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破解古建人才匱乏難題 答案在學科交叉融合

陳曦 發布時間:2020-09-25 09:53:00來源: 科技日報

  破解古建人才匱乏難題,答案在學科交叉融合

  本報記者 陳 曦

  9月15日,北京市文物局與(yu) 天津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北京古建築研究院在天津大學揭牌成立,該校將與(yu) 相關(guan) 部門、產(chan) 業(ye) 協同培養(yang) 業(ye) 界急需的古建築人才。

  “中國古建築、墓葬、古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遺產(chan) 眾(zhong) 多,但研究相對薄弱,古建築人才非常匱乏。”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曆史與(yu) 理論研究所教授張龍對科技日報記者說,特別是在古建築的曆史文化研究領域,人才非常稀少。

  古建築人才培養(yang) ,跨學科和學科交叉融合將是未來方向。張龍透露:“目前古建築和遺產(chan) 保護方向已不局限於(yu) 建築曆史專(zhuan) 業(ye) ,建築設計、土木結構、材料、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學科的學生正在加入古建築研究與(yu) 保護領域。”

  古建研究專(zhuan) 業(ye) 冷門,相關(guan) 人才青黃不接

  “古建築保護所需人才分兩(liang) 種,一種從(cong) 事研究工作;還有一種從(cong) 事實際操作,即從(cong) 事古建築保護的工匠。”張龍介紹,在研究方麵,決(jue) 定古建築保護水平最核心的是認知水平,即對古建築價(jia) 值的挖掘。目前從(cong) 事古建築研究的人才基本上都在高校,集中於(yu) 建築學院下的建築曆史與(yu) 理論方向。“和建築設計相比,古建築研究是個(ge) 冷門專(zhuan) 業(ye) ,從(cong) 前些年的就業(ye) 情況看,建築設計比較容易就業(ye) ,收入待遇也比較高。”張龍感歎道。

  在工匠方麵,一些有古建築保護施工項目資質的單位,為(wei) 了節省開支,有項目了才開始組織農(nong) 民工。“這些人今天可能還在種田,明天就去古建築工地當工人。”張龍表示,由於(yu) 缺乏係統的師徒傳(chuan) 承和穩定的培養(yang) 體(ti) 係,“經常看到在古建築工地上幹活的都是50歲以上的人,年輕人太少了。”

  張龍介紹,1952年天津大學院係調整後,建築學院就一直以華北地區的皇家建築作為(wei) 研究對象,如承德避暑山莊、清西陵、故宮、頤和園、天壇、北海等,做了大量的古建築測繪調查工作,還結合文獻檔案整理做了很多研究,從(cong) 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現在又提出研究性保護。天津大學在古建築測繪調查與(yu) 研究方麵有很強的科研基礎。

  張龍表示:“借此次合作機會(hui) ,北京一些古建築修繕工程項目將會(hui) 向天津大學開放,高校可以更多接觸古建築,獲取第一手資料,以便實現更深入的研究,校內(nei) 學生也能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hui) 。同時,高校的研究成果也能提升北京文物局對古建築的認知水平,為(wei) 古建築保護提供智力支撐。”

  古建人才培養(yang) ,偏向於(yu) 跨學科和交叉學科

  “隨著科技發展,材料、化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等學科都有可能為(wei) 古建築保護提供支撐。”張龍舉(ju) 例說,比如無損檢測技術,柱子裏有沒有空鼓?有沒有被蟲蛀?這些表麵看不到的地方,都可以通過應力波檢測儀(yi) 器偵(zhen) 測,利用科技手段對文物進行“體(ti) 檢”;還有彩畫褪色問題,以前可能側(ce) 重於(yu) 重繪,現在就可以研究為(wei) 什麽(me) 褪色,哪種光讓顏料劣化,或者傳(chuan) 統材料本身有哪些缺陷,在不改變色彩和外觀的情況下,研究能否采用新材料提升古建築抗老化性能。

  “近幾年,天津大學大力推行新工科建設。這裏的‘新’主要體(ti) 現在跨學科的合作和交叉融合上,利用新方法、新技術改造其他學科成熟的技術手段,與(yu) 古建築研究、保護相結合。”張龍說,以前辨析古建築年代主要看建築的具體(ti) 形式,比如出簷深遠、鬥栱大小等。現在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如碳十四測年,準確判斷基層木構大概是哪個(ge) 時期的。

  “天津大學前兩(liang) 年開設的建築遺產(chan) 保護技術,就是一門學科融合的課程。”張龍介紹,該課程請了北大、故宮從(cong) 事科技保護的老師,以及計算機圖像、建築物理、低空遙感等為(wei) 古建築遺產(chan) 保護提供技術支撐的專(zhuan) 業(ye) 老師。

  目前,天津大學已形成由建築、計算機、建工、精儀(yi) 、材料等多學科聯合的古建築遺產(chan) 保護科研團隊,堅持以基礎科學研究為(wei) 先導,以解決(jue) 本領域的關(guan) 鍵問題為(wei) 目標,持續開展古建築遺產(chan) 保護的教學、科研與(yu) 實踐工作。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