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等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講述他們與故宮的故事
三任院長講述與(yu) 故宮的故事
編 者 按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我國文化遺產(chan) 界、乃至整個(ge) 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幾百年的風風雨雨,紫禁城從(cong) 皇家禁宮成為(wei) 百姓博物院,見證的是中國從(cong) 封建王朝統治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曆史變革,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日益繁榮強大的曆程。
在這個(ge) 特殊的時刻,本報獨家專(zhuan) 訪了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請他們(men) 講述自己與(yu) 這座世界最大宮殿建築群的故事。從(cong) 他們(men) 的講述中,我們(men) 聽到一些鮮為(wei) 人知的細節,更清晰地感受到了故宮精神的傳(chuan) 承。正是在一代又一代故宮人的不懈努力下,古老的紫禁城日益散發出青春的活力,600年的紫禁城逐漸走入當下百姓的生活,壯美的紫禁城正昂首邁向輝煌的未來。
講述人按在故宮博物院就職時間排序。
百年大修的故宮情懷
講述人:鄭欣淼(故宮博物院第五任院長)
2002年9月,我調到故宮博物院工作,領導同誌囑我要重點抓好故宮的修繕工作。
故宮的修繕是保護古建築、使其延年益壽的一項經常性任務。在21世紀之初,國務院作出了故宮修繕的重大決(jue) 策。這是一百年來故宮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被世人稱為(wei) “百年大修”。
文化部成立了由部長任組長的“故宮維修工程領導小組”,作為(wei) 修繕工程的決(jue) 策機構。故宮博物院也組建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和管理機構,成立“故宮修繕工程專(zhuan) 家谘詢委員會(hui) ”,聘請規劃、考古、古建築、文物保護、宮廷曆史、博物館學、管理等方麵的專(zhuan) 家,為(wei) 工程決(jue) 策提供科學的論證和谘詢;還組建了“故宮修繕工程技術質量顧問組”,為(wei) 具體(ti) 的工程技術、質量問題進行把關(guan) 。
國務院委托國家文物局審批了由故宮博物院組織製定的《故宮保護總體(ti) 規劃大綱》(下簡稱《總規大綱》),確定了“整體(ti) 維修”的五項任務,明確了故宮維修所遵循的原則和所使用的技術。其根本指導思想是保證故宮的曆史真實性和完整性,必須強化最少幹預、不改變文物原狀、盡可能多地保護曆史遺跡的原則和政策。
按照《總規大綱》,故宮修繕工程將持續18年,到2020年結束,國家每年投入約1億(yi) 元的修繕資金。工程共分三期:2003~2008年為(wei) 第一期,2009~2014年為(wei) 第二期,2015~2020年為(wei) 第三期。其中第一期又以2005年10月為(wei) 界,分為(wei) 前後兩(liang) 個(ge) 階段。
2002年10月15日,武英殿修繕作為(wei) 試點工程舉(ju) 行了開工典禮。2004年6月4日舉(ju) 行的故宮中軸線西廡及周邊建築保護維修工程開工儀(yi) 式,宣告“整體(ti) 保護,全麵維修”工程全麵展開。世所矚目的太和殿經過近3年的修繕後,於(yu) 2008年7月16日正式對公眾(zhong) 開放,也標誌著第一期修繕任務的完成。維修保護涉及的古建有武英殿區建築、午門正樓、中軸線東(dong) 西兩(liang) 廡及其周邊建築、欽安殿、戲衣庫、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等,完成維修麵積近4萬(wan) 平方米。經過修繕,包括午門展廳在內(nei) 的10個(ge) 新展廳投入使用,開放麵積大幅度增加。同時按計劃進入維修工程的第二期。
這次維修,不僅(jin) 使故宮恢複了莊嚴(yan) 、肅穆、輝煌的曆史麵貌,而且是中國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的一次大力傳(chuan) 承,維修的實踐與(yu) 探索也豐(feng) 富了國際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理論。
故宮維修工程凝聚著眾(zhong) 多參與(yu) 者的心血。時任文化部部長的孫家正同誌兼任故宮維修工程領導小組組長。他強調:故宮維修不僅(jin) 是文物保護項目,而且是國家重要的文化建設事業(ye) ;故宮維修要尊重古建維修的特點和規律,具體(ti) 工程有計劃,但一切服從(cong) 質量,不趕進度;要重視細節,精工實料,一絲(si) 不苟,經得起曆史的檢驗。
維修實踐也教育著、啟發著我們(men) 。故宮維修是國家的事,民族的事,必須充分依靠專(zhuan) 家學者的學識和實踐,堅持決(jue) 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必須認真聽取意見,不斷改進工作。維修過程中會(hui) 有好多不同的意見,這是完全正常的,我們(men) 在許多方麵也是缺乏經驗的,這就要多方麵地聽取意見,特別是不同的看法、反對的意見,防止自以為(wei) 是。要集思廣益,盡量少走彎路。
那些年故宮博物院沒有實行閉館製度,365天都開門。當時工程主要集中在中軸線一帶,這是遊客必到之處。每天參加維修工程的工人最多時有1000多人,還有相當一批人在院裏搞經營,還有臨(lin) 時工,還有部隊、檔案館在裏麵辦公,這給古建築維修和文物保護帶來很大壓力。好在大家共同努力,克服了這些困難,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
紫禁城的保護維修是一個(ge) 不斷接力的過程。單霽翔同誌2012年初繼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此前,他作為(wei) 國家文物局局長,一直擔任文化部故宮維修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故宮的維修從(cong) 一開始,他就是指導者、參與(yu) 者。這些年來,以“把一個(ge) 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ge) 600年”為(wei) 理念,故宮維修保護事業(ye) 全麵推進。養(yang) 心殿是他規劃的18年大修的收官之作。2016年7月,養(yang) 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2018年9月3日,養(yang) 心殿維修工程正式開工。我有幸出席了這兩(liang) 個(ge) 儀(yi) 式。參加開工儀(yi) 式時,我還在手術後的恢複期,身體(ti) 虛弱。霽翔同誌力邀並攙扶我登上殿頂,共同取出正脊上的寶匣,一起見證了這一難忘的時刻。現在故宮在王旭東(dong) 院長領導下,把紫禁城600年作為(wei) 一個(ge) 新的起點,在古建築保護和博物院發展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紫禁城不老,故宮博物院常新!
半個(ge) 世紀的故宮情結
講述人:單霽翔(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
日子過得真快,已經到了經常被要求“想當年”的年齡。的確,總有一些記憶是歲月抹不掉的,長存心中。我從(cong) 小生活在北京,對四合院有著特殊的感情。在我看來,紫禁城就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四合院,而能夠有幸參與(yu) 故宮的保護,就是特別值得回望的經曆。
20世紀80年代初,在國外留學期間,我曾從(cong) 事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因此,回國以後投身古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工作。當年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編製東(dong) 城區的分區詳細規劃,而故宮就在東(dong) 城區境內(nei) 。如何保護故宮周邊環境是規劃的重要內(nei) 容,包括劃定故宮周邊區域建設高度控製規劃,即以故宮為(wei) 中心,確定規劃綠地、平房保護區和建設控製地帶等,力圖避免高大建築影響故宮文化景觀。
1987年故宮成為(wei) 我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chan) 。就在第二年,我開始負責北京城區規劃管理工作,有更多機會(hui) 參與(yu) 故宮保護實踐。其中一項工作是組織確定北京舊城25片曆史文化保護區,也就是將故宮周圍大麵積區域劃入保護區內(nei) ,以保護北京胡同-四合院為(wei) 目標,實現故宮周邊曆史環境保護。
記得在1996年底,我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期間,曾組織舉(ju) 辦“愛北京城,捐城牆磚”活動,贏得廣大市民積極支持、參與(yu) 。崇文門至東(dong) 便門的明城牆遺址公園建成以後,我希望進一步動員社會(hui) 力量,為(wei) 古都北京保護再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努力。其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故宮外側(ce) 的環境整治。當時在故宮筒子河內(nei) 側(ce) 與(yu) 故宮城牆之間的狹長地帶,擠進了400多戶居民和21家企事業(ye) 單位,出行十分不便。更為(wei) 嚴(yan) 重的是,居然有465個(ge) 伸向筒子河的排汙管道,每天有大量汙水直接排入河內(nei) 。那時筒子河內(nei) 淤積了大量垃圾,河麵上漂浮著雜物,嚴(yan) 重影響紫禁城的壯美景觀。當時,故宮博物院主管古建築保護的單士元副院長十分擔憂地說,故宮筒子河變成了“汙水河”。
於(yu) 是,我們(men) 提出了“把一個(ge) 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21世紀”的口號。在媒體(ti) 上,專(zhuan) 家學者積極建言,廣大市民積極呼籲,一時間形成強大的社會(hui) 輿論氛圍,各界達成共識。此後,經過3年的積極努力,故宮筒子河和城牆之間的居民和單位全部遷離,兩(liang) 岸環境進行了整治,通過建設汙水截流係統,避免了汙水向河內(nei) 排放。終於(yu) ,在進入21世紀前,實現了故宮筒子河碧波蕩漾。如今無論春夏秋冬,特別是天氣晴好的日子,總有很多攝影愛好者把故宮城牆、角樓、筒子河的美景拍攝下來,傳(chuan) 向世界各地,與(yu) 更多的朋友們(men) 分享。
2012年,我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經過持續5個(ge) 月的詳細調研,我們(men) 再次喊出了一個(ge) 口號:“把一個(ge) 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ge) 600年”。紫禁城建成於(yu) 1420年,2020年是她的600歲生日。2002年,在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的領導下,為(wei) 時18年的“故宮整體(ti) 維修保護工程”啟動。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計劃,經過持續努力,達成了既定目標。故宮博物院的開放區域也由2002年的30%,達到了如今的80%。
“壯美的紫禁城”不僅(jin) 包括“美麗(li) 的外貌”,更要包括“健壯的肌體(ti) ”。2012年以來,故宮博物院以2020年為(wei) 目標,實施了6項行動計劃。一是實施“平安故宮”工程,為(wei) 徹底解決(jue) 故宮麵臨(lin) 的火災、盜竊、震災、藏品自然損壞、文物庫房、基礎設施和觀眾(zhong) 安全等7大安全隱患,有針對性地實施7項重點內(nei) 容。二是開展故宮環境整治,包括室內(nei) 外共22項內(nei) 容,恢複故宮壯美景觀,實現持續擴大開放。三是編製《故宮總體(ti) 保護規劃》,這是迄今為(wei) 止第一份以故宮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整體(ti) 保護為(wei) 目標的詳細規劃,在故宮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與(yu) 研究等諸多方麵,體(ti) 現出具有前瞻性的係統管理理念。四是開展故宮文物清理,在故宮博物院7年文物藏品清理基礎上,又開展了為(wei) 期3年的可移動文物清理,徹底摸清“家底”。五是建立故宮學院,加快故宮博物院和業(ye) 內(nei) 人才培養(yang) ,傳(chuan) 播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開展青少年文化遺產(chan) 教育,也成為(wei) 國際文物博物館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yang) 基地。六是組建故宮研究院,進一步整合故宮學術力量,合理規劃學術研究體(ti) 係,吸納國內(nei) 外學術研究人才,構建開放性高端學術研究平台,持續產(chan) 生高質量的綜合研究成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這六項行動計劃的實現,能夠對故宮進行可持續保護,為(wei) 故宮博物院健康發展釘下六根深樁。我深信,基礎牢才能行穩至遠。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故宮已經走向世界,故宮博物院業(ye) 已成為(wei) 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紫禁城正青春”。如今,故宮博物院王旭東(dong) 院長在張忠培老院長提出的“平安故宮、學術故宮、完整故宮、強大故宮”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活力故宮”的目標。“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未來”,是我們(men) 一代又一代故宮人的使命,不能有絲(si) 毫懈怠。
新故宮人的故宮情緣
講述人:王旭東(dong) (故宮博物院第七任院長)
做夢也不會(hui) 想到,在戈壁沙漠環繞的敦煌守護莫高窟28年後,中央把我調到了京城的故宮,從(cong) 一位“莫高窟人”變成了“故宮人”。2019年4月8日,我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段曆程。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這樣一個(ge) 特殊的年份,我不時地追憶,究竟與(yu) 故宮有哪些緣分?我這樣一位石窟保護管理的工作者,加入到保護傳(chuan) 承故宮承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大家庭後,如何與(yu) 故宮博物院的同事們(men) 繼續沿著前輩們(men) 開辟的道路砥礪前行?
記得第一次走進故宮,是在1997年10月初。那時剛剛在承德參加完國家文物局舉(ju) 辦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管理培訓班,這一年正好是我國第一批世界遺產(chan) 申報成功10周年。1987年11月,包括故宮、敦煌莫高窟在內(nei) 的6處自然和文化遺產(chan)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培訓班結束後在北京中轉,順道前往故宮參觀。在故宮博物院沒有熟人,就和同事直奔故宮入口,向檢票口的工作人員出示了敦煌研究院的工作證。一聽我們(men) 是從(cong) 遙遠的敦煌莫高窟而來,工作人員特別熱情,隨即就安排我們(men) 進了故宮,切實感受到了“天下文博人是一家”的美好。那時,故宮開放的麵積不是很大,基本上就是沿著中軸線參觀前三殿和後三宮,外加禦花園。再加上功課做得不夠好,隻能跟著一個(ge) 旅遊團聽聽導遊的講解。那些講解大都是圍繞帝後為(wei) 主的宮裏人的生活演繹的,不時穿插一些野史和噱頭。說實話,我沒能感悟到故宮承載的文化價(jia) 值所在。
之後多次來到故宮,大都是考察學習(xi) 和工作交流,還有參加學術會(hui) 議。1998年以來,莫高窟的遊客人數大幅度增加,旅遊給莫高窟的保護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2003年,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樊錦詩提出建設莫高窟遊客中心,利用數字技術展示莫高窟壁畫和彩塑藝術,減少遊客在洞窟內(nei) 的停留時間,以使洞窟內(nei) 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的變化保持在合適的區間。那時,國內(nei) 可借鑒的隻有故宮博物院有一個(ge) 可供50人觀看的數字展示廳,國家發改委建議我們(men) 前往故宮考察,我是其中一員。這個(ge) 展示廳是故宮與(yu) 日本凸版公司合作建成,用柱幕技術展示紫禁城宏大的宮殿建築,極具震撼力,給了我們(men) 許多啟示。但考慮到莫高窟展示的重點是洞窟及其壁畫彩塑,我們(men) 最終選擇了技術難度更大、且內(nei) 容製作沒有先例的球幕展示方式,展廳一次可容納200人。經過11年的努力,2014年9月,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終於(yu) 向遊客開放了,基本實現了莫高窟保護與(yu) 開放利用的協調發展。在項目論證和實施期間,故宮博物院的胡錘先生等專(zhuan) 家參與(yu) 了谘詢活動,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建議,讓我們(men) 少走了彎路。
鑒於(yu) 故宮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數字化方麵積累的工作經驗,在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我們(men) 兩(liang) 家作為(wei) 共同牽頭單位,聯合國內(nei) 多所高校、國家科研院所和企業(ye) ,承擔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文物數字化保護標準體(ti) 係及關(guan) 鍵標準研究與(yu) 示範”。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馮(feng) 乃恩研究員和我擔任聯合負責人,故宮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分別負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標準研究。這是迄今雙方最為(wei) 緊密的一次合作。項目於(yu) 2017年11月16日通過科技部的驗收,為(wei) “數字敦煌”和“數字故宮”建設,乃至我國文物數字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成為(wei) 故宮人之前,最近一次到故宮是2018年參加太湖論壇,其中一個(ge) 分論壇會(hui) 場設在故宮博物院,多位來自海內(nei) 外文博界的專(zhuan) 家學者出席。會(hui) 後,單霽翔院長親(qin) 自安排我們(men) 幾位主旨發言嘉賓在故宮冰窖餐廳進午餐,其中還有台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feng) 明珠女士。單院長由於(yu) 下午還有公幹,不能陪我們(men) ,深感歉意。我半開玩笑地說:“我替您招呼大家吧。”沒想到,半年之後我成了故宮博物院的一員,想來真有點奇妙。
當真正加入“故宮人”大家庭後,我絲(si) 毫沒有感覺到自己是一個(ge) 外來戶,不論是開班子會(hui) ,還是到各部們(men) 調研座談,與(yu) 大家就像多年的同事一樣,沒有一點生疏的感覺。人生注定我要服務於(yu) 中國最偉(wei) 大的兩(liang) 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注定既要做一次“莫高窟人”,又要做一次“故宮人”。隻是現在把敦煌莫高窟深深埋在了心中,而其培養(yang) 的勇氣和力量支撐我,與(yu) 全體(ti) 故宮人一起肩負起守護故宮的曆史使命。
故宮博物院第五任院長鄭欣淼先生儒雅、大度、博學,是我的楷模。我們(men) 第一次見麵是在西藏布達拉宮,17年後我們(men) 再次相逢於(yu) 北京故宮。他在2019年4月18日贈給我一首詩,記錄了我的故宮情緣:“敦煌朝日紫宸煙,雪域卿雲(yun) 別有天,十七年前欣一唔,焉知注定故宮緣”。
(本報記者李韻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