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想、有奔頭,敢想更敢幹”(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又逢一年枸杞成熟時,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新村一片火紅。采摘工蘇格買(mai) 將果子一粒粒掐下,過不了多久,經她之手的枸杞將變成原漿、酵素,銷往全國各地。
“采摘季能賺五六千元,全年下來收入過萬(wan) 元。”2014年秋,蘇格買(mai) 搬離生活了24年的固原山區,來到紅寺堡這片陌生的土地。兩(liang) 年後,寧夏永進枸杞扶貧車間在這裏開辟了6000畝(mu) 種植基地,帶動50多戶移民脫貧,蘇格買(mai) 也由此迎來新生活。
近年來,“易地搬遷+扶貧車間”模式在寧夏各地實施。大批像蘇格買(mai) 這樣的山區群眾(zhong) 遷出深山,走進車間,邁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旱天嶺引來黃河水
6月15日清晨,天上飄落蒙蒙細雨。旱天嶺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丁建華告訴記者,這是近3個(ge) 月來的第一場雨。
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蒸發量超過2000毫米,旱天嶺的自然條件並不優(you) 渥。因靠近黃河和縣城,這片土地被選為(wei) 同心縣的縣內(nei) 移民村,9年來已接收山區移民3351人。
“我最後才搬來,算起來還不滿6年。”馬國才一邊歸置著牛槽裏的草料,一邊跟記者聊。2012年,群眾(zhong) 搬遷下山,馬國才很是執拗,“聽名字就知道缺水,能比山裏好到哪去?”
到了2014年,為(wei) 照顧已經搬遷的年邁母親(qin) ,馬國才思慮再三,終於(yu) 搭上了易地搬遷的末班車。100多裏的下山路,汽車彎彎繞繞走了兩(liang) 個(ge) 鍾頭,看不穿的大山,漸漸變成了望不盡的平川。
“搬來有沒有後悔?”
“後悔沒早搬來!山外一天一個(ge) 樣,山溝溝還是老模樣。”天氣陰沉,但馬國才笑得燦爛,“到這才知道啥是好生活!你看,這邊是我養(yang) 的20多頭牛,還有那邊的大瓦房。”
丁建華說,2013年旱天嶺村依托易地搬遷扶貧政策,引來黃河水,通了自來水,2016年又借助央企幫扶搞起了牛羊養(yang) 殖和扶貧車間,移民們(men) 漸漸站穩了腳跟,人均年收入眼看就要突破7000元。
在同心縣,像旱天嶺這樣的移民村還有20多個(ge) 。而這些僅(jin) 是寧夏移民搬遷工程的一個(ge) 縮影。麵對部分地區“一方水土養(yang) 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多年來,寧夏一直將移民搬遷作為(wei) “拔窮根”舉(ju) 措持續推進。吊莊移民、扶貧揚黃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像蘇格買(mai) 、馬國才一樣走出大山的群眾(zhong) ,在寧夏累計已有百萬(wan) 人。
小車間承載大夢想
移民搬遷,脫貧致富是目的。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過著舊日子”?產(chan) 業(ye) 配套、就業(ye) 保障又該如何跟進?小小扶貧車間,成了破題的金鑰匙。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東(dong) 南,恒達紡織扶貧車間內(nei) ,紡織女工馬建建向記者講起這些年來的經曆。
“祖祖輩輩都在山溝溝裏種土豆,趕上年景不好雨水少,一年攢不下幾個(ge) 錢。”2012年,馬建建以勞務移民身份搬遷到大武口區,但因缺少一技之長,隻能在餐廳打零工,收入並不穩定。
轉折出現在2015年,石嘴山市引進恒達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扶貧車間,讓移民群眾(zhong) 變身產(chan) 業(ye) 工人,馬建建成為(wei) 其中一員。“如今每個(ge) 月收入4000多元,加上丈夫在外務工,全家年收入能有10萬(wan) 多元。”
“日子紅火了,沒打算添點大件兒(er) ?買(mai) 輛汽車?”
“去年就買(mai) 了!”馬建建笑著解釋,“二手的,不貴不貴。今年還想換套大點的房子,然後就得攢錢供孩子念大學啦!”
從(cong) 靠天吃飯的父輩,到變身“上班族”的自己,再到有望步入大學校門的孩子,談起三代人的生活變遷,馬建建感慨萬(wan) 千。
近3年來,寧夏累計創建各類就業(ye) 扶貧基地238個(ge) ,給1.66萬(wan) 名貧困群眾(zhong) 及其家庭帶來新希望。
“這個(ge) 法子同步解決(jue) 了移民脫貧難和企業(ye) 招工難,可謂一舉(ju) 兩(liang) 得。”恒達紡織扶貧車間負責人馬元營介紹,“車間雖不大,可承載著幾百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我們(men) 不敢有絲(si) 毫懈怠。”
可喜變化越來越多
“搬出大山,走進車間,環境變了,精氣神兒(er) 也足了!”談起村裏的變化,石嘴山市惠農(nong) 區燕子墩鄉(xiang) 海燕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何鵬這樣評價(jia) 。
作為(wei) 生態移民村,海燕村近年來先後投資1300多萬(wan) 元建成3個(ge) 麵積各10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幫助160餘(yu) 人穩定就業(ye) 。
在織襪車間,李曉琴和十幾名工友穿梭於(yu) 機器之間,織造、縫頭、包裝……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
“這邊針線串好了,再按那幾個(ge) 按鈕,一點不難!”趁著工作間隙,李曉琴介紹起自己的工作,自信地說,“工友們(men) 幹勁很足,每天都有人申請加班。等我操作熟練些,工資還能再漲!”
“你看,信心足了,觀念也變了。”何鵬說,“過去圍著鍋台轉的家庭主婦,現在學習(xi) 了產(chan) 業(ye) 技能,成了獨當一麵的工人。”
類似的變化,還出現在銀川市閩寧鎮原隆村。
“金絲(si) 菊配枸杞,粉絲(si) 朋友一定要嚐一嚐……”在村口一側(ce) 的禾美電商扶貧車間,27歲的馬燕對著手機鏡頭侃侃而談。麵前的桌子上,枸杞、紅棗等當地特產(chan) 依次排開。誰能想象,經過扶貧車間短暫的培訓,隻有小學文化的馬燕成功從(cong) 車間工人轉型為(wei) 帶貨“網紅”。
時間回到8年前,馬燕還生活在西海固山區,對外麵的世界所知不多。“除了大山還是大山,除了種地隻能種地。往後有什麽(me) 打算,沒有想過。”談起當下,馬燕兩(liang) 眼裏有光,“如今每天都在琢磨怎麽(me) 把車間的產(chan) 品賣到全國去。”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這裏務工,最大的變化不是賺得多了,而是有夢想、有奔頭,敢想更敢幹。”禾美電商扶貧車間負責人徐美佳說,“趕上了新時代,這種可喜的變化一定會(hui) 越來越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