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專用道,壓減停車位 城市讓慢行更通暢
城市,讓慢行更通暢(民生視線)
過去幾十年,我們(men) 的城市快速發展,很多地方交通係統的建設,也立足一個(ge) “快”字。比如車道劃分、交通標識、紅綠燈設計,都較好地滿足了人們(men) “快出行”的需求。不過,眼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青睞“慢出行”——漫步街頭,看熙來攘往,休閑又健身;騎行單車,綠色環保,暢行無阻……那麽(me) ,慢行交通係統建設得怎麽(me) 樣了?有哪些好的經驗可以推廣?怎樣補齊短板?請看本報記者的調查。
新建專(zhuan) 用道,壓減停車位,引入隔離帶
著力改造提升慢行係統
早上8點,位於(yu) 北京城區西北部的自行車專(zhuan) 用道熱鬧了起來:戴著耳機背著電腦包的上班族、車筐裏放著購物袋的女士、穿戴專(zhuan) 業(ye) 裝備的騎行愛好者……周邊市民在這條淨寬6米、獨立封閉的自行車道上愜意騎行。沒有汽車幹擾,無需擔心行人,綠化帶、隔音屏、服務區等設施一應俱全,安全又舒適!
這條全長6.5公裏的自行車專(zhuan) 用道於(yu) 去年6月開通,目的在於(yu) 疏解北京超大型居住區——回龍觀地區10公裏左右的通勤出行。過去,住在回龍觀、到上地科技園上班的人們(men) 主要依靠地鐵,高峰時人流擁擠、效率不高。有了自行車專(zhuan) 用道,騎行體(ti) 驗更佳,通勤時間甚至更短,加入者越來越多。
雖然設置獨立、封閉的專(zhuan) 用道是騎行者眼中的最佳方案,但眼下,在交通量較大的城市中心區,係統綜合的提升改造、小修小補更為(wei) 現實。在這方麵,很多城市都給出了不錯的答卷——
平坦寬闊的馬路上,機動車道、自行車道、步行道界限分明、互不幹擾,每隔約20米,就有一塊紅色塑膠鋪在柏油路上,提示這裏是自行車道,十字路口還有專(zhuan) 門的自行車紅綠燈;路邊立有不少電子顯示屏,提醒某車輛“立即駛離”,之前這裏規劃的停車位已無蹤影;人行道上設有“電子圍欄”,共享單車隻有停放在規定區域才能落鎖結算,以防侵占步行者路權……記者在北京朝陽區光華路、金桐西路等路段騎行一大圈後,發現這裏的慢行係統清晰、連續,快行者、慢行者各得其所。
在主城區大力推廣智能人行道係統、過街安全島等先進技術手段,在環城南路等主幹道架設14座過街天橋,在不少公交站台後方漆畫了人行橫道線……去年以來,昆明市多措並舉(ju) ,讓行人過街、過路口、進出公交站點更加安全方便。
“2017年至2019年,合肥連續三年實施慢行係統完善工程,目前已完工88個(ge) 項目、長約132.5公裏。”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工程師常文軍(jun) 介紹了主要“招數”:抬升路緣石,設置連續綠化隔離,保障既有慢行空間;采用綠化隔離,設置統一的標誌線和路麵鋪裝,消除非機動車道中途高差,讓騎行連續、獨立、平緩。
既能適當分流小汽車出行、緩解擁堵,讓交通更低碳綠色,又能適應滿足市民休閑健身需求、增強體(ti) 魄,讓城市更宜居有序……越來越多的城市認識到打造慢行係統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措施改造提升。晨光暮靄中,車流中那丁零零的歡快音符,匯成宜居城市的美妙樂(le) 章。
規劃建設更有溫度,交通管理更有力度
優(you) 化慢行需要細處著眼、長久發力
如何打造優(you) 質的“慢行係統”?不少受訪者表示,這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需要細處著眼、長久發力,從(cong) 規劃建設和管理兩(liang) 方麵同時入手。
一方麵,規劃建設應更有溫度,給慢行者創造足夠空間。
公安部道路交通研究中心政策規劃室主任戴帥認為(wei) ,長遠來看,要從(cong) 道路設計改造、無障礙設計、信號配時、人行橫道設置、停車執法等方麵入手,切實保障慢行者權益。
“要把優(you) 化慢行係統規劃建設,納入城市整體(ti) 建設布局中。”昆明市呈貢區住建局負責同誌表示,未來全區主要的公園及綠化景觀區將充分考慮慢行者訴求,專(zhuan) 門打造林蔭大道,中心區還將架設連接主要建築的空中通廊,形成單獨的全天候專(zhuan) 用步行係統。
“事實證明,減少混行車道,縮短過街距離,設置隔離帶等以保護慢行者為(wei) 初衷的道路設計優(you) 化,能夠有效保障慢行路權、提升慢行品質。”世界資源研究中心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劉岱宗表示。
另一方麵,交通管理要更有力度,給慢行者營造有序環境。
——嚴(yan) 格管控車輛,降低事故風險。
“在慢行者較密集的區域限製機動車速度,可有效減少交通事故及其危害。”劉岱宗認為(wei) ,管用的限速方法有很多,收窄車道,在機動車道與(yu) 自行車道間留出半米左右的緩衝(chong) 空間等,都不難實現。
“目前有些電動自行車的速度和性能已接近機動車,與(yu) 自行車同車道混行容易造成事故、加重傷(shang) 害。”戴帥認為(wei) ,各地應及時淘汰超標電動自行車,嚴(yan) 厲查處違規改裝電動車等行為(wei) ,從(cong) 源頭上降低慢行者的安全風險。
——加強城市管理,營造良好秩序。
“一些道路的慢行空間其實足夠,但因共享單車無序擺放、沿街門麵違規占用等,造成實際使用空間不足。”常文軍(jun) 建議,城市管理等部門應提高監管效能,還慢行者充足空間。
“慢行係統線多麵廣,難免出現地磚、井蓋破損等情況。城市管理部門應通過加強巡查、發動市民監督等措施確保人行道質量完好,讓行人走得更安心。”雲(yun) 南省安寧市住建局幹部馬衛民表示。
加強交通文明教育,倡導禮讓包容文化
打造城市出行係統和諧“生態圈”
采訪中很多人提及,城市道路交通係統的運轉,是人、車、路等要素之間的“大協作”。優(you) 化“慢行係統”,打造城市出行係統和諧“生態圈”,除了加強道路、交通設施等硬件建設,細化交通安全方麵的製度規定,還應提高城市居民的交通文明意識,倡導禮讓包容的出行文化。
“與(yu) 機動化交通相比,慢行交通更容易受到傷(shang) 害。”戴帥告訴記者,近年來,全國道路交通事故中,慢行交通占比接近一半,涉及電動自行車的道路交通事故量和傷(shang) 亡數近幾年一直處於(yu) 增勢。“從(cong) 交通事故分析來看,行人或非機動車闖紅燈、不按規定過街、非機動車逆行等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戴帥認為(wei) ,目前對這部分慢行者的交通違法、違規處罰相對較輕,有些人一犯再犯。
“交通文明教育應從(cong) 孩子抓起。”戴帥認為(wei) ,讓交通參與(yu) 者更重視安全、更守法規,需把交通安全教育貫穿到教育全過程,特別是要提高孩子們(men) 的規則意識、安全意識,讓他們(men) 更好地保護自己。“目前從(cong) 事外賣、快遞工作的電動自行車騎手違法行為(wei) 較多,企業(ye) 應承擔起社會(hui) 責任,加強對於(yu) 從(cong) 業(ye) 人員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監管。”
“私家車越來越多,可有的老舊小區車位不足,無奈之下隻好在路邊畫些車位,不得不將自行車道、人行道收窄。有時候,老城區要完善慢行係統,‘無中生有’新規劃自行車道,又不得不壓縮機動車道的空間。”合肥市城建局城建處副處長鍾偉(wei) 坦言,城市的建設、改造,以及慢行係統的建設需要一個(ge) 過程,路還不夠寬的時候,需要大家形成共識,形成合力,無論是慢行還是快行,都要講安全第一,大家相互間要多些理解,多些包容。
本報記者 劉誌強 楊文明 田先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