隱患。“黑軟件”缺乏有效監管,存在信息安全漏洞。如今,誰掌握了用戶信息,誰就走到了利益鏈前端。代拍者可以通過代拍軟件獲取買(mai) 家的地址、電話等個(ge) 人信息,實現二次獲利。而這些選擇“代拍秒殺”的消費者,雖然賺了眼前的小便宜,卻渾然不知地將自己的個(ge) 人信息拱手送了人。
“代拍秒殺”的生意之所以能夠做下去,離不開互聯網平台為(wei) 其提供信息發布渠道,各平台應當即時封禁違規賬號,補足監管漏洞,將這門“生意”扼殺在搖籃中;同時,相關(guan) 部門應盡早依法介入,應罰盡罰,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消費者也應盡量避免投機取巧的心理,否則,貪小便宜更容易吃大虧(kui) 。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促使中國電商危中尋機,駛入發展快車道,然而,行業(ye) 的蓬勃發展中不可避免會(hui) 有問題出現,“代拍秒殺”便是其中之一。對此,隻有及時止損,斬斷非法鏈條,才能將電商經濟扶回法治軌道,實現行業(ye) 健康有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