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人民的獲得感 經濟負重更要拉緊就業馬車
我國“最大的民生指標”——就業(ye) 在今年迎來了一場小考,可是政府不必擔心,因為(wei) 截至2019年年底,“十三五”的預定目標——城鎮新增就業(ye) 5000萬(wan) 人以上,已經超額完成。
在過去的4年,我國每年新增就業(ye) 1300萬(wan) 人,這相當於(yu) 一個(ge) 中等國家的人口。數字背後是一個(ge) 大國對抗經濟下行的努力。
“就業(ye) 優(you) 先”,這一在2018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中首次出現的表述,已成為(wei) 我國製定宏觀經濟政策最重要的依據。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副院長於(yu) 洪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梳理了“十三五”期間政府在就業(ye) 領域的工作,感慨大國之治的不易:就業(ye) 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保障,二字的背後是預期、是人民的獲得感。
就業(ye) 優(you) 先
“十三五”時期,就業(ye) 被擺上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位置,這在曆史上從(cong) 未有過。
2017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十三五”促進就業(ye) 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總理說:“‘十三五’這麽(me) 多規劃,為(wei) 什麽(me) 今天專(zhuan) 門討論促進就業(ye) 的規劃?因為(wei) 對中國來說,就業(ye) 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也是‘最大的民生’!”
《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以下目標:就業(ye) 規模穩步擴大,就業(ye) 質量進一步提升;創業(ye) 環境顯著改善,帶動就業(ye) 能力持續增強;人力資源結構不斷優(you) 化,勞動者就業(ye) 創業(ye) 能力明顯提高。
這在數字上則體(ti) 現為(wei) :“十三五”時期城鎮新增就業(ye) 5000萬(wan) 人以上,全國城鎮登記失業(ye) 率控製在5%以內(nei)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約1.7億(yi)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5500萬(wan) 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比重達到32%……
最新數據顯示,《規劃》已經變成了現實。於(yu) 洪說,這是巨大的成就。“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穩中有變,進入了由高速增長轉變為(wei) 中高速增長的結構性調整期,“調整期各行業(ye) 領域都會(hui) 麵臨(lin) 陣痛,就業(ye) 還能達成這樣的指標殊為(wei) 不易。”
尤其是2020年,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還在持續,上半年,我國GDP同比下降1.6%,而與(yu) GDP息息相關(guan) 的就業(ye) 指標卻展現出了它的韌性——1-8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ye) 781萬(wan) 人。
這是極不尋常的。據相關(guan) 測算,目前我國GDP每增長1個(ge) 百分點,能夠產(chan) 生約200萬(wan) 個(ge) 就業(ye) 崗位。2020年,兩(liang) 個(ge) 指標卻背離了這一規律。
“一方麵是因為(wei) 傳(chuan) 導的速度不一致,另一方麵也真正體(ti) 現了‘就業(ye) 優(you) 先’的安排。”於(yu) 洪認為(wei) ,這是各地保就業(ye) 、穩就業(ye) 的結果,“就業(ye) 政策的傳(chuan) 導非常直接,疫情發生後,很明顯能看到政府在就業(ye) 問題上給予了各個(ge) 層麵的支持。”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過去製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依據主要還是看經濟增長速度等,因為(wei) 經濟增長速度和就業(ye) 的擴大有一個(ge) 係數關(guan) 係。隨著我們(men) 進入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兩(liang) 者之間的彈性係數也發生了變化。“與(yu) 其間接地尋求就業(ye) 目標,還不如直截了當把就業(ye) 作為(wei) 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和實施的依據。”
於(yu) 洪說,經濟負重更要拉緊就業(ye) 馬車,因為(wei) 就業(ye) 是能突出感受到的問題。“在大家都非常艱難的情況下,顯然要著力去解決(jue) 這個(ge) 能最明顯感知的問題,這才能保住人民的獲得感。”
這是飯碗的問題
就業(ye) 關(guan) 係到“飯碗”,關(guan) 係到一個(ge) 個(ge) 家庭的生計。站在“十三五”的收官和“十四五”開局的節點上,促進就業(ye) 高質量發展成了大家的共識。
國家統計局相關(guan) 負責人此前表示,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7年間減少了2600餘(yu) 萬(wan) 人。2018年年末,全國就業(ye) 人員總量也首次出現下降,預計今後幾年還將繼續下降。同時,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給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保障帶來挑戰。
就業(ye) 的結構性壓力已經越來越明顯,如何改善就業(ye) 環境、促進就業(ye) ,已成為(wei) 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任務。
蔡昉覺得,要促進就業(ye) ,“織緊社會(hui) 保障網,實現社會(hui) 政策托底”十分關(guan) 鍵,這被他評價(jia) 為(wei) “既可以為(wei) 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保駕護航,也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未雨綢繆之舉(ju) ”。
“這個(ge) 領域仍然存在諸多短板需要加快補齊,最緊迫的莫過於(yu) 加大政策實施力度,縮小城鄉(xiang) 之間、地區之間、戶籍身份之間和就業(ye) 性質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異。而且,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wei) 突破口提高社會(hui) 政策托底水平,可以起到綱舉(ju) 目張的效果。”蔡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從“好就業”向“就好業”轉變
“十三五”期間,在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加劇,以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調整任務加重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就業能持續保持穩定,難能可貴。[詳細] -
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十三五”收官之年頗不平靜。從目前形勢看,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詳細] -
拓寬就業路 敲開幸福門
雖然就業形勢保持長期穩定,但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妥善應對就業問題仍是一項長期複雜的艱巨任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