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原來生活在礦區,未來生活在景區”

馬愛平 發布時間:2020-08-27 15:32:00來源: 科技日報

  記者日前走進江西省大餘(yu) 縣丫山風景區,映入眼簾的是修建道路沿山而鋪、沿塘而走、沿河而架、遇樹讓路,房子搭在樹中,樹木長在屋中……與(yu) 大自然融為(wei) 一體(ti) 的美妙體(ti) 驗,讓人們(men) 發出由衷地讚歎。

  近年來,大餘(yu) 縣委縣政府在積極謀求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秉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的價(jia) 值取向,堅定不移實施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戰略,著力構建綠色產(chan) 業(ye) 體(ti) 係、綠色城市格局、綠色發展體(ti) 製,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hui) 、生態共贏的發展路子。

  “如今礦山外圍已經納入梅關(guan) 景區建設範圍,我們(men) 過去生活在礦區,未來將生活在景區。”60多歲的大餘(yu) 縣南安鎮新華村民譚祖金滿麵笑容地說。

  不毛之地成風景區,礦山恢複治理成效顯著

  過去,江西省大餘(yu) 縣以盛產(chan) 鎢礦而被譽為(wei) “世界鎢都”。但是,礦藏資源有限,資源型城市必然要麵臨(lin) 資源的衰退、枯竭。

  站在大餘(yu) 縣南安鎮新華村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的坡上,山上林木蔥蘢,樹葉隨風沙沙作響。很難想象這裏曾是一座山體(ti) 裸露、溝壑縱橫的廢棄稀土礦山。

  同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長期的資源開采,也曾給大餘(yu) 縣的城鄉(xiang) 環境帶來極大壓力。對此,其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用則用、宜填則填”的原則,對礦山廢棄地、廢棄尾礦庫進行植被恢複和造林建設;利用生態修複技術,對因廢石、尾礦堆積而破壞或占用的山地及耕地重新覆蓋植被,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5平方公裏。

  “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麵積約0.8平方公裏,根據區域內(nei) 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嚴(yan) 重程度,將治理區域分為(wei) 核心區0.2平方公裏和外圍區0.6平方公裏。”大餘(yu) 縣山水林田湖草辦公室幹部廖虹說。

  據廖虹介紹,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屬梅關(guan) 景區範圍,外圍區0.6平方公裏的項目建設已納入梅關(guan) 古驛道景區項目建設子項目的庾嶺風情園。該項目側(ce) 重於(yu)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建設、受汙染成林差的樹種改造和補植,目前已種植4000餘(yu) 株銀杏,紅楓和竹柏各千餘(yu) 株。

  大餘(yu) 縣將西華山鎢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恢複治理和國家礦山公園建設相結合,實施大龍山礦山廢石堆場生態修複工程、重金屬汙染防治項目,變枯竭礦山為(wei) 國家公園、旅遊小鎮。對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恢複和綜合治理,變不毛之地為(wei) 景觀園林。

  目前,該縣入選全國綠色礦山名錄6家,結合示範基地建設製定國家或行業(ye) 標準7個(ge) ,完成礦山恢複治理麵積73.25公頃。

  打造特色小鎮,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今年4月,丫山景區獲批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省級實踐創新基地。在丫山,今年還有更大的重頭戲,江西第二屆森林旅遊節將主會(hui) 場設在了丫山。

  隨著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發展體(ti) 育產(chan) 業(ye) 促進體(ti) 育消費的若幹意見》的出台,全民健身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大餘(yu) 縣舉(ju) 全縣之力打造丫山體(ti) 育小鎮。

  小鎮投資30.6億(yi) 元,按照不填塘、不推山、不砍樹、不拆房“四不原則”規劃和建設,集戶外運動、休閑度假、旅遊觀光、養(yang) 生保健、文化傳(chuan) 承為(wei) 一體(ti) 。

  “通過體(ti) 育小鎮建設,既‘穿針引線’式將丫山的青山綠水、人文風情、經濟社會(hui) 等方方麵麵串起來,又‘黃金搭檔’般將這些元素一個(ge) 個(ge) 融到體(ti) 育休閑運動中去,還通過體(ti) 育賽事和活動展示、傳(chuan) 播丫山的青山綠水、人文風情。”廖虹說。

  “以前日子不好過,現在我有自己的攤子,一年可賺3萬(wan) 多元,我們(men) 全家人都在體(ti) 育小鎮裏做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大龍山村民吳蜜蜂說。

  當地村民羅名華,從(cong) 小愛唱山歌,吹拉彈唱也樣樣行,小鎮為(wei) 他量身打造了一家鄉(xiang) 村酒吧,讓他實現了音樂(le) 夢想。

  看著眼前的丫山,舊房改造成清新悠閑、風格不一的民宿,150多間客房錯落在半山腰;10公裏山地自行車越野賽道、13公裏環山健康騎行步道、16公裏登山道等道路上人們(men) 自得其樂(le) ……靠生態旅遊搭台,山水人文待客,丫山的綠水青山才逐漸變成“金山銀山”。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