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議國際化人才培養:全球勝任力是重要素質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郎朗)突發的疫情為(wei) 國際教育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5日,針對教育國際化和人才培養(yang) 的發展方向等話題,來自高等院校新商科建設和國際化發展聯盟的專(zhuan) 家、北京高校商學院主管領導,以及商科國際認證的相關(guan) 專(zhuan) 家等進行了探討。
本次研討會(hui) 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國際媒體(ti) 教育學院、中國管理科學學會(hui) 產(chan) 業(ye) 金融管理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高等院校新商科建設和國際化發展聯盟主辦。北京語言大學商學院、北方工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商學院、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工業(ye) 大學耿丹學院等相關(guan) 領導出席了此次研討。
眼下,全球疫情為(wei) 基礎教育國際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機遇與(yu) 挑戰並存的大環境,對所有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國際化與(yu) 人才培養(yang) ,對高校來說是教學國際化、科研國際化、師資隊伍國際化。” 中國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郭海濤表示,傳(chuan) 統的這幾個(ge) 方麵能不能國際化,跟學院、學校發展的理念以及大家的認識有很大的關(guan) 係。
中國已成為(wei) 世界最大的國際學生生源國和亞(ya) 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中外合作辦學則是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ti) 。
新商科建設和國際化發展聯盟的副秘書(shu) 長、ACBSP中國區主任彭彥介紹,從(cong) 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開始起步,曆經60餘(yu) 年發展,積蓄了後發力量和強勁潛力,高等教育自身的國際化需求日益強烈。
對於(yu) 正在進行的“雙一流”高校建設,彭彥認為(wei) ,“雙一流”本質上應該是世界一流、中國特色,不是盲從(cong) 於(yu) 全世界其他國家的模式,不是照搬照套,而是達到世界標準的同時,要保留中國的特色。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也是各國高等教育應對全球化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yang) 的一種方式。
線上教育或許會(hui) 成為(wei) 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途徑之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阻礙了人員往來,線下課程無法正常進行,線上教育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國際媒體(ti) 教育學院副院長唐妮娜認為(wei) ,今後的大學可能會(hui) 成為(wei) 全球化大學的聯合網絡。
她表示,過去十年,慕課讓各個(ge) 高校把課程打通,接下來高校和高校之間還要進行選課,進行課程和學分的互認。疫情或許會(hui) 進一步打通這個(ge) 網絡,不同國家的高校也會(hui) 搭建一個(ge) 平台,讓大家來互選,建立一個(ge) 全球化的大學網絡。
此外,她表示,除了學科知識以外,培養(yang) 國際化人才還需要注重學生的思維方式,高校要培養(yang) 學生的係統思維、創業(ye) 思維、文化敏捷性、批判性思維。“必須在跨文化環境下,去理解、去思考、去解決(jue) 問題”。
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商學院副院長顧學華眼中,“全球勝任力” 也是國際化人才所要具備的素質。“是不是能夠適應全球的變化和發展,能不能勝任未來的角色?這個(ge) 勝任是有素質的教育,是由內(nei) 而外的一種氣質、一種能力和氣度格局。”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牛華勇認為(wei) ,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要想在教育上做到教育服務的輸出,一定要讓教育的形式更高質量、更多元化,各個(ge) 高校在國際化方向上可以向著高質量和多元化的方向嚐試和努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