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這個暑假 大學生奔赴脫貧攻堅一線開展社會實踐

趙婀娜 張爍 發布時間:2020-08-30 09:20:00來源: 人民日報

  這個(ge) 暑假,大學生奔赴脫貧攻堅一線開展社會(hui) 實踐

  投身火熱實踐 綻放絢麗(li) 青春(深聚焦)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jue) 戰決(jue) 勝之年,暑假期間,部分高校派出社會(hui) 實踐隊伍,以脫貧攻堅為(wei) 主題開展活動。大學生們(men) 或到基層調研、增長本領,或直播“帶貨”、扶貧助農(nong) ,或下鄉(xiang) 支教、點亮“心燈”,或“雲(yun) 端”授課、愛心助殘……

  我們(men) 擷取了5位大學生的社會(hui) 實踐故事,希望廣大青年在投身基層的實踐中,努力成為(wei) 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幹的實幹家,在新時代幹出一番事業(ye) !

  ——編 者

  走進基層 情係鄉(xiang) 野

  講述:北京大學元培學院2019級本科生高彤玥

  實踐目的地:山東(dong) 省壽光市

  8月10日至14日,我和元培學院的其他30位同學一起,在老師們(men) 帶領下,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中的‘壽光模式’”為(wei) 主題,在山東(dong) 省壽光市開展思想政治實踐課程。

  三元朱村村史館裏,80歲的老書(shu) 記王樂(le) 義(yi) 向我們(men) 講起昔日鬧的笑話:“在香港,人家問我們(men) 有沒有不帶刺的黃瓜,我說不帶刺的那不叫黃瓜呀!”早年的三元朱村種糧不好生、種菜不好長,這種情況下怎樣“拔窮根”?我們(men) 陷入思考。

  上世紀80年代末,時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王樂(le) 義(yi) 領著村班子成員走出去調研市場,多次到東(dong) 北地區,想發展能長反季節蔬菜的大棚技術。“寒冬臘月在棚裏燒三四噸煤都長不出黃瓜,光太陽曬就能曬出來?”技術引進了,村民卻不買(mai) 賬。“我們(men) 17個(ge) 黨(dang) 員帶頭先搞!”17名黨(dang) 員幹部建起17個(ge) 冬暖式大棚,鮮嫩的反季節黃瓜供不應求,大家眼熱了。1990年,三元朱村全村戶均增收1萬(wan) 元,村民們(men) 成了“萬(wan) 元戶”。

  我聽得熱血沸騰,想起了帶隊老師關(guan) 於(yu) “種子”的比喻:一棵大樹長起來,越來越多的種子便隨東(dong) 風開枝散葉。此後多年,正如老書(shu) 記所說:“三元朱富了不算富,壽光富了也不算富,全國農(nong) 民兄弟都富了才叫真正的富!”三元朱村向全國各地派出優(you) 秀技術員,建起不計其數的冬暖式大棚……北方冬天沒有新鮮蔬菜吃的曆史,就在一顆顆“種子”的努力中悄然改變。

  在壽光,使用無土栽培、自動化控製、物聯網追溯技術的蔬菜大棚,讓我們(men) 感歎現代農(nong) 業(ye) 的先進;神華電廠百餘(yu) 米的冷卻塔,讓我們(men) 懂得自主攻克技術難關(guan) 的力量;近年來投資建設的雙創產(chan) 業(ye) 園區,讓我們(men) 看到高新技術企業(ye) 的啟航……同學們(men) 滿懷激情地討論壽光發展的原動力。我想,最重要的,是決(jue) 勝全麵小康的堅定信心,是像種子一樣向下紮根、頑強破土的不屈精神。

  “我們(men) 來自江南塞北,情係著城鎮鄉(xiang) 野……”我常哼唱起《燕園情》,聽師兄師姐說,他們(men) 中有很多人是在實踐中確定了專(zhuan) 業(ye) 方向和研究內(nei) 容,下決(jue) 心投身基層一線。這次實踐,也在我們(men) 心中埋下一顆種子,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這顆種子會(hui) 茁壯成長,讓青春在黨(dang) 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li) 之花。

  直播助農(nong) 收獲甘甜

  講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9級本科生馬俊

  實踐目的地:北京消費扶貧產(chan) 業(ye) 雙創中心、京蒙扶貧協作(通遼)科技創新基地

  令人激動的時刻終於(yu) 來了!一個(ge) 多月來,我無時無刻不在期待、準備著這一刻。

  “大家好!我是清華大學‘清春聯播’實踐支隊北京分隊的馬俊,今天為(wei) 大家帶來內(nei) 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當地的農(nong) 產(chan) 品……”8月14日晚上7時,我和小夥(huo) 伴們(men) 坐在直播間,拿著精心挑選的助農(nong) 產(chan) 品,對著手機鏡頭當起了“主播”,既緊張又興(xing) 奮。

  上中學時,我曾到13個(ge) 少數民族聚居的雲(yun) 南貧困縣調研,家境貧困的孩子們(men) 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想為(wei) 他們(men) 做點什麽(me) ,又感到自己的力量太過渺小。大學生如何助農(nong) 脫貧?怎樣才能幫助更多的人?今年5月,當得知陝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靠電商脫貧致富時,我眼前一亮!

  暑假裏,在我的倡議下,一群誌同道合的小夥(huo) 伴一拍即合,迅速組成了北京、黑龍江、吉林、陝西4個(ge) 小分隊——“清春聯播”清華大學返鄉(xiang) 直播扶貧調研實踐支隊成立了!大家兵分四路,奔赴當地的貧困縣。我們(men) 北京小分隊負責對接北京消費扶貧產(chan) 業(ye) 雙創中心、京蒙扶貧協作(通遼)科技創新基地,這裏有北京對口幫扶貧困縣的農(nong) 產(chan) 品,可以輻射帶動更多地區。

  直播是“出口”,前期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們(men) 跟農(nong) 戶一起,研究客戶需求、了解直播受眾(zhong) 的特點、反複打磨產(chan) 品介紹和定價(jia) ,努力幫助農(nong) 戶在保證收入的前提下擴大影響。沒有專(zhuan) 業(ye) 的直播團隊,我們(men) 就自己從(cong) 頭學起,學直播技巧、設計海報、發布預熱推送及視頻,爭(zheng) 取更多流量支持……

  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看到一個(ge) 個(ge) 訂單,我感到一切辛苦都化為(wei) 甘甜。不知不覺間,2個(ge) 小時的直播結束了,“直播數據怎麽(me) 樣呀?”我迫不及待地問同學。“5萬(wan) +在線觀看、6萬(wan) +點讚,成交訂單658個(ge) ,帶貨總額19871元!”大家激動地跳了起來。直播結束後,訂單量還在持續增長,同學們(men) 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太好了!脫貧攻堅,有我們(men) 一份力量!”

  邊陲支教 接續努力

  講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楊明聰

  實踐目的地: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lan) 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7月31日,天下起小雨。我們(men) 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接過師兄師姐的“接力棒”,來到雲(yun) 南省蘭(lan) 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在決(jue) 勝全麵小康、決(jue) 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既是我們(men) 的選擇,也是時代賦予的際遇。

  蘭(lan) 坪,是截至今年3月尚未摘帽的52個(ge) 貧困縣之一,居住著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彝族等14個(ge) 少數民族,地處“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三區三州中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也是中國人民大學對口支援的貧困縣。6年間,56位人大支教團成員先後奔赴這裏,用教育扶貧助力蘭(lan) 坪發展。

  “我想考軍(jun) 校,將來為(wei) 祖國戍衛邊疆。”眼前的蘭(lan) 坪縣民族中學學生高智敏這樣介紹自己的夢想,我的心中充滿感動。這些孩子們(men) 中,有的想成為(wei) 醫生,有的想成為(wei) 老師,他們(men) 中最普遍、最堅定的誌向都是“報效祖國,回報大山”。我看到,在前往麗(li) 江參加夏令營的路上,孩子們(men) 仍然十分刻苦,白天活動、晚上學習(xi) 是他們(men) 的常態。

  幫助孩子們(men) 的同時,我們(men) 也長見識、受教育。“怒江缺條件,但不缺精神”,為(wei) 了解決(jue) “一方水土養(yang) 活不了一方人”的難題,蘭(lan) 坪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建造了5個(ge) 集中安置點。“永安、永泰、永昌、永興(xing) 、永祥”,社區名字寄托著他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期待著,在祖國的西南邊陲、在蘭(lan) 坪、在教育崗位上,我們(men) 這一代青年憑著青春熱血與(yu) 奉獻初心,不負重托,無愧時代,綻放光芒!

  雲(yun) 端課堂 啟迪心靈

  講述: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2019級本科生李延傑

  實踐目的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

  “在草字頭中,一橫兩(liang) 豎並不是呆板地擺放,而是左豎短、右豎長,左豎低、右豎高,橫畫微微向右上揚起,兩(liang) 豎下端形成一個(ge) 內(nei) 收的趨勢……”7月28日,打開電腦,孩子們(men) 的頭像一個(ge) 個(ge) 跳出來,我這個(ge) 書(shu) 法老師又開講了。

  從(cong) 一個(ge) 大一學生,到一名小學書(shu) 法老師,我感到既新鮮,肩頭又沉甸甸的。這個(ge) 暑假,我們(men) “情係冕寧、雲(yun) 端築夢”支教隊開展“雲(yun) 端支教”,在網上給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的小學生們(men) 上課。

  “李老師,《蘭(lan) 亭序》上的印章有什麽(me) 用,是為(wei) 了美觀嗎?”一個(ge) 孩子在課上發問。“這個(ge) 問題提得非常好!可以看出大家對於(yu) 經典書(shu) 法作品的好奇心。”我笑著說。有人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yun) 推動另一朵雲(yun) ”,我希望自己的課,給孩子們(men) 心中埋下一顆美育的種子。

  怎樣激發孩子們(men) 對書(shu) 法的興(xing) 趣?我認真思考後,在備課中收集了王羲之臨(lin) 池學書(shu) 、寫(xie) 經換鵝、竹扇題字等故事。“王羲之之所以被稱為(wei) ‘書(shu) 聖’,離不開他書(shu) 品與(yu) 人品的高度統一,希望同學們(men) 以他為(wei) 榜樣,學習(xi) 他的淡泊名利、質樸善良。”電腦屏幕的一個(ge) 個(ge) 小窗口裏,我看到不少孩子在點頭。

  幾天的課程講下來,我欣慰地發現,學生們(men) 有了不小的進步。之前,孩子們(men) 管書(shu) 法叫“寫(xie) 字”,對書(shu) 寫(xie) 的美觀性沒有太大認識,將書(shu) 寫(xie) 變為(wei) “書(shu) 法”的過程,也正是藝術啟蒙的過程,衷心希望孩子們(men) 能在克服困難、取得進步中收獲書(shu) 法的樂(le) 趣。

  努力讓每個(ge) 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美育的力量不可或缺。這次“雲(yun) 端支教”,在孩子們(men) 一次次認真聽講、舉(ju) 手提問、完成作業(ye) 中,我感受到他們(men) 對藝術的滿懷熱情。我暢想,也許一堂小小的課,也能點燃幾個(ge) 小火苗,照亮孩子們(men) 心中的夢想。

  用心守護 助力圓夢

  講述:北京科技大學化學與(yu) 生物工程學院2019級本科生吳慧琳

  實踐目的地:吉林省四平市聾啞學校

  “會(hui) 說話、會(hui) 唱歌的哥哥姐姐在手機裏麵!”7月31日,家長們(men) 指著屏幕告訴身邊的孩子。坐在電腦前,看著一個(ge) 個(ge) 可愛的小天使,我真想多為(wei) 他們(men) 做點什麽(me) 。這是一群聽障兒(er) 童,天真的笑臉常常讓我忘了他們(men) 身上的缺憾。

  “我也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康複,從(cong) 聽到聲音到會(hui) 發聲,經曆了很長時間。”一位媽媽向我傾(qing) 訴,她的孩子患有內(nei) 耳畸形,即使做了人工耳蝸,效果也不一定好。

  我知道,也許自己能改變的很少,但隻要去做,總會(hui) 有所不同。支教開始前,我為(wei) 孩子們(men) 設計了一整套“趣味發音課程”,還接受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的培訓。時間有限,我既想把更多內(nei) 容教給孩子們(men) ,又擔心他們(men) 的接受能力,怎麽(me) 辦?拿到孩子們(men) 的具體(ti) 情況後,我連夜對課程難度做出調整,決(jue) 定“因材施教”,摸索著為(wei) 每一個(ge) 孩子製定“一對一”教學方案。

  我想帶他們(men) 看看這個(ge) 世界,也許他們(men) 聽不到風吹樹葉、夏蟬歌唱,但想讓他們(men) 知道這個(ge) 世界的美好。我們(men) 團隊專(zhuan) 門給孩子們(men) 錄了一個(ge) 視頻,視頻裏,哥哥姐姐用手語告訴他們(men) ,“我們(men) 都一樣”。也許,他們(men) 注定無法和大多數人“站得一樣高”,就讓我們(men) 在他們(men) 腳下墊上一塊“磚”、為(wei) 他們(men) 搭一把梯子、讓他們(men) 站上我們(men) 的肩膀,用一節節課程激發他們(men) 興(xing) 趣、幫助他們(men) 進步,用我們(men) 的努力撐起他們(men) 的夢想。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殘疾人一個(ge) 也不能少。”殘疾人中,這些可愛的孩子們(men) 更需要幫助和愛護。一個(ge) 人的力量、一個(ge) 團隊的力量也許不夠,但我們(men) 盡自己最大努力,就能讓更多人注意到這個(ge) 群體(ti) 。今後的日子裏,我們(men) 將繼續守護聽障孩子們(men) ,用實際行動讓他們(men) 感受到,“每個(ge) 孩子,都可以綻放自己的光芒!”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