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閱卷公開 其意義遠大於該打幾分
今年高考語文浙江卷一篇題為(wei) 《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公布後,引發網絡熱議。凡是會(hui) 讀中文又能寫(xie) 幾個(ge) 漢字的中國人,無不對每年的高考作文題和作文具有一種先天性的評判衝(chong) 動。無論是高考作文題年年成為(wei) 熱搜,還是場外人士寫(xie) 高考作文,都是這種公眾(zhong) 參與(yu) 的體(ti) 現。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長實名點評滿分作文,而不是市麵上流傳(chuan) 的真假難辨的“滿分作文”,很難不成為(wei) 公眾(zhong) 熱議的焦點。
作為(wei) 中學語文教師,我對這篇高考作文當然有自己的看法。但寫(xie) 此文不是為(wei) 了做一次公開的作文批改演示,甚至也不是為(wei) 了討論現行的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我隻想問關(guan) 注這篇作文的所有人一個(ge) 問題:你們(men) 以前經由任何渠道讀過連帶詳細的作文評分過程說明(“第一位閱卷老師隻給了39分,但後麵兩(liang) 位老師都給了55的高分”)的高考作文嗎?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沒有”。這才是我今天要說的問題。
高考恢複已四十幾年,試卷批改過程不對公眾(zhong) 開放,而且閱卷人員自身也要簽署保密協議——曾有某省份的閱卷者私自外傳(chuan) 作文評分標準而被訴諸法律。這樣的做法有其合理性,因為(wei) 每年的高考都是全社會(hui) 舉(ju) 目關(guan) 注的公共事件,其閱卷過程雖然嚴(yan) 格而公平,但其中的諸多細節如果完全透明向社會(hui) 開放,會(hui) 引來不計其數的爭(zheng) 論,甚至會(hui) 由此而引發備受焦慮折磨的家長們(men) 的群體(ti) 事件。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高考閱卷過程的保密,是個(ge) 不容忽視的政治任務。
在這個(ge) 背景下,我們(men) 來看這次浙江滿分作文的公布渠道和引發的討論,才會(hui) 認識到,這是一次多麽(me) 了不起(甚至是裏程碑式)的進步。這個(ge) 公布必要嗎?當然!從(cong) 教師的角度說,這些信息越細致,他們(men) 就越能掌握閱讀和講解試卷的向度;從(cong) 學生的角度說,學習(xi) 不僅(jin) 有了高考試卷和答案的指引,而且能知道具體(ti) 的評分過程,從(cong) 而能讓自己的解答更契合應試情境;從(cong) 命題者和閱卷者的角度說,聽到不同的聲音和反饋,有助於(yu) 他們(men) 調整好自己的工作思路,使之趨於(yu) 進一步的準確合理。雖然發布後不久,這篇公眾(zhong) 號推送就迫於(yu) 爭(zheng) 論的種種壓力而被刪除,但這恰恰說明公開的爭(zheng) 論還不是常態,也更需要常態。爭(zheng) 論形成常態乃至製度化,公布者才不會(hui) 這麽(me) 戰戰兢兢。
當然,高考閱卷過程畢竟是一個(ge) 嚴(yan) 密、嚴(yan) 謹而帶有科學性的過程,這個(ge) 過程需要公開,而且需要在學術層麵就技術問題進行爭(zheng) 論,同時要摒除所有的情緒化、目的化和非學科性的聲音。所以我覺得,如果這次滿分作文的評分過程和標準能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發表,並且允許有不同的文章進行爭(zheng) 鳴,對高考評分標準和評分過程的公平、公正會(hui) 更有好處。如此,標準製定的話語權其實是在科學前提下(業(ye) 內(nei) 人士的討論)由集中走向分流,學術的語境既能保證參與(yu) 爭(zheng) 論者都是專(zhuan) 業(ye) 人士,又能對這個(ge) 較為(wei) 敏感的話題起到由門檻提升帶來的保護作用,減少非專(zhuan) 業(ye) 的輿論消耗。
浙江卷的滿分作文公布所揭示的高考閱卷公開化的問題,其意義(yi) 遠大於(yu) 這篇作文應該得多少分的爭(zheng) 論。公開越及時、越長久,評卷標準就會(hui) 越經得起考驗和評述,類似於(yu) 今年的爭(zheng) 論,將會(hui) 變得少許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