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骨笛等200餘件古樂器文物聚國博演繹“天地同和”
中新網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應妮)“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le) 器展”將於(yu) 8月8日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該展集中展示了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單位商借的文物共計200餘(yu) 件(套),其中包括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le) 器珍品。
展覽分為(wei) 四個(ge) 部分:鶴鳴九皋,聲聞於(yu) 天;鍾鼓喤喤,大音至樂(le) ;絲(si) 竹相合,妙音飛花;雲(yun) 間鑼鼓,日月同輝。200餘(yu) 件(套)樂(le) 器珍品一定程度上係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le) 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輔德化、養(yang) 性情、娛民眾(zhong) 的文化價(jia) 值。
亮相此展的“九霄環佩琴”藏於(yu) 中國國家博物館,頗具盛名。這張斫於(yu) 中唐的古琴距今千餘(yu) 年,原漆為(wei) 黑色,露朱漆地。筒體(ti) 發小蛇腹間牛毛斷紋。琴為(wei) 桐木所斫,做工圓潤不露楞角。足池裝紅色瑪瑙足1對,軫池裝紅色瑪瑙軫1副。琴腹內(nei) 有墨書(shu) 題字,已模糊不清。底麵肩上陰刻小篆書(shu) “九霄環佩”4字。
出土於(yu) 陝西西安插秧村唐墓樂(le) 俑一共6件,均為(wei) 男性,著圓領袍、裹襆頭、係腰帶,麵頰豐(feng) 滿,盤坐或跪坐俺走。所執樂(le) 器有豎箜篌、拍板、橫笛、排簫、琵琶和笙。
據介紹,考古發現的隋唐樂(le) 舞俑數量很多,且風格自成一體(ti) 。其樂(le) 器的組合、形製、種類和數量,樂(le) 人的服飾、發式、造型、神情、演奏姿態均體(ti) 現了一個(ge) 時代的風貌。西域音樂(le) 大規模傳(chuan) 入中原地區的時間多在東(dong) 晉十六國時期,後來隋代七部樂(le) 、九部樂(le) 中的西域歌舞早在公元4-6世紀已經傳(chuan) 入內(nei) 地,奠定了多民族音樂(le) 文化在中國積澱發展的基礎。
事實上,一件件樂(le) 器,其實也是一部別樣的文明史。
策展人諸葛英良介紹,早期中華文明遺址中,就有以笛、哨為(wei) 代表的吹樂(le) 器和以鍾、鼓為(wei) 代表的擊樂(le) 器。先秦至漢代,隨著禮樂(le) 製度的建立和發展,樂(le) 器更加複雜化,出現了編鍾、編磬等大型樂(le) 器;同時,以琴、瑟為(wei) 代表的彈弦樂(le) 器產(chan) 生,成為(wei) 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cong)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與(yu) 周邊民族、國家的交流日益擴大,外來樂(le) 器廣泛應用於(yu) 各式演奏場合,詩歌、壁畫等藝術作品記錄了“胡琴琵琶與(yu) 羌笛”的繁盛景象。宋元之際,戲曲藝術正式確立並不斷發展,樂(le) 器的運用和改良達到新的高峰,以馬尾胡琴為(wei) 代表的弓弦樂(le) 器的地位正式確立。明清兩(liang) 代戲曲、歌舞、說唱等包含音樂(le) 元素的藝術樣式日益繁榮,塑造了生動多彩的民間藝術成就。
據悉,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故宮博物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山東(dong) 沂南北寨畫像石墓博物館等作為(wei) 支持單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