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偽造的清華錄取通知書 揭開多少個“假”問題?
熱評丨一紙偽(wei) 造的清華錄取通知書(shu) ,揭開多少個(ge) “假”問題?
這兩(liang) 天,“廣東(dong) 雷州一男生偽(wei) 造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的消息引發廣泛關(guan) 注。男生曹某稱拿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錄取專(zhuan) 業(ye) 為(wei) 人工智能技術。隨後被發現通知書(shu) 是偽(wei) 造的,曹某和父親(qin) 發生爭(zheng) 吵,離家出走。現在這名男生已經找到,對自己的行為(wei) 表示感到很愧疚。
這一事件很快上了熱搜,有人會(hui) 說,這事多少有些被網絡放大,本是孩子犯錯,是否應拿到公共輿論場中去討論?
其實,有關(guan) 高考的消息一直牽動人心,每年高考期間,學生遲到、準考證忘拿警察幫忙等等這類消息總是會(hui) 被媒體(ti) 報道。在這個(ge) 大的社會(hui) 背景下,一份假通知書(shu) 、一個(ge) 出走的孩子,確實會(hui) 引起人們(men) 的關(guan) 注:孩子究竟怎麽(me) 樣了?為(wei) 何要拿出一份假的錄取通知書(shu) ?這份通知書(shu) 從(cong) 何而來?
從(cong) 這起偽(wei) 造錄取通知書(shu) 的事件當中,首先能看到的還是這些“真”:
人們(men) 投射的關(guan) 注和情感是真實而共通的。從(cong) “高分錄取清華”,到發現隻考了200多分,事件出現比較大的反轉,家人、村民乃至網友的反應是真實的。對於(yu) 高考,人們(men) 有著共同的情感,這其中有對孩子從(cong) 鄉(xiang) 村走進高等學府的期盼,有人們(men) 對知識的尊重、對學習(xi) 的重視,還飽含著人們(men) 對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仰。
相關(guan) 各方的反應和處理是認真且充滿善意的。鄰居提醒了男生父親(qin) 通知書(shu) 可能是假的,進而家長發現了真相。警方的處理是認真的,雷州公安局工作人員稱,一般來說,偽(wei) 造三本及以上的假錄取通知書(shu) 會(hui) 構成犯罪。但這名男生隻是為(wei) 了逞能,目前未涉及違法犯罪,會(hui) 對其進行口頭教育。警方還到學生家裏調查了假錄取通知書(shu) 來源。當地相關(guan) 部門的回應也是認真而及時的,湛江市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一些片麵信息導致網友有一些過激言論,希望大家理性看待,善待這名考生。
對於(yu) 這一事件,更為(wei) 重要的,是關(guan) 注這其中的“假”。對於(yu) 這些“假”,必須多問幾個(ge) “為(wei) 什麽(me) ”:
第一,孩子為(wei) 何要拿出偽(wei) 造通知書(shu) ?一紙偽(wei) 造的錄取通知書(shu) ,顯然是糊弄不過去的。可能這名考生也沒指望糊弄太久,畢竟憑這張有多處錯字的紙根本上不了清華。拿出這張假通知書(shu) 是出於(yu) 什麽(me) 心理呢?200多分和清華錄取分數有著挺大的差距,是父母一直不了解孩子的成績嗎?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過高,孩子感到壓力?很多細節人們(men) 不得而知、具體(ti) 情況需要具體(ti) 分析。但起碼,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良好的溝通與(yu) 信任。教育專(zhuan) 家表示,這名考生的父母應更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guan) 注。同時,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更多的家長和學校要透過這個(ge) 現象,從(cong) 深層次挖掘孩子的心理需求。
對這名考生來說,一次高考未能成功,還可以有更多不同的人生選擇。願望都是好的,找準方向努力實現才是真的。經過這次事件他應該認識到:求真務實是根本,偽(wei) 造假冒總有穿幫的一天。做事不能逾越底線,不能違法違規,犯錯了必須承擔相應責任,偽(wei) 造蒙人、一走了之都是不對的。
第二,假的錄取通知書(shu) 從(cong) 哪裏來?據媒體(ti) 報道,網上有很多賣家聲稱製售假高校錄取通知書(shu) ,價(jia) 格從(cong) 180元到200元不等。19日晚在淘寶網檢索關(guan) 鍵詞“錄取通知書(shu) ”就能發現,多家店鋪稱可定製高校錄取通知書(shu) 。隨著淘寶“錄取通知書(shu) ”生意浮出水麵,阿裏巴巴集團安全部門20日通過官微進行回應:假的終將“見光死”。目前涉事商家已被處罰,相關(guan) 信息已反映至行政執法機關(guan) 。
全網刷屏的這起事件,曝光了一個(ge) 灰色產(chan) 業(ye) 。據法律專(zhuan) 家分析,由於(yu) 錄取通知書(shu) 需要加蓋作為(wei) 事業(ye) 單位的學校的印章,其偽(wei) 造印章的行為(wei) 既可能是治安違法行為(wei) ,也可能涉嫌犯罪。區分的關(guan) 鍵在於(yu) 社會(hui) 危害性,即所造成的後果嚴(yan) 重性。真的假不了,對造假產(chan) 業(ye) 鏈必須追根溯源、重拳出擊。對此,相關(guan) 企業(ye) 、監管部門,需要真正擔起責任。
第三,虛假的網絡謠言為(wei) 何總是沒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網傳(chuan) 該考生父親(qin) “殺豬宰羊,花了幾萬(wan) 元擺酒招待親(qin) 朋好友”以及“被當場氣昏,後來送醫院搶救”等情節係網友調侃。考生父親(qin) 自己也回應,網傳(chuan) 氣昏住院是謠言,自己沒有血壓升高,也沒有離開家鄉(xiang) 。
這樣的網絡謠言,看似戲謔、無害,實則可能導致網友出現過激言論,進而影響這名考生和家人的心理狀態、帶來較大壓力。網絡謠言曾經引發一係列事件,如有當事人不堪網絡謠言攻擊,跳樓自殺身亡;某藥品效果的謠言,導致人們(men) 排隊購買(mai) 風潮等等。網絡謠言可能影響個(ge) 人名譽,也可能引發市場波動、擾亂(luan) 社會(hui) 秩序。網絡空間不能成為(wei) 謠言空間,“發言的自由”不是“造謠的自由”。對此,公眾(zhong) 要學會(hui) 辨別信源,不要盲目傳(chuan) 播,做謠言的終結者。媒體(ti) 平台應加強合作,打通平台管理壁壘。相關(guan) 部門應繼續加大監管力度,針對網絡謠言的新情況、新變種,綜合使用各種手段、形成監管合力,守護清朗網絡空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