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總書記考察後,馬鞍山村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發布時間:2020-08-07 11:21:00來源: 人民網

  “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ti) 調研行走進內(nei) 蒙古

  總書(shu) 記考察後,馬鞍山村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馬昌 王欲然 王慧 孟佳澍

  又是一年好時節,七月的馬鞍山,青山吐翠,綠水泛波。

  2019年7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內(nei) 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同基層幹部群眾(zhong) 問變化、話成就、談發展。一年多來,馬鞍山村又有啥變化?群眾(zhong) 生活怎麽(me) 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成效如何?近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ti) 調研行”團隊來到了馬鞍山村,回訪了部分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

  汽車順著一條整潔平坦的水泥路行駛。進入馬鞍山村,一幢幢漂亮的磚瓦房整齊排列,整潔的道路兩(liang) 旁一片碧綠,街邊小吃店、超市、“農(nong) 家樂(le) ”的招牌不時閃過,一派新農(nong) 村風光盡現眼前。

  在馬鞍山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醒目處擺掛著總書(shu) 記考察馬鞍山村時的照片,電子屏上的標語引人注目——“總書(shu) 記來過咱們(men) 村!”這是馬鞍山村全村的榮耀和驕傲。

  “總書(shu) 記一下車就跟我們(men) 握手,問我在哪個(ge) 部門工作,是不是第一書(shu) 記,還用雙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很激動,很榮幸,很興(xing) 奮。”回憶起去年總書(shu) 記來到村裏的場景,駐村第一書(shu) 記劉葉陽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

  座談時,劉葉陽就坐在總書(shu) 記的斜對麵,他回憶道:“總書(shu) 記告訴我們(men) ,產(chan) 業(ye) 是發展的根基,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要堅持因地製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yang) 則養(yang) 、宜林則林,把產(chan) 業(ye) 發展落到促進農(nong) 民增收上來。要建強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支部,提升鄉(xiang) 鎮和村為(wei) 農(nong) 民和農(nong) 業(ye) 服務能力。”

  帶著總書(shu) 記的囑托,馬鞍山村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擼起袖子加油幹,堅持“生態立村,產(chan) 業(ye) 富村,旅遊強村”的發展理念,依托山葡萄種植和鄉(xiang) 村旅遊兩(liang) 大主導產(chan) 業(ye) ,運用“菜單式”扶貧和扶強帶貧模式,實現了產(chan) 業(ye) 扶貧全覆蓋。

  “今年,我們(men) 新建設了400多畝(mu) 林果產(chan) 業(ye) ,至少能給村裏帶來80萬(wan) 到100萬(wan) 元的收入。此外,我們(men) 還購買(mai) 了大約3萬(wan) 多棵果樹苗無償(chang) 發到村民手裏,鼓勵村民們(men) 在自家房前屋後種植,遊客來了可以體(ti) 驗摘果、品果樂(le) 趣,既美化了環境,又能創造收益。”河南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武波說。

  武波所說的林果產(chan) 業(ye) ,主要指的就是山葡萄種植。早期,由於(yu) 種植模式粗放,村裏山葡萄種植規模小,高附加值未被激發。總結經驗後,馬鞍山村決(jue) 定發動村民集資建設榨汁廠,村裏山葡萄種植規模逐年擴大,到2012年時已近2000畝(mu) 。為(wei) 了實現效益最大化,馬鞍山村的山葡萄原酒加工廠在2013年投入生產(chan) 。2015年,酒廠轉製,以吸引投資。2017年,酒廠招商重組……短短幾年時間,山葡萄酒廠在馬鞍山村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

  “現在村裏規模較大的酒廠每年能收購大約6000噸山葡萄,小的也能收購1000多噸。酒廠與(yu) 種植戶簽訂收購協議,每斤山葡萄收購價(jia) 為(wei) 2元,高於(yu) 市場價(jia) 0.5元。”武波說,如今,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因種植山葡萄獲益。

  “座談會(hui) 上,我告訴總書(shu) 記,我們(men) 一定繼續堅持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大力發展林果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讓綠水青山變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金山銀山。總書(shu) 記聽了之後微笑著點了點頭。”武波說,總書(shu) 記的到來讓馬鞍山村人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發展的信心和決(jue) 心。

  除了種植山葡萄,馬鞍山村的另一個(ge) 支柱產(chan) 業(ye) 是鄉(xiang) 村旅遊。

  時間已過正午,但馬鞍山村裏的“農(nong) 家樂(le) ”依然座無虛席。“實在對不起,咱這兒(er) 暫時沒有空位置了,還得請您再等等。”“馬鞍人家”老板王鑫磊忙得滿頭大汗,一手端著飯菜,一手招呼著食客。去年的這個(ge) 時候,王鑫磊的“農(nong) 家樂(le) ”僅(jin) 有幾張桌子,不但客流量少,收入也有限。“自從(cong) 總書(shu) 記來過我們(men) 村後,客流量明顯增長。”

  “在這一年多時間裏,來村裏旅遊、考察、學習(xi) 的人數總量突破了20萬(wan) 人,是以前的好幾倍。” 武波介紹說,來客數量激增為(wei)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帶來重要機遇。如今,該村已有15戶獨具特色和規模的“農(nong) 家樂(le) ”。村裏還規劃了林果采摘、民宿等項目,豐(feng) 富遊客的多樣性體(ti) 驗。村民收入較過去翻了好幾倍。

  村民們(men) 的錢袋子鼓了,精神麵貌也變得更加積極進取。

  武波說,“嚐到了‘旅遊飯’甜頭的村民們(men) 更加愛惜村容村貌,經常自發組織清掃街道、維護衛生環境。”

  推進農(nong) 村移風易俗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關(guan) 鍵要素之一。馬鞍山村隻用了一年的時間,就令舊貌換了新顏。“不少村民積極申請加入黨(dang) 組織。還有一名貧困戶找到我說,要立即摘掉‘窮帽子’,不給村裏丟(diu) 臉。”武波欣喜於(yu) 這些發生在身邊的變化,更希望這樣的變化越來越多。

  “要說變化,變化太大啦!過去缺這缺那,現在要啥有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呢。”馬鞍山村村民張存笑著說。

  2017年被識別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張存曾因病致貧。正在發愁之際,村裏的扶貧幹部主動上門幫扶。通過“菜單式”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張存在自家院子裏養(yang) 起了牛,生活變得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準備再賣幾頭牛,最少也能有3萬(wan) 元的收入。”對未來的生活,張存充滿信心。

  “我的生活可不止‘兩(liang) 不愁’,我是什麽(me) 都不愁。用‘村美、人富、產(chan) 業(ye) 旺’來形容現在的馬鞍山村再合適不過啦。我盼望總書(shu) 記再到馬鞍山村來,看看我們(men) 現在的美好生活。”張存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日落時分,夕陽的餘(yu) 暉染紅了馬鞍山村的牌樓。村裏的“農(nong) 家樂(le) ”又升起了炊煙,紅酒莊園裏的遊客爭(zheng) 相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這美好的瞬間。

  村裏忙碌、紅火的景象,令記者不禁感慨,馬鞍山村正走在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上,明天的馬鞍山村將更加美麗(li) 。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