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放牛人倒在洪水裏

耿學清 發布時間:2020-08-05 09:3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66歲的江西農(nong) 民譚買(mai) 喜走了,是牽牛時被新妙湖突然而至的洪水衝(chong) 走的。

  譚買(mai) 喜出事20多天後,他的大女兒(er) 譚華英嗓子依然沙啞——此前她和一個(ge) 弟弟、三個(ge) 妹妹沿湖哭喊著找了9天。後來,在新妙湖閘前,才找到父親(qin) 的遺體(ti) 。

  流向鄱陽湖的洪水衝(chong) 走譚買(mai) 喜,從(cong) 鄱陽湖來的洪水把他衝(chong) 刷出來。村子裏的老人據此認為(wei) ,譚買(mai) 喜走得很苦。

  希望

  譚買(mai) 喜出事那天,是7月8日。氣象信息顯示,7月7日至8日,江西省都昌縣普降大到暴雨,24小時內(nei) 平均降雨量146.9毫米。

  譚買(mai) 喜放牛的地方叫布洛堰。8日早上6點,他起床後去看過一次牛,牛在堰上吃草。那時雨很小,“沒打傘(san) 去的”。早上8點多,雨越來越大了。他喝下一碗稀飯,套上雨衣、靴子,準備把牛牽回來。

  老伴劉蘭(lan) 花勸他,雨這麽(me) 大不要去牽牛了,但譚買(mai) 喜沒同意。“借的錢都在牛身上”,他回頭拿上一根齊腰的拐棍。老伴事後回憶說,“他可能知道雨大,那邊(布洛堰)路不好走”。

  “爸爸說水應該不會(hui) 漲那麽(me) 快,因為(wei) 往年發大水這裏也沒來過急水,湖水都是緩緩漲上來的,所以爸爸想讓牛再多吃點草。”大女兒(er) 譚華英說。

  住在湖區,譚買(mai) 喜見多了水漲水落。他們(men) 家住在譚亮村,是九江市都昌縣徐埠鎮蓮花村下屬的自然村,新妙湖伸出的灣汊勾住這裏。

  新妙湖原是鄱陽湖一處湖汊,後來中間修了大壩,新妙湖成為(wei) 內(nei) 湖,鄱陽湖成為(wei) 外湖。平日,那些狹窄、細長、不規則的水道,向湖區村莊輸送水源,雨季,暴漲的湖水則會(hui) 帶來洪災。

  他放牛的布洛堰,是早年用以攔蓄湖水的土壩。堰邊上的荒洲曾生長著200多畝(mu) 楊樹林。去年樹被伐掉後,荒洲生滿雜草,成了牛群的牧場。

  至少有5戶村民同時在這塊荒洲上放牧。湖區時澇時旱,農(nong) 民種田至今要“看天吃飯”“看湖吃飯”。今年本地發生特大洪水,去年、前年卻出現大旱。新聞畫麵上,鄱陽湖萎縮,漁船擱淺、湖底裸露,荒草叢(cong) 生。

  譚華英還記得,去年自家地裏的禾苗焦黃幹枯,沒有收成。而在2018年,7月至9月農(nong) 業(ye) 用水高峰期,全縣103座水庫到達死水位,其中9座水庫幹涸無水。

  在這裏種地不容易,養(yang) 牛是留守在湖區老人的普遍選擇。牛溫順、老實,“吃草就長肉”。

  與(yu) 其他養(yang) 殖業(ye) 相比,養(yang) 牛更為(wei) 穩定。在起起落落的湖水、頻繁的旱澇天氣麵前,牛成為(wei) 一張王牌。即使在旱季,湖水萎縮後河床上的荒草也能放牧。隻要把牛放好、看好,生活總還有底。

  在村裏眾(zhong) 多養(yang) 牛戶中,譚買(mai) 喜屬於(yu) 大戶。他有24頭黃牛、2頭水牛,大多在4年前買(mai) 進。20多萬(wan) 元本錢中有三女兒(er) 譚小英打工攢的錢,還有家裏建房剩下的全部家底。

  這是譚買(mai) 喜人生中最大的一筆投資。他一輩子沒掙過大錢,也沒為(wei) 5個(ge) 子女攢下多少財富,“總覺得虧(kui) 欠孩子”,想趁著自己還能幹得動,為(wei) 他們(men) 再填補一些。

  “借自己女兒(er) 的錢也是借,他生前念叨著養(yang) 好牛賣錢,好盡快還給孩子。”譚買(mai) 喜的老伴劉蘭(lan) 花說,5個(ge) 孩子中隻有三女兒(er) 還單身,他希望孩子早點成家。

  譚買(mai) 喜養(yang) 的牛中,兩(liang) 頭水牛個(ge) 頭最大,去年牛販子開價(jia) 2萬(wan) 元收購,被譚買(mai) 喜拒絕,“黃牛能賣,這兩(liang) 頭水牛耕地、耙地,種地的牛不能賣”。

  今年6月底,兩(liang) 頭黃牛不慎跌落湖中淹死,譚買(mai) 喜很心疼。暴雨又淹掉稻子、芝麻和棉花,幾近絕收,“他不能再失去一頭牛了”。

  布洛堰的水一夜間漲了上來。譚買(mai) 喜去布洛堰牽牛時,水已淹沒布洛堰和整個(ge) 荒洲,以及一條水泥路和一座橋。

  村民洪忠民(化名)住在斜對著布洛堰的村口,他看到譚買(mai) 喜在高處停下摩托車,蹚著水往布洛堰方向一步一步挪過去。

  放牛的其他村民幫著譚買(mai) 喜把黃牛趕上高地。水裏隻剩下那兩(liang) 頭水牛,譚買(mai) 喜要去解開它們(men) 的韁繩。

  “水先到他的膝蓋,往裏走(水)又到腰間。”洪忠民說,沒有任何征兆,新妙湖上遊突然湧來一米多高的洪水把譚買(mai) 喜衝(chong) 倒,“洪水好急”。

  “喊他來不及,他在雨裏也聽不見。”另一位目擊村民說,譚買(mai) 喜當時走了100多米,離水牛大概還有150米,大雨拍打著水麵、雨衣,“急水頭一米多高,把他一下子拍倒,倒向布洛堰水塘那邊去了”。

  目擊者看到,譚買(mai) 喜在水中掙紮幾下,便消失在渾黃的洪水中。兩(liang) 頭1000多斤的水牛被衝(chong) 走,其中一頭溺亡。

  尋找

  譚華英聽到父親(qin) 被衝(chong) 走的消息,拿起一把傘(san) 跑出家門。風大雨大,掀翻了傘(san) ,傘(san) 布哧拉拉地要扯離傘(san) 骨。

  出村口沒多久,譚華英就再難前行,隻看到一輛沒了主人的摩托車。通往布洛堰的路沒於(yu) 洪水,高約10米的電線杆露出上半截,近岸的棚子隻剩下頂。譚華英大聲喊著“爸爸、爸爸”,洪水滔滔,無人應答。

  接下來便是漫長的尋找和等待。8日當天,嫁到鄰村的二女兒(er) 譚銀英、在景德鎮打工的兒(er) 子譚盛東(dong) 和小女兒(er) 譚湊英都趕到家裏。離家最遠的三女兒(er) 譚小英於(yu) 次日從(cong) 寧波趕到家中。

  5個(ge) 人沿著新妙湖兩(liang) 岸來回找爸爸。大雨稍歇時,在家的村民也幫著一塊找,最遠處找到下遊10多公裏遠的新妙湖閘,這裏已經屬於(yu) 另一個(ge) 鄉(xiang) 鎮。

  他們(men) 斷定,譚買(mai) 喜隻能隨洪水到水閘附近。洪水從(cong) 新妙湖上遊而來,攜帶著枯枝、水草和浮萍,擁擁攘攘擠在閘口,“最壞的可能是人卷在水草裏”。

  湖岸上的路越來越泥濘,他們(men) 租了一艘鐵皮船,沿著新妙湖繼續搜尋,用繩索、鋼條製成排鉤搜索水底,撈上來的卻多是水草。

  親(qin) 戚好友們(men) 甚至找到“大師”打卦。“我們(men) 知道是迷信,‘病急亂(luan) 投醫’,有點希望就想什麽(me) 辦法都試試。”譚盛東(dong) 說。

  當然,科學的手段也在用:救援隊來了一天半,動用無人機在布洛堰附近搜尋後也一無所獲。

  譚華英他們(men) 有時會(hui) 想爸爸是不是從(cong) 水裏爬上岸?轉念又覺得不大可能,不然他早回家給馬上一周歲的孫子過生日了。目擊的村民推測那件雨衣兜住了他的身子,讓年輕時水性很好的譚買(mai) 喜施展不開。

  譚盛東(dong) 沿著湖兩(liang) 岸到處“放信”,尤其是那些家有魚塘、靠近岸邊的村民,他會(hui) 遞上香煙、留下手機號,請求他們(men) 如果看到自己的父親(qin) 就通知他。

  在此期間,鄱陽湖水位持續上升,7月10日,鄱陽湖水位都昌站達到21.74米,超警2.74米。從(cong) 這天開始,都昌縣對轄區內(nei) 的所有單退圩堤陸續開啟分洪。7月12日,新妙湖進洪堰閘門打開,圩堤外側(ce) 的翻陽湖湖水反向流入新妙湖。

  這次分洪,包括譚家五姐弟在內(nei) 的譚亮村收到徐埠鎮、蓮花村發出的分洪通知。這增加了譚家人心中的疑惑,父親(qin) 出事後,他們(men) 一直在想那麽(me) 急的洪水從(cong) 哪來,來之前為(wei) 什麽(me) 沒收到任何預警、通知。

  蓮花村一位村民回憶,以前也經常發洪水,但水勢和緩,除了1998年那場大洪水,這裏還沒來過勢頭這麽(me) 猛的洪水。

  7月16日,下遊一位村民在新妙湖閘附近找到譚買(mai) 喜的遺體(ti) 。

  都昌縣委宣傳(chuan) 部稱,經向該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核證,今年洪水發生至今,都昌縣未出現因災死亡人員,“譚買(mai) 喜自己牽牛跌到池塘淹掉,認定不算因災死亡人員,隻是時機很敏感,淹掉以後洪水就來了,沒搜救到”,“出事地點不在村莊受災範圍”,是一起“意外失足、意外事故”。

  譚買(mai) 喜的遺體(ti) 被找到後,由於(yu) 當地有死人不能上船的風俗,譚盛東(dong) 坐在船上用竹竿將遺體(ti) 推到岸邊,抬上岸。

  譚買(mai) 喜依舊穿著落水時的雨衣,雙臂前伸呈遊泳狀,一隻腳向後蹬著,“他肯定還在使勁遊出去。”譚盛東(dong) 說。

  老牛

  譚買(mai) 喜隻是湖區一個(ge) 再普通不過的農(nong) 民,普通到5個(ge) 子女一時想不出父親(qin) 和其他村民有什麽(me) 不一樣:年複一年從(cong) 土裏刨食,種地、放牛。

  直到四麵八方的親(qin) 朋好友來跟譚買(mai) 喜告別,譚華英姐弟五個(ge) 才知道父親(qin) 生前人緣“那麽(me) 好”。來送他的人坐了30多席。其中許多人因譚買(mai) 喜“看牛病”結識。

  譚買(mai) 喜父輩曾有人做過牛販子,會(hui) “看牙口”“看牛病”。譚買(mai) 喜跟著學會(hui) 了,成為(wei) “民間獸(shou) 醫”。譚盛東(dong) 說,父親(qin) 為(wei) 鄰裏鄉(xiang) 親(qin) “看牛病”從(cong) 不收費。他“看牛病”帶來好名聲,小牛犢都賣到山那邊的湖口縣。

  譚買(mai) 喜4年前隻養(yang) 四五頭牛。他不敢多養(yang) ,因為(wei) 本錢不足,也因為(wei) 當時偷牛賊猖獗。為(wei) 了防盜,譚買(mai) 喜帶著一條狗睡在農(nong) 用三輪車後鬥裏看牛。

  在子女眼裏,譚買(mai) 喜是一個(ge) “沒啥手藝、沒啥文化”的農(nong) 民。三女兒(er) 譚小英說父親(qin) 為(wei) 人“誠信、勤勞、節儉(jian) 、幹活賣勁”。

  村裏一位年過九旬的老太太說,譚買(mai) 喜是個(ge) 好人,就是命苦。

  5個(ge) 子女在外打工,家裏10多畝(mu) 地由他和老伴兩(liang) 人耕種至今。譚買(mai) 喜家至今未通自來水,家裏打了兩(liang) 口10米深的井,幹旱時,人畜共用。

  一年四季,譚買(mai) 喜隻有那幾件洗了穿、穿了洗的衣服。在收拾遺物時,譚華英整理出兩(liang) 大包新衣服,都是兒(er) 女們(men) 給他買(mai) 的,他一直沒舍得穿。

  他在吃晚飯時愛喝半兩(liang) 白酒,10元一斤從(cong) 鎮上買(mai) 的散裝酒,尚未喝完,裝在白色塑料桶裏。

  譚買(mai) 喜不會(hui) 使智能手機,生前用著一部100多元的老人機,這部手機最強大的功能是手電筒模式——這方便了他在黑夜裏看牛。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除了小女兒(er) 譚湊英,其他子女都回到家,譚買(mai) 喜和老伴在鍋台前炸油糍。他說希望八月十五全家能團圓。

  5個(ge) 子女初中畢業(ye) 後,“一個(ge) 帶一個(ge) ”到外地打工。譚華英先到北京大興(xing) 的服裝廠做車工,5個(ge) 人陸續落腳在服裝廠。北京疏解低端產(chan) 業(ye) 後,他們(men) 又跟著服裝廠的浙江老板到杭州、寧波做工。

  在譚買(mai) 喜的堅持下,譚盛東(dong) 和譚湊英到景德鎮當學徒,一個(ge) 學刷牆“刮大白”,一個(ge) 學在瓷茶碗上畫畫,“總要有個(ge) 手藝,不能像他一樣”。

  譚華英說,以前日子不算好過,但有爸爸在,“他是頂梁柱,撐著這個(ge) 家”。

  8月2日晚8點,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將防汛應急響應由Ⅱ級下調為(wei) Ⅲ級,長江、鄱陽湖水位在下降。一場特大洪水在收斂氣勢、緩緩隱退。隻是它曾經在路過新妙湖時,帶走了老農(nong) 譚買(mai) 喜和他的兩(liang) 頭牛。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