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傳承 綠色發展 “牧區大寨”老典型煥發新活力
從(cong) 昔日的黃沙漫天,到今天處處生機盎然,綠色生態氣息撲麵而來,這裏實現了生態巨變。有“牧區大寨”之稱的內(nei) 蒙古烏(wu) 審召鎮,用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秉持“綠色信念”、追尋“金色願景”的發展理念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這幾天,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市烏(wu) 審旗的察罕蘇力德遊牧生態旅遊區正在舉(ju) 行第十三屆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風民俗旅遊風情節。遊人漫步在烏(wu) 審旗草原,綠草如織,牛羊成群。
烏(wu) 審旗地處毛烏(wu) 素沙地,從(cong) 昔日的黃沙漫天,到今天處處生機盎然,綠色生態氣息撲麵而來,這裏實現了生態巨變。
有“牧區大寨”之稱的烏(wu) 審召鎮,更是用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秉持“綠色信念”、追尋“金色願景”的發展理念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講曆史:黨(dang) 建領航,綠色理念深入人心
“出門一片黃沙梁,一家幾隻黑山羊,穿的爛皮襖,住的柳笆房。”這是以前烏(wu) 審召百姓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彼時,烏(wu) 審旗的流動沙丘占當地總麵積的54%、可用牧場麵積僅(jin) 占全旗的1/3。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烏(wu) 審召各族幹部群眾(zhong) 通過采取鏟除醉馬草、“前擋後拉”“穿靴戴帽”、興(xing) 建草庫倫(lun) 等方法,植樹種草,改造沙漠,發展畜牧業(ye) 生產(chan) ,這些年創造了“治理沙漠、建設草原”的獨特經驗。
年複一年的治理沙漠,烏(wu) 審召有效地鎖住了一道道“沙漠黃龍”,“向沙漠要草、要水、要料、要樹”的誓言漸漸變成現實。據統計,17萬(wan) 畝(mu) 流動沙丘被封固,有近6萬(wan) 畝(mu) 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林草蔥鬱的牧場。
由此,烏(wu) 審召有了一個(ge) 新名字:“牧區大寨”。
作為(wei) 全國牧業(ye) 戰線上的一麵旗幟,“牧區大寨”精神曆久彌新,烏(wu) 審召鎮曆屆黨(dang) 委、政府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wei) 立鎮之本、生存之基、發展之要常抓不懈,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從(cong) 鎮情實際出發,提出了一係列生態建設思路和發展戰略,創造出了毛烏(wu) 素沙地綠色傳(chuan) 奇。
進入新時代,烏(wu) 審召鎮繼往開來,傳(chuan) 承弘揚“牧區大寨”精神,推進“黨(dang) 建領航·綠色崛起”品牌創建,實施“千百先鋒引領”行動,為(wei) 新時代牧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近年來,烏(wu) 審召鎮依托“牧區大寨”的源頭優(you) 勢,強黨(dang) 建、辟林苑、築庭廊、立品牌,挖掘整理“牧區大寨”生態建設曆史資源,創新開展“回顧式”生態體(ti) 驗教育,大力培育生態經濟和生態產(chan) 品,重點打造“牧區大寨”故事文化長廊等9處“牧區大寨”源頭文化展示點。“紅色基因+綠色信念”新內(nei) 涵正在廣大黨(dang) 員幹部當中掀起新的“頭腦風暴”。
“築起綠色長城,首先要求廣大黨(dang) 員幹部和群眾(zhong) 要從(cong) 思想上有一個(ge) 根本轉變,通過黨(dang) 建引領,黨(dang) 員幹部和農(nong) 牧民深刻理解‘綠色鄂爾多斯’的內(nei) 涵,對進一步學習(xi) 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大有益處。同時,幹部研學也能帶動嘎查的集體(ti) 經濟發展和貧困戶增收。”烏(wu) 審召鎮鎮長黨(dang) 新峰介紹說。
如今的烏(wu) 審召鎮,草原一派綠意蔥蘢、生機盎然,“牧區大寨黨(dang) 旗紅”讓老典型煥發新活力,“牧區大寨”源頭優(you) 勢正在續寫(xie) 新的綠色傳(chuan) 奇。
說傳(chuan) 承:科學規劃讓“綠”成“金”
“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裏點燈台。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半草場沙裏埋。”民謠中的情景已成往昔,烏(wu) 審召的一切都在變,沙在變,草在變,人也在變。
“這就是我承包的7000畝(mu) 沙地。” 在烏(wu) 審召鎮查汗廟嘎查毛烏(wu) 素沙地深處,牧民烏(wu) 雲(yun) 達賴指著遠處的大片沙柳自豪地說:“沙柳既能防風固沙,又能當牛羊的飼料,枝條還可以賣給生物質電廠。”
自從(cong) 承包沙地種沙柳,烏(wu) 雲(yun) 達賴家一年多收入3萬(wan) 多元。目前,像烏(wu) 雲(yun) 達賴這樣治沙又致富、為(wei) 內(nei) 蒙古毛烏(wu) 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種沙柳的當地牧民已有200多戶。
內(nei) 蒙古毛烏(wu) 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誌麗(li) 介紹,熱電廠實施60萬(wan) 畝(mu) 生態能源林基地建設,從(cong) 單一的治沙造林業(ye) 務擴增到生物質發電、螺旋藻生產(chan) ,形成由治沙造林(碳吸收)—生物質發電(碳減排)—螺旋藻生產(chan) (碳捕集)構成的“三碳經濟”產(chan) 業(ye) 鏈,每年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民提供3000多個(ge) 就業(ye) 機會(hui) ,年供綠電1億(yi) 多度,年產(chan) 螺旋藻約200噸,綜合減排二氧化碳總量達75萬(wan) 噸/年。
在麵積超過1400平方公裏的烏(wu) 審召鎮,生態結合產(chan) 業(ye) 發展的藍圖被繪製得井井有條:西部區域打造生態牧場,以鄂爾多斯細毛羊和烏(wu) 審草原紅牛為(wei) 主導,大力發展“種養(yang) 結合、為(wei) 養(yang) 而種、生態循環、適度規模”的現代化生態畜牧業(ye) ,培育發展生態教育體(ti) 驗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實現“品牌經濟”與(yu) “口碑經濟”的雙向拉動。
東(dong) 部區域打造美麗(li) 田園,有效整合資源,完善農(nong) 業(ye) 設施設備,集中連片發展有優(you) 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生態特色農(nong) 業(ye) ;種植小雜糧、黃芪、板藍根等特色作物,培育發展龍頭企業(ye) 承接農(nong) 產(chan) 品的育種、生產(chan) 、加工銷售,推行原材料自給、廢料循環的生態種養(yang) 發展模式。
“在中部區域,我們(men) 則打造特色小鎮,發揮區位、資源優(you) 勢,建平台、暢銷路,從(cong) 種養(yang) 技術支持到產(chan) 供銷主體(ti) 鏈接,通過互聯網+農(nong)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等模式,為(wei) 農(nong) 牧民提供生產(chan) 生活服務。” 黨(dang) 新峰告訴記者。
“因綠而美、因綠而富、因綠而興(xing) ”的烏(wu) 審召走出了一條由生態產(chan) 業(ye) 化到產(chan) 業(ye) 生態化,再到產(chan) 業(ye) 生態化與(yu) 生態產(chan) 業(ye) 化並重的發展之路,從(cong) 世界首個(ge) 利用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進行直燃發電項目到一個(ge) 個(ge) 循環產(chan) 業(ye) 和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星羅棋布,烏(wu) 審召生態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實現了美麗(li) 與(yu) 發展“雙贏”。
展未來:金色願景續寫(xie) 新的“傳(chuan) 奇”
牧區大寨博物館、牧區大寨特產(chan) 小木屋、生態文明文化廣場、主題文化長廊、研學培訓教育基地……烏(wu) 審召鎮正用一個(ge) 個(ge) 綠色生態故事,全力打造生態鎮,書(shu) 寫(xie) 一個(ge) 傳(chuan) 奇的品牌故事。
吉日嘎拉圖是烏(wu) 審召鎮布日都嘎查的一名普通牧民。早在1984年開始,他就帶著全家人治沙種草種樹,如今,他將1.4萬(wan) 畝(mu) 沙地變成了豐(feng) 美的草場。
現在,吉日嘎拉圖的草場從(cong) 東(dong) 到西已經全部被綠化,看著昔日黃沙變成了如今的綠色家園,吉日嘎拉圖笑著說:“我和黃沙的這一仗,終於(yu) 打贏了!”
目前,烏(wu) 審召鎮的生態治理總規模已達到230萬(wan) 畝(mu) ,植被覆蓋度達80%,森林覆蓋率達33.5%,先後榮膺“全國綠色名鎮”“全國低碳旅遊示範地”等稱號。
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不僅(jin) 使烏(wu) 審召的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也使農(nong) 牧民從(cong) 生態文明建設中嚐到了甜頭。
由最初的抵禦生態環境惡化求生存的“牧區大寨”精神,到依托綠色發展、綠色路徑實現了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跨越,又到開放利用豐(feng) 富的地上地下礦產(chan) 資源優(you) 勢,發展現代能源經濟,通過循環發展,實現了產(chan) 業(ye) 生態化,再到現在建設“三碳經濟”產(chan) 業(ye) 鏈,建設全生命周期的生態產(chan) 業(ye) ,烏(wu) 審召鎮積極探索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的沙產(chan) 業(ye) 與(yu) 現代能源經濟相結合的高質量發展新途徑,逐步走上了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並舉(ju) 之路。
對於(yu) 綠色發展和金色願景,烏(wu) 審召鎮烏(wu) 審召嘎查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永紅深有感觸:“‘牧區大寨’精神已經深深融入烏(wu) 審召人的血脈,在大家心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已經成為(wei) 幹部群眾(zhong) 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的自覺行動,大家用藍天淨土培育綠色品質,用生態文明引領全域發展,用文化鑄魂凝聚守望相助,並呈現出神形兼備、豐(feng) 盈充實的全域化格局。”
烏(wu) 審召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鎮長黨(dang) 新峰說:“在‘牧區大寨’精神的引領下,我們(men) 將繼續以‘紅色基因+綠色信念+金色願景’為(wei) 發展理念,書(shu) 寫(xie) 綠色革命新傳(chuan) 奇,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出一條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可持續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山西1609家企業 試點環境汙染強製責任保險
山西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是為了用市場化手段降低企業環境風險,促進企業綠色轉型。[詳細] -
銀川出新規 為互聯網診療服務設“安全閥”
規範首先明確,互聯網醫院應通過人臉識別等人體特征識別技術,加強醫師管理,確保醫師本人接診。[詳細] -
四川17部門聯手 守住科研誠信“生命線”
為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四川省科技廳日前印發《關於成立四川省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製度》(以下簡稱聯席會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