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學者:中國經濟特區先行先試 治理新模式樹標杆
巴西學者羅尼·林斯:中國經濟特區先行先試 治理新模式樹標杆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鄭然):“40年前,中國開始設立經濟特區。40年後,經濟特區獲得的驚人成績,為(wei) 中國邁入世界強國行列作出巨大貢獻。”巴西經濟學家羅尼·林斯在接受國際在線專(zhuan) 訪時表示,中國的經濟特區“先行先試探索治理新模式,以點帶麵,促進全中國創造更大的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為(wei) 人民謀福祉,為(wei) 推動世界其他國家建設經濟特區樹標杆”。
40年乘風破浪,40年勇立潮頭。經濟特區的治理模式到底“新”在哪?又有哪些發展路徑可供借鑒?在林斯眼中,以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第一批經濟特區的一些創新治理實踐為(wei) 例,可幫助一窺究竟。
觀深圳:製度創新深化深港合作 特區優(you) 勢示範“前海模式”
林斯告訴記者:“深圳具有毗鄰香港的區位優(you) 勢,改革開放以來發揚特區精神,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近年來,隨著深圳經濟體(ti) 量與(yu) 香港逐漸接近,原有的“依靠香港”麵臨(lin) 諸多瓶頸。
為(wei) 做好深化深港合作這篇大文章,在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2010年8月,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正式設立。10年來,前海把製度創新作為(wei) 一條主線貫穿始終,累計推出製度創新成果560項,其中212項全國首創或領先,50項在全國複製推廣。例如,在司法實踐中,首創“港籍陪審”和“港籍調解”製度;在人才管理上,出台《前海人才發展引導專(zhuan) 項資金實施細則》,積極推動20多個(ge) 行業(ye) 香港專(zhuan) 業(ye) 人士在前海直接執業(ye) ,137家香港工程企業(ye) 納入前海專(zhuan) 業(ye) 機構名冊(ce) 等;在金融開放上,率先實現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雙向發債(zhai) 、跨境雙向資金池、跨境雙向股權投資和跨境資產(chan) 轉讓。
林斯認為(wei) ,先行先試的“前海模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後,再進一步擴大實施區域範圍,利於(yu) 改革在中國各地平穩開展”。
看珠海:攜手澳門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新模式
林斯感歎,40年前,“珠海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以農(nong) 業(ye) 和漁業(ye) 為(wei) 主的邊陲小鎮”;今天,“我看到它正向一個(ge) 集文化教育與(yu) 前沿科技緊密交融的複合體(ti) 方向加速成長”。2018年港珠澳大橋開通,“令珠海成為(wei) 內(nei) 地唯一一座與(yu) 香港和澳門直接陸路相連的城市。我相信,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新曆史機遇,這座城市的未來將不可限量。”
近年來,珠海正在攜手澳門加快建設科創產(chan) 業(ye) ,引入資金和人才。其中,珠海橫琴新片區按照“澳門所需,橫琴所能”的原則,建立了“澳門資源+開放人才+先進技術+橫琴載體(ti) +政策支撐+成果共享”的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新模式。2019年底,珠海提出,要打造包括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在內(nei) 的五大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其中部分產(chan) 業(ye) 澳門具備科研優(you) 勢。以澳門大學在珠海橫琴新區設立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為(wei) 例,該研究院計劃建立包括微電子、中醫藥、智慧城市等產(chan) 學研示範基地,依托珠海,輻射整個(ge) 大灣區,力推研究項目走向產(chan) 業(ye) 化,實現社會(hui) 和經濟價(jia) 值。
探汕頭:加速升級交通圈 打通融“灣”聯“帶”“任督二脈”
汕頭,曾有“百載商埠樓船萬(wan) 國”的美譽,曆來是粵東(dong) 、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設立經濟特區近40年來,汕頭已蝶變為(wei) 南粵“新明珠”,“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聯動作用明顯;同時,汕頭位於(yu) 交通樞紐的戰略位置上,發展潛力巨大。”林斯如此評價(jia) 。
新時代,新使命,新出發。汕頭堅持以“完善的交通圈拓展都市圈、培育經濟圈”的模式,主動全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鍛造自身成為(wei) 現代化沿海經濟帶的一大發展極。在這個(ge) 模式裏,汕頭正構建起汕潮揭一體(ti) 化、通達粵港澳大灣區、連接海西經濟區的鐵路大通道,加速形成汕潮揭城市群、粵東(dong) 地區通往珠三角核心區的高速公路網,積極提升汕頭港在沿海25個(ge) 國家級主要港口、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15個(ge) 沿海港口以及廣東(dong) 五大樞紐港中的綜合競爭(zheng) 力,打通區域間發展脈絡,暢通經貿渠道,持續吸引和聯動資金、人才,推動經濟、社會(hui) 加速發展。
望廈門:改善環境惠民生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
在林斯眼中,今天的廈門“是一座無汙染的花園城市,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事實上,廈門能夠如此“高顏值”,歸功於(yu) 這座城市的建設者們(men) 多年來的改革思變,常抓不懈。
以筼簹湖舉(ju) 例,作為(wei) 廈門史上八大景之一,改革開放初期曾魚蝦絕跡,汙染嚴(yan) 重。為(wei) 改善環境,廈門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步探索出一條“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ti) 、美化環境”的治理之路。如今,筼簹湖水質顯著改善,市民遊客常常在此休閑。另外,持續改善的環境直接有力推進了流域產(chan) 業(ye) 和城市轉型,為(wei) 優(you) 質企業(ye) 落戶,為(wei) 高端現代服務業(ye) 聚集創造有利條件。目前,該湖區已發展成廈門標誌性的行政、金融、商貿、旅遊、居住中心。林斯認為(wei) ,“以高技術含量、生態環保產(chan) 業(ye) 作主攻方向的廈門,將在實現自我‘升值’的同時,帶動周邊區域完成高質量發展的轉型”。
林斯表示:“回顧總結經濟特區的治理模式,有利於(yu) 中國思考當前及今後的世界形勢和中國發展的最佳路徑”;思而後勇,“經濟特區的寶貴治理經驗將有利於(yu) 中國更好地應對挑戰,更快地抓住機遇,亦對世界各國借鑒、探索本國對內(nei) 發展和對外合作等議題提供借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