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環縣“滾牛窪”變身秀美山川 村民搬遷路上樂悠悠
中新網甘肅慶陽7月29日電 (高展 李文 楊蕊)“出門滾牛窪,地無二畝(mu) 平”這是46年前,甘肅慶陽市環縣曲子鎮劉旗村當地村民最樸實的生活描寫(xie) 。
環縣居陝甘寧三省交界,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和寧夏的西海固同被稱為(wei) 不宜人類生存之地。46年前,在時任曲子人民公社黨(dang) 委書(shu) 記的蔡生寶帶領下,將劉旗村條件最差的兩(liang) 個(ge) 組實行整組易地搬遷。當地民眾(zhong) 克服重重困難,活生生地把一塊塊不毛之地,治理成為(wei) 生機勃勃的發展高地。
現年79歲的蔡生寶回憶道,當時與(yu) 時任劉旗大隊的支部書(shu) 記王金榮商議之後,通過反複走訪和考察,達成一致意見:搬出來的村民安排到川區的村民小組,人民公社、村“兩(liang) 委”幫助搬遷村民建新居;搬出來的山地造林,發展林果經濟;川區實施改河工程,增加水澆地麵積……
一係列配合易地搬遷的新政策商議落地後,蔡生寶和公社、村組幹部白天一線勞動,晚上組織村民開會(hui) 。“誰家搬到哪裏,牛舍、豬舍建在哪裏;誰給誰家義(yi) 務幫忙修窯洞、建棚圈,都有科學分工分配……”蔡生寶說,一年時間,30戶村民全部告別了山裏的老莊院,搬進了川裏和塬上的新家。
農(nong) 民搬出來,主要要靠土地。易地搬遷後,原來的山地棄耕發展林果,將近2000多米彎曲的河道改直,節省出來的河道改為(wei) 水澆地,新增300多畝(mu) 土地。
三年時間,河改了,地增加了。村民的生存問題解決(jue) 了,怎樣增收又成為(wei) 一道難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走訪和調研,他們(men) 把目光鎖定在了育苗上,借助劉旗獨特的水澆地條件,因地製宜大力發展育苗產(chan) 業(ye) 。後又通過土地流轉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林果產(chan) 業(ye) 。
曾經易地搬遷的陳誌發今年已68歲高齡了,由於(yu) 年事已高,種地已力不從(cong) 心,但老人家不舍得讓土地荒廢,“2016年,我把自家的3畝(mu) 多土地流轉到了村裏的櫻桃園,每年又能增添一筆收入。”陳誌發說。
在積極發展產(chan) 業(ye) 的同時,劉旗村還鼓勵村民學技術。村民楊樹和搬遷到川區後,接觸的人多了,思想也發生了很大轉變。他說:“通過給別人建房子,學到了一門磚瓦工手藝。現在每天的收入有兩(liang) 百多元,去年,在自家的院落裏又蓋起了6間新房。”
現在的劉旗村,早已今非昔比。60畝(mu) 垂釣山莊,2019年9月建成450畝(mu) 高標準蘋果園,並於(yu) 今年開始掛果,100畝(mu) 櫻桃園和60畝(mu) 桃園……目前,劉旗村已形成了川區的林果和設施瓜菜,塬區種草養(yang) 羊,全村兼顧地膜種糧的產(chan) 業(ye) 格局。
劉旗村的易地搬遷為(wei) 環縣脫貧攻堅探索了成功經驗。近年來,環縣針對一些地方生產(chan) 生活條件差,補齊基礎短板難度大的農(nong) 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僅(jin) “十三五”期間,環縣就建設集中安置點107個(ge) ,搬遷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4135戶19846人,同步搬遷安置1034戶4716人,後續產(chan) 業(ye) 培育也有序推進,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達到了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的目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