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因地製宜發展扶貧產業 種出新希望 繡出好生活
7月是李子成熟的季節,沉甸甸的李子掛滿枝頭。“這個(ge) 園子一年能收入一萬(wan) 多元。”樹蔭下,一頭汗水的胡滿良告訴記者。
胡滿良曾經是貧困戶。他今年72歲,是內(nei) 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紮如德倉(cang) 嘎查農(nong) 民,因為(wei) 兒(er) 子和兒(er) 媳生病,老兩(liang) 口沒有勞動能力,本來舒心的日子一下陷入困境。
2016年,當地利用居民庭院大的特點發展庭院經濟,胡滿良又迎來新生活:以前,家裏的大院子隻種自家蔬菜,在嘎查幹部幫助下種上了李子、燈籠果、油葵、中草藥等。李子由幫扶幹部負責包銷,收獲時如果市場價(jia) 高於(yu) 每斤3元,農(nong) 民可自行出售;如果低於(yu) 3元,由幫扶幹部按照每斤3元的價(jia) 格出資購買(mai) 。
“兒(er) 子兒(er) 媳看病、孫女上學,都有幫扶政策兜底,這庭院裏掙的錢基本能攢下來。”胡滿良感動地說。目前,科爾沁左翼中旗發展的庭院經濟已完成11999戶,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種植菜園3700多畝(mu) 、田園7700多畝(mu) ,種植果樹6.6萬(wan) 棵,戶均增收800元。
近年來,針對不同貧困戶特點,內(nei) 蒙古因地製宜、因人因戶因村施策,累計實施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達1.9萬(wan) 個(ge) ,將各類扶貧資源精準配置到農(nong) 戶家。
地處科爾沁沙地北端的科爾沁右翼中旗,地上不長草,牛羊吃不飽,鹽堿地、山坡地多,不適宜發展庭院經濟,怎麽(me) 辦?當地婦女幾乎人人都會(hui) 的刺繡,成了脫貧奔小康的“金鑰匙”。
纖細的繡花針在織網上穿梭,兩(liang) 朵鮮豔的牡丹呼之欲出。哈吐布其嘎查的農(nong) 民劉孟蘭(lan) ,正在趕製一幅2米長的刺繡作品,“這幅刺繡是客戶花5000元定製的,大概要繡20多天,這可不是一筆小錢,累點也值得。”
劉孟蘭(lan) 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丈夫用7.5萬(wan) 元扶貧產(chan) 業(ye) 補貼養(yang) 牛,2018年底全家順利脫貧。為(wei) 提高生活質量,年輕時就喜歡刺繡的劉孟蘭(lan) 響應號召,參加了當地舉(ju) 辦的刺繡培訓班,如今已成刺繡高手,產(chan) 品不愁銷。“現在我家年收入六七萬(wan) 元,光刺繡就能掙一萬(wan) 多元。”劉孟蘭(lan) 笑言,我家小康生活是“繡”出來的。
截至目前,科爾沁右翼中旗173個(ge) 嘎查集中舉(ju) 辦刺繡培訓班100多期,培訓繡工1.47萬(wan) 人次,全旗從(cong) 事刺繡的農(nong) 牧民及居民超過2萬(wan) 人。
脫貧奔小康,還得靠產(chan) 業(ye) 。選對了產(chan) 業(ye) ,成功幾率就更大。在烏(wu) 蘭(lan) 察布市,馬鈴薯產(chan) 業(ye) 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致富帶來了希望。
“開始種玉米,後來打零工,夫妻倆(lia) 幹了好幾年,還隻能勉強度日。”在商都縣喇嘛板村,貧困戶楊紅娟為(wei) 脫貧嚐試了很多辦法。2019年,縣裏建成馬鈴薯良繁基地,讓楊紅娟動了心。
在鄉(xiang) 裏幫助下,楊紅娟申請到扶貧貸款,承包了2座大棚,種植高品質原原種土豆,有了企業(ye) 訂單,銷路不用愁。
憑借虛心、細心和勤快,2019年,楊紅娟一家掙了12萬(wan) 元。一年下來還清了貸款不說,還在自家院子裏開起了小賣部和小吃店,被評選為(wei) 商都縣脫貧之星標兵戶。今年,村裏又新建了一處馬鈴薯原原種繁育基地,328座大棚中的240座承包給農(nong) 戶,楊紅娟家又承包了2座。
要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還得因地製宜、用足優(you) 勢。近年來,烏(wu) 蘭(lan) 察布市依托傳(chuan) 統,在馬鈴薯品種開發、種植、深加工等方麵下功夫,精耕細作馬鈴薯產(chan) 業(ye) 。楊紅娟說:“咱這兒(er) 的條件最適合種馬鈴薯,我們(men) 就堅定信心做好這篇文章,一準奔出好日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