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不沿邊不靠海 內陸工業城市如何跨上新台階

張景陽 發布時間:2020-08-27 15:38:00來源: 科技日報

  內(nei) 蒙古包頭市揚工業(ye) 基地之長,補創新人才之短,改革完善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機製,不斷創新政策服務引導能力。依靠匯聚人才,依托大型科研院所打造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以創新驅動發展。

  近日,內(nei) 蒙古自治區政府與(yu) 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召開推進“科技興(xing) 蒙”行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會(hui) ,圍繞稀土、石墨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搭建技術創新合作平台。

  與(yu) 此同時,包頭市政府日前向自治區政府上報“科技興(xing) 蒙”行動創新合作需求170多項,包頭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實力再次凸顯。

  轉型升級,創新驅動,麵對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作為(wei) 不沿邊、不靠海的內(nei) 陸工業(ye) 城市如何跨上新台階?包頭市給出的答案是:揚長補短。

  “揚工業(ye) 基地之長,補創新人才之短。就是要改革完善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機製,不斷創新政策服務引導能力。依靠匯聚人才,依托大型科研院所打造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以創新驅動發展。”包頭市工信安監局(科技)局長吳鐵山說。

  政策助力,讓科研院所轉向高端

  近日,包頭市市場監管局在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開推動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稀土)建設工作座談會(hui) 。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是標準化試點示範的一種形式,是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技術標準的服務平台,是以標準化助推創新技術和產(chan) 品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和國際化的孵化器。”包頭稀土高新區質監分局辦公室主任郝智華說,由北方稀土製定的稀土術語標準,已經成為(wei) 國際稀土行業(ye) 的首例國際標準,開創了稀土行業(ye) 國際標準先河。

  在包頭稀土研究院,記者隨“稀土PVC助劑”項目組成員一起走進PVC助劑實驗室,該項目已形成成套製備技術,建成了年產(chan) 5000噸的中試生產(chan) 線。

  “我們(men) 自主研製的PVC熱穩定劑通過SGS權威機構的檢測,各項指標完全符合歐盟RoHS指令及REACH法規要求。這個(ge) 項目還得到3項專(zhuan) 利授權,並將技術成果轉讓江蘇、廣東(dong) 等地應用。”項目工程師曹露雅說,產(chan) 品的上市打破了國外產(chan) 品對市場的壟斷,使進口熱穩定劑的價(jia) 格下降50%以上。

  包頭稀土研究院主導研製的《稀土術語和定義(yi) 》《稀土產(chan) 品牌號表示方法》等基礎標準,近期在業(ye) 內(nei) 產(chan) 生較大影響。《稀土術語和定義(yi) 》還在第二屆國際稀土標準會(hui) 議上正式立項,開創了國際稀土行業(ye) 標準的先河。

  “我們(men) 製定並印發《稀土高新區技術標準戰略實施辦法》《稀土高新區‘稀土產(chan) 業(ye) 集群標準化試點’項目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讓標準製定有章可循。”郝智華說。

  除了標準化推動科研院所邁向高端,包頭市還以市場需求推動科研立項,在政策、資金上為(wei) 成果轉化平台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構建了契合包頭實際、具有比較優(you) 勢的協同創新體(ti) 製機製。

  全市先後出台《包頭市設立科技創新引導資金的實施意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創新包頭的意見》《包頭市培育科技“小巨人”發展實施意見》《包頭市關(guan) 於(yu) 進一步深化產(chan) 學研合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加強對成果轉化平台的引導和鼓勵支持。

  在政策、資金的有力保障下,包頭市先後與(yu) 中科院、清華大學、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等30多所國內(nei) 院校建立了產(chan) 學研合作關(guan) 係,實施了一批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推動北大包頭創新研究院、浙大包頭工業(ye) 技術研究院、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和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等4家新型研發機構在包頭安家落戶。

  人才聚集,激發區域創新活力

  近日,記者走進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產(chan) 業(ye) 園,“一帶一路中歐聯合實驗室”的廠房矗立在園內(nei) 。

  “實驗室圍繞高純稀土金屬製備及其在優(you) 質鋼、鋁等新型金屬結構材料中的應用、金屬表麵清潔型等離子清洗技術與(yu) 裝備、高溫液態金屬接觸式光導連續測溫、材料設計與(yu) 計算四部分技術與(yu) 裝備,實現國際領先技術與(yu) 裝備的引進與(yu) 輸出,激發沿線國家經濟活力,並培養(yang) 高品質金屬材料研發與(yu) 裝備製造人才。”中科院包頭稀土中心主任池建義(yi) 介紹。

  包頭市運用高端人才向孵化培育平台集聚、向高新技術開發區集聚、向重點企業(ye) 集聚的規律,高起點規劃打造了一批獨具特色、功能互補、一體(ti) 運行的研發機構,成為(wei) 全市技術創新的“龍頭”、集聚人才的基地。

  在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究院,由李依依院士、李殿中研究員研發團隊牽頭,指導13名稀土中心科研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匯聚了中國、俄羅斯、烏(wu) 克蘭(lan) 、斯洛文尼亞(ya) 、法國、奧地利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guan) 科研機構的高層次科研人員,共同開展4個(ge) 課題的研究及市場開拓工作,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依托中科院電工所顧國彪院士團隊和科技部高端人才趙欣博士團隊力量,包頭市打造的5萬(wan) 台套精密伺服電機加工示範線建成投產(chan) ,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東(dong) 寶生物與(yu) 中國科學院理化所聯合研發,成功實現了基於(yu) 骨明膠的膠原蛋白生產(chan) 工藝創新。據悉,產(chan) 品品質是定位於(yu) 千位分子量的高品質膠原蛋白,技術獨創、具有壟斷性,國內(nei) 尚未有同類公司具備這種能力……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發展,包頭市初步形成了投資多元化、服務專(zhuan) 業(ye) 化、信息網絡化和資源共享化的科技企業(ye) 孵化器集群,構建了創業(ye) 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試基地;依靠這種全鏈條創業(ye) 孵化載體(ti) ,打造了稀土高新區創業(ye) 園、北大科技園、內(nei) 蒙古科技大學等多個(ge) 優(you) 質孵化平台,幫助項目孵化落地。

  目前,包頭市已擁有各類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28.7萬(wan) 人,經認定的市級以上企業(ye) 研發機構286家。其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企業(ye) 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台10家,自治區級創新平台198家。這些資源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各盟市均列首位。

  優(you) 勢成果,促高新企業(ye) 茁壯成長

  走進“稀土基SCR催化劑”項目生產(chan) 線,科技日報記者看到,用於(yu) 去除柴油車尾氣中氮氧化物的稀土基SCR催化劑正在加緊生產(chan) 中。稀土基活性中心是由特殊孔道結構的含鑭、鈰等輕稀土類的化合物所組成,有效替代了傳(chuan) 統釩鎢鈦催化劑中的有毒元素釩,徹底解決(jue) 了SCR催化劑對環境造成的二次汙染問題。

  稀土基SCR催化劑項目負責人李兆強說:“這個(ge) 項目與(yu) 河北華特公司簽訂了10噸的生產(chan) 訂單,目前已經全部完成生產(chan) 。目前可以生產(chan) 國五型的SCR催化劑,主要用於(yu) 柴油車尾氣脫硝領域, 它具有無毒、對環境友好的特點以及成本低的優(you) 勢 ,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填補了柴油車(尾氣)脫硝領域的空白,為(wei) 打破國外公司的壟斷奠定了基礎。”

  緊緊圍繞“稀土+”戰略,包頭市還積極引進新材料等國家鼓勵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進行關(guan) 鍵共性技術攻關(guan) 。聚焦全市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麵向企業(ye) 和社會(hui) 開展委托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孵化等公益服務,引領產(chan) 業(ye) 向中高端發展。

  隨著持續優(you) 化新型研發機構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走入正軌,強化企業(ye) 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ti) 地位不斷凸顯,包頭市的區域創新力有力地引領帶動了技術改造、產(chan) 業(ye) 升級。

  2020年,包頭市總投資1193億(yi) 元,實施172個(g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項目。向自治區推薦上報7戶企業(ye) 的10個(ge) 新材料首批次產(chan) 品,向國家工信部推薦9戶企業(ye) 43種應急裝備產(chan) 品納入國家應急救援產(chan) 品目錄,為(wei)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奠定了堅實基礎。

  “僅(jin) 僅(jin) 稀土高新區,今年就有科銳微磁投資1.2億(yi) 元,興(xing) 建年產(chan) 2000噸快淬磁粉項目;明芯科技投資5500萬(wan) 元,興(xing) 建年產(chan) 3000噸高性能稀土拋光材料項目。”包頭稀土高新區經濟發展局辦公室主任高揚說。

  據了解,包頭市將在“科技興(xing) 蒙”創新發展戰略指引下,切實發揮好“科技十條”“人才十條”等政策的綜合效益,積極擴大科技成果供給,積極培育、扶持新型研發機構與(yu) 高校科研院所等“產(chan) 學研用”平台,促進先進技術成果在全市轉化。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