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熱評丨餐飲浪費觸目驚心,何不換種“攀比”方式?

朝暾 發布時間:2020-08-17 16:35: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製止餐飲浪費行為(wei) 作出重要指示,引發全社會(hui) 的深刻反思。

  的確,如今餐飲浪費已經成為(wei) 一種值得廣泛關(guan) 注的現象。盡管隨著“光盤行動”等的推行,家庭或朋友聚餐的餐飲浪費現象已經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是在商務宴請和婚喪(sang) 嫁娶等場合,大規模餐飲浪費卻屢見不鮮。

  一項調查甚至顯示,中國餐飲業(ye) 人均食物浪費量為(wei) 每餐93克,浪費率為(wei) 11.7%。另有機構統計,我國每年被損耗和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wan) 噸,接近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的6%。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總量約1700萬(wan) 噸至1800萬(wan) 噸,超過同年水稻、小麥和玉米進口量,相當於(yu) 3000萬(wan) 到5000萬(wan) 人一年的口糧,是全國糧食產(chan) 量的3%。

  數字看起來觸目驚心,其引發後果也不容小覷。餐飲浪費不僅(jin) 會(hui) 浪費社會(hui) 財富、加劇資源緊張,更在一定程度上威脅糧食安全。就國際社會(hui) 而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為(wei) 全球糧食安全敲響警鍾;就國內(nei) 社會(hui) 而言,如今全社會(hui) 上下都投入脫貧攻堅戰,著力解決(jue) 偏遠貧困地區人民的吃飯問題,卻仍有一部分人在大肆浪費,豈不滑稽?

  有人說,中國人飲食鋪張的習(xi) 慣,源於(yu) 對過去貧困日子的“補償(chang) 心態”,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窮怕了”“餓怕了”。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經曆深深烙印在幾代中國人的心中,如今雖然日子好了,但總怕吃不飽、吃不夠的心態還沒有扭轉,發展到極致,就成了鋪張浪費。這種溯源或許有道理,但是粗暴地將餐桌食物多寡等同於(yu) “麵子”甚至是“財富”“地位”的心態卻是斷然不可取的。

  更為(wei) 重要的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這種心態還會(hui) 因社會(hui) 權力結構、財富地位等被異化,成為(wei) 滋生腐敗的土壤。這些年,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嚴(yan) 格落實,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公款吃喝的現象得到了極大遏製,但是就筆者觀察而言,“堂堂一個(ge) 領導,總不能讓人吃盒飯”“吃飯不上茅台酒,你讓人麵子往哪兒(er) 放”的心態仍然有很大市場,而由此產(chan) 生的餐飲浪費則不計其數。

  今天我們(men) 已經進入一個(ge) 文明高度繁榮、科技愈加發達的時代,如果還是隻能用食物來佐證“好客”“尊貴”或某種優(you) 越感,或者對各類“大胃王”吃播的惡俗表演津津樂(le) 道,那追求未免太低了。

  中華餐飲文化博大精深,作為(wei) 世界上最“懂吃”的族群之一,中國人對於(yu) “吃”向來重視,向來講究。但是翻遍美食家們(men) 的作品,無論是袁枚的《隨園食單》、汪曾祺的《人間有味》,還是今天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家們(men) 都不曾將價(jia) 格貴不貴、量多不多、餐廳高不高檔列入飲食文化的精華部分。事實上,無論是高大上的五星級餐廳,還是路邊攤、“蒼蠅館子”,都頻繁出現在美食家們(men) 的作品中,鮑魚海參吃得有排場、有麵子,街邊螺螄粉、臭豆腐也別有風味。

  歸根結底,如今人們(men) 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物質也更加豐(feng) 富,追求吃無可厚非。但如何吃得健康、吃得優(you) 雅、吃得有文化,才是在餐飲文化領域應有的追求。如果一定要“攀比”,何不換種攀比方式呢?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