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學校出現招生未滿員現象 “強基計劃”遇冷了嗎
報名人數超百萬(wan) ,部分學校卻出現招生未滿員現象——
“強基計劃”真的遇冷了嗎
北京某高校化學學院“強基班”大一學生郭恒陽從(cong) 小就喜歡化學,他的夢想是開發研製更好更耐用的“界麵材料”,“用於(yu) 航天和民用,像國家大劇院就用到了這種材料”。郭恒陽說:“中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men) ,我們(men) 遇到一些高精尖的技術難題,之所以‘卡脖子’,往往源自基礎領域的薄弱。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選擇基礎學科,就是這個(ge) 原因。”
以這所學校為(wei) 例,今年,化學學院“強基班”共25人,來自21個(ge) 省份,這是被寄予厚望的第一屆“夢之隊”,實力出色,除了高考成績優(you) 異,他們(men) 中有10人曾獲得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省級獎勵,2人獲得奧林匹克生物競賽省級獎勵。
然而“夢之隊”剛剛啟程,議論之聲就出現了。隨著各高校陸續開學,“強基計劃”帶著“未完成招錄”“燒了冷灶”等聲音不時出現在輿論場中——“棄考考生多”“連北大都招不滿學生”“很多學校隻能內(nei) 部消化”……
作為(wei) 取消自主招生之後首個(ge) 可能帶來“降分錄取效應”的國家計劃,作為(wei) “麵向基礎學科、服務國家戰略”的人才培養(yang) 計劃,它的重要性與(yu) 廣招天下英才的決(jue) 心不言自明。首次試水,強基計劃究竟是“冷”還是“熱”?走出第一步,收獲了什麽(me) ,又有哪些值得關(guan) 注的地方?記者走進高校,看“強基”強在哪兒(er) ,怎樣做強。
“強基計劃”是“冷”還是“熱”
自主招生政策取消之後,幾乎無縫對接的,就是“強基計劃”。它主要選拔培養(yang) 有誌於(yu)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you) 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芯片與(yu) 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guan) 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hui) 科學領域。
起步第一年,在36所一流高校開展試點。它的要求是高考成績加校考成績和綜合評價(jia) 等,其中,高考成績不低於(yu) 85%。
進入9月,與(yu) 新生開學一同受到關(guan) 注的是人們(men) 對“強基計劃”推進情況的關(guan) 注。有點出乎意料的是,“強基計劃”首年遇冷的論調開始甚囂塵上,其中的主要依據是:“棄考學生多”“考生參加校考,卻發現空蕩蕩的教室”“一些高校開學後著手在新生中開展補錄”。
“強基計劃”真的遇冷了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確實有一部分學校在校招時出現未滿員現象,但是並不突出。某高校古文字學“強基班”新生張琳告訴記者:“以我們(men) 學校來說,確實少數人沒有參加校考,可能有多種原因吧。但是傳(chuan) 聞大麵積棄考就不合常理了,進入‘強基計劃’的都是超一流高校,這樣的學校怎麽(me) 可能招不上人?”
記者實地調研了北京某高校,這所學校今年計劃招錄150名“強基”生源,參加校考的大約130人,這說明,差不多有20人“棄考”了,計劃暫未完成。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hui) 直接得出結論——“強基計劃”遇冷。然而再讓我們(men) 回溯一下報名這所高校“強基計劃”的總人數吧,記者查閱原始資料發現,報名這所高校“強基計劃”的總人數是38656人,入圍校考的比例高達258:1,此刻,還能說它是“冷灶”嗎?
按照已經公布報名人數的高校數據,今年全國約有6000個(ge) “強基計劃”名額,而報名人數至少超過百萬(wan) ,粗略推算,一萬(wan) 考生中也隻能挑出四五位佼佼者,這樣看來,“強基計劃”無論如何也不能叫“遇冷”,而是“火熱”甚至“爆火”。
“冷熱交替”源於(yu) “雙保險”心態
“強基計劃”在前期“爆火”開場的前提下,進入校考之後“熱度”急劇減退,各校多多少少都出現一些學生棄考的情況。為(wei) 何在千辛萬(wan) 苦走過獨木橋之後,這些考生卻猶豫了呢?
在多種選擇之間有所“猶豫”和“遲疑”是人之常情。
記者了解到,在不少省份,“強基計劃”的生源考分都超過了該校在該省招生投檔的分數線。此刻選擇權交到了考生手中,而猶豫主要來自“冷門”“熱門”專(zhuan) 業(ye) 的比較。此前,鍾芳蓉選擇相對冷門的考古專(zhuan) 業(ye) ,成為(wei) 眾(zhong) 多媒體(ti) 報道的對象,足見其選擇不易。北京某高校化學學院“強基班”學生劉穎若坦言,也許每一位拿到“強基計劃”入場券的同學,內(nei) 心都曾麵臨(lin) 鍾芳蓉式的考驗,都有“冷熱專(zhuan) 業(ye) ”的“天人交戰”。郭恒陽則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做好了“為(wei) 理想奮鬥,坐冷板凳”的決(jue) 心。
劉穎若也曾動搖過。她告訴記者,她是廣東(dong) 考生,父母最想讓她選擇的專(zhuan) 業(ye) 是師範,但是她對化學感興(xing) 趣,高中時還曾自己報過化學網課。“廣東(dong) 是知分報誌願,其實我的高考分數是很高的。按照這個(ge) 分數,我可以在同等高校任意選擇一個(ge) 專(zhuan) 業(ye) ,所有的熱門專(zhuan) 業(ye) 、就業(ye) 前景好的專(zhuan) 業(ye) 我都可以上。當時我也曾想過,要不要放棄‘強基班’,再報一個(ge) 更‘熱門’的高校或專(zhuan) 業(ye) ,我也聽過別的同學放棄的情況。但是後來我想了想,為(wei) ‘強基計劃’生源配備的師資都是最好的,而且專(zhuan) 業(ye) 的冷熱都是一時的,基礎領域基礎紮實了,也許未來能走得更遠。”劉穎若說。
除了專(zhuan) 業(ye) 之間的猶豫,作為(wei) 考生,劉穎若認為(wei) ,“強基計劃”遇到“冷熱交替”的原因還有一個(ge) ,“在‘強基計劃’剛剛開始報名的時候沒有設置條件,所有考生都可以考,大家都覺得萬(wan) 一心儀(yi) 學校考不上,參加這個(ge) 計劃還有‘降幾分’入校的機會(hui) ,所以就蜂擁而上,但是這樣一下子把‘校考’的分數拉高了,能進校考的都是高分考生,高分考生選擇權更多,所以可能出現一些放棄的現象。”
這個(ge) 觀點得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立國的佐證。“不少學生在前期報名時出於(yu) ‘備選’‘雙保險’的考慮,認為(wei) 多一個(ge) 途徑,多一份保障。按照1:4或者1:5進入校考的時候,才開始真正考慮專(zhuan) 業(ye) 的影響。這樣按分數排進校考的考生未必真正熱愛基礎學科,真正對基礎學科感興(xing) 趣或者有特長。所以我認為(wei) ,在報名的時候就應該設置一些條件,比如看物理、化學等基礎科目的平時成績。”李立國說。
“強基計劃”不應隻是大學的事
也許真正熱愛相關(guan) 基礎學科的同學,在過於(yu) 自由的雙選中失掉了機會(hui) 。李立國表示,可以在製度設計的時候向基礎學科有特長的孩子傾(qing) 斜。
“降分的幅度可以大一些,甚至可以降到重點線以上。但是我們(men) 要增加一些標準,比如數學專(zhuan) 業(ye) ,可以要求考生數學分數在全省前1%,這樣能選出和專(zhuan) 業(ye) 真正匹配的孩子。”李立國說。
由於(yu) 幾乎無縫對接自主招生,“強基計劃”一麵世,就免不了被兩(liang) 相比較。而記者注意到,事實上自主招生政策是人才選拔政策,但是“強基計劃”實則是一項人才培養(yang) 計劃,其重點放在了選拔之後的入校培養(yang) 上,目前各學校都出台了麵向“強基計劃”生源的培養(yang) 方案,如本碩博一體(ti) 化培養(yang) 、一對一導師製等等。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shu) 院直屬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副院長蒙彬談到了她的思考。明德書(shu) 院有三個(ge) 專(zhuan) 業(ye) 招收“強基計劃”生源,分別是古文字學、曆史學和哲學。“在資源配置、多學科協調、本碩博銜接培養(yang) 上,‘強基計劃’生源培養(yang) 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在高考嚴(yan) 格選拔之後,高校對‘強基計劃’學生會(hui) 持續跟進定期測評,而且測評不唯學分,考察的是誌趣、素質、潛力等多方麵,給學生一個(ge) 安心搞學術的環境。在培養(yang) 過程中,也會(hui) 設置科學的動態選拔進出機製,讓更適合的學生有機會(hui) 參與(yu) 進來。”蒙彬告訴記者。
在培養(yang) 的過程中,學院也有自己的難題。記者了解到,很多高校都麵臨(lin) 這個(ge) 問題,高校的人才培養(yang) 項目,除了“強基計劃”,還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計劃,還有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化大類招生計劃。在政策的資源配置之下,計劃和計劃之間,這些學生是融合還是分開,師資如何區分?都是應該進一步梳理的方向。
采訪的最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告訴記者,讓有誌向、有興(xing) 趣、有天賦的孩子選拔出來,不隻是高中和大學應該著手的事。他認為(wei) ,高考指揮棒應該更好地發揮作用。“此前,浙江省在新高考賦分方麵的製度改革使得選考物理的考生有所減少。近日,又有一個(ge) 省份在中考方麵給物理、化學科目的分值下降了20分。這樣從(cong) 中考開始,可能就會(hui) 有一部分孩子對基礎學科投入的熱情減少。‘強基計劃’不僅(jin) 是大學的事,它是一個(ge) 孩子成長成才的全過程,應該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一攬子計劃。這些,都是未來有待研究的課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