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高翔:夏文化研究傳播要在大眾化、國際化上下功夫

孫自法 發布時間:2020-10-10 10:4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洛陽10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曆史研究院院長高翔提出,圍繞“二裏頭遺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傳(chuan) 播”這一重大任務,要在打造突破性、標識性成果上下功夫,要在多學科融合上下功夫,要在大眾(zhong) 化、國際化上下功夫。

  由中國曆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政府承辦的二裏頭遺址考古與(yu) 夏文化研究學術座談會(hui) ,9日下午在有“最早的中國”之譽的二裏頭夏朝都邑遺址舉(ju) 行,高翔在座談會(hui) 上講話時作上述表示。他說,二裏頭遺址考古發掘已經開展61年,已奠定在中華文明史、國家起源史上的重要地位,並確立二裏頭遺址是夏都、二裏頭文化是夏文化的重要認識,為(wei) 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實證。

  高翔強調,二裏頭遺址考古發掘也好,夏文化研究傳(chuan) 播也好,最終落腳點都是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考古成果、研究成果要讓人民群眾(zhong) 分享、讓世界各國人民分享。其大眾(zhong) 化、國際化的重點工作,一個(ge) 是二裏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研究傳(chuan) 播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另一個(ge) 是夏文化話語體(ti) 係構建。

  在學術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麵,他指出,重在學術研究與(yu) 社會(hui) 實際相結合,把艱澀難懂的專(zhuan) 業(ye) 成果,轉化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普及性讀物;把局限於(yu) 書(shu) 齋裏、知識圈的學術成果,轉化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支撐,使理論成果在提升大眾(zhong) 文化素養(yang) 、增強大眾(zhong) 文化自信、促進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發揮出獨特作用。

  在夏文化話語體(ti) 係的構建方麵,他認為(wei) ,要以中國史觀、中國史實、中國史料、中國考古為(wei) 前提,以二裏頭遺址等諸多早期考古發現為(wei) 基礎,科學闡明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起源和發展,準確解讀夏文化的精髓和內(nei) 涵,深刻闡釋夏文化的曆史必然和基因譜係,努力建構關(guan) 於(yu) 夏文化完整的思想理論體(ti) 係、知識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凝練夏文化獨特的標識性概念和表達方式,從(cong) 而牢牢把握中華早期文明的解釋權與(yu) 傳(chuan) 播權。

  高翔表示,推動二裏頭遺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傳(chuan) 播的大眾(zhong) 化、國際化,應盡快開展和落實以下七項工作:

  一是進一步完善夏文化及相關(guan) 重要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的長、中、短期規劃;二是加大二裏頭、陶寺、新砦等夏代重要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力度;三是展開二裏頭、陶寺、新砦遺址保護區等區域空白點的勘探,對一般居民生活區、遺址邊緣等開展調查、勘探和發掘,全麵摸清地下遺存分布狀況;四是組織開展項目研究,在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曆史研究院重大研究專(zhuan) 項中,設立“夏文化研究專(zhuan) 題”,組織全國學術界多學科力量集中展開研究;五是組織出版一批學術專(zhuan) 著、發掘報告和普及性讀物,並線上線下同時發力推送傳(chuan) 播;六是組織好博物館展陳工作,進一步完善有關(guan) 夏文化以及中華早期文明的文物展品、豐(feng) 富展陳形式,舉(ju) 辦夏文化及重要遺址考古文物專(zhuan) 題展覽、中華早期文明專(zhuan) 題展覽等;七是圍繞夏文化及重要遺址考古專(zhuan) 題、早期文明與(yu) 夏文化等主題,舉(ju) 辦學術論壇、講座、發布會(hui) 和國際性學術會(hui) 議。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