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麵積不足一平方公裏的小島上,這名醫生待了34年……
吉釣島,麵積不足一平方公裏,地處福建福清、長樂(le) 、平潭三地交界,這裏沒有道路或橋梁與(yu) 大陸相連,島內(nei) 居民進出全靠渡船。天氣惡劣時,風急浪大,渡船隻能停運。57歲的王錦萍是島上唯一一名醫生,已經在這裏堅守了34年。
將衛生所搬回家 她的一人診所24小時接診
王錦萍是土生土長的吉釣島人,1985年,她畢業(ye) 於(yu) 當時的福清衛生學校,作為(wei) 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ye) 的中專(zhuan) 生,王錦萍本可以選擇在城鎮醫院工作。王錦萍的叔叔是鎮上衛生院的醫生,休息時經常回島上給居民看病。他的一句話,讓王錦萍留在了吉釣島。
“我叔叔說這島上不能沒有醫生,你還是回到島上來。”
當時的吉釣島常住人口大約1000人左右,當王錦萍作為(wei) 醫生回到島上時,島上終於(yu) 有了一名常駐醫生。大家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需要醫生時,隻能渡海出島。
王錦萍看診,不分白天黑夜。在吉釣島沒有通電的那些年,王錦萍晚上看診,都是在煤油燈、蠟燭的微光下進行的。王錦萍遇到的麻煩,不止這些。最初,診所的房子是租的,房東(dong) 一有需要就把房子收回。焦頭爛額之下,王錦萍幹脆把衛生所搬回了家。
“那時候孩子還小,每天晚上人家來敲門,我們(men) 全家人都醒了,感覺太苦了。”
冬天蹚水去挑藥 她落下了風濕的毛病
衛生所隻有王錦萍一個(ge) 人,除了看病,其他的事情也要她自己打理,比如取藥。醫藥公司隻負責將王錦萍訂購的藥品送上船,到達吉釣島後,她需要用扁擔把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藥品挑回衛生所。海島路陡,挑著擔走路非常吃力。以前沒有碼頭,退潮時,船無法靠岸,王錦萍就挽起褲腿,蹚著水到船上拿藥。冬天海水寒冷刺骨,王錦萍落下了風濕的毛病。
作為(wei) 島上唯一一名醫生,王錦萍需要麵對各種各樣的疾病,內(nei) 科、外科都要看,創傷(shang) 性的縫合也是她親(qin) 自上手。回到吉釣島後不久,她發現島上的孕婦生產(chan) 有困難,她就專(zhuan) 門離島進修學習(xi) ,開始為(wei) 島上的產(chan) 婦們(men) 接生。
“第一次幫人家接生很緊張,醫院接生醫生護士那麽(me) 多人,島上隻有我一個(ge) ,我就自己跟自己加油。”
從(cong) 中專(zhuan) 畢業(ye) 回到島上,到2001年國家叫停家庭接生,十多年的時間,王錦萍在島上共迎接了200多個(ge) 新生兒(er) ,無一出現問題。
與(yu) 家人多年分離 想的時候 聽聽聲音也是好的
1993年,按照政策,王錦萍的母親(qin) 和弟弟妹妹的戶口都隨同她在鎮上工作的父親(qin) 調往了福清市的海口鎮。王錦萍也因此麵臨(lin) 著是否和家人一起離島進城的選擇。
“這邊很辛苦,有時候會(hui) 想別幹了。但這島上有很多老人,老人家依賴我就像依賴自己的孩子一樣,我走了他們(men) 怎麽(me) 辦?”
1994年,王錦萍的大兒(er) 子離開吉釣島進城讀書(shu) ,按照當地習(xi) 慣,孩子離島進城讀書(shu) 都要媽媽一同進城陪讀。但王錦萍舍不得離開吉釣島,就把孩子托付給了在城裏的母親(qin) 和弟弟妹妹。
2002年,王錦萍的小兒(er) 子也要離島進城讀書(shu) 了,由於(yu) 一直覺得虧(kui) 欠孩子們(men) ,這一次,王錦萍下決(jue) 心離開吉釣島,陪小兒(er) 子進城讀書(shu) 。
“我跟一位來看病的老人說我要陪小兒(er) 子去讀書(shu) 了,老人說你去了我們(men) 沒有醫生了,這麽(me) 多老人不是等死嗎?聽到他這麽(me) 一說,我眼淚都流出來了。”
老人的這句話,讓王錦萍打消了離島的念頭。她為(wei) 兒(er) 子辦理了寄宿,再次把兒(er) 子托付給城裏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王錦萍的丈夫也常年在外,小兒(er) 子離島後,一大家子裏隻剩王錦萍一人還生活在島上。
“晚上10點多就沒什麽(me) 事了,會(hui) 跟孩子打個(ge) 電話,聽到聲音也是好的。有時候實在想,就打開電視,分散點注意力,孩子們(men) 長大了都說理解我,但我有時候也會(hui) 覺得我這母親(qin) 做得……”
“有人問你的工資有多少?你說多少就多少”
時代在發生著變化,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離島外出謀生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留守吉釣島的,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84歲的林道康是吉釣島人,患有塵肺病,平時無人照看,王錦萍定期過來給他做檢查、抓藥治療。
“他們(men) 的病我很了解,該吃什麽(me) 藥,對什麽(me) 藥過敏。他們(men) 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吃什麽(me) 藥過敏。”
島上居民很多不識字,每次給他們(men) 抓藥的時候,王錦萍都會(hui) 在藥瓶上做好標記,提醒居民按劑量服藥。
“在藥瓶上畫橫線,一橫就是一次,兩(liang) 橫就兩(liang) 次。”
對於(yu) 林大爺這樣的病人,王錦萍隻收取很少的費用,或者幹脆不收費。這也是她為(wei) 什麽(me) 凡事都要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從(cong) 不花錢雇人的原因。雖然吉釣島上的診所隸屬於(yu) 當地的衛生係統,但王錦萍並沒有固定的工資,她隻能靠坐診賺取微薄的收入。
“有的人很不理解,覺得你在這兒(er) 圖什麽(me) ?你一個(ge) 人在這兒(er) 過這樣的生活,國家給你的工資應該很高,不然你怎麽(me) 撐得住?我不解釋。有的人過來問你每個(ge) 月工資有多少,有沒有五六千?我說你說多少就多少。”
身體(ti) 受傷(shang) 挪到病人家看病 退休後繼續留在島上
醫生不是鐵打的,也有頭疼腦熱的時候,也有遭遇意外的時刻。這時候,王錦萍隻能依靠自己。
有一次,她在出診的路上摔斷了肋骨,在她的傷(shang) 還沒痊愈時,就有老人的孩子找過來,說自己的母親(qin) 生病很嚴(yan) 重了,無法下地,無法進食,讓王錦萍去輸個(ge) 液。王錦萍忍著疼痛,一瘸一拐,挪到了這位老人家。
“老人家很內(nei) 疚,你自己都這樣了,還過來給我掛吊瓶。我就安慰她,掛完慢慢挪回來,第二天再慢慢挪過去,繼續幫她掛。”
如今,王錦萍已經57歲了,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他的兒(er) 子、女兒(er) 都已成家立業(ye) ,生兒(er) 育女,他們(men) 希望王錦萍能回城裏跟他們(men) 一起住,共享天倫(lun) 之樂(le) 。但王錦萍還是選擇留在島上。隻有每年春節的時候,全家人才會(hui) 在福清市團聚幾天。
“大年初一過去,初二就回來。不放心島上的老人,我生怕他們(men) 深更半夜出什麽(me) 狀況,沒地方找醫生。我很少出去旅遊,出去了也記掛島上的老人,還不如不去。”
“如果身體(ti) 允許,我會(hui) 繼續留在島上,為(wei) 村民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