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數字化轉型背後:金融信息科技服務業“多方競合” 市場規模將超2000億元
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金融業(ye) 也在積極應用金融科技、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金融業(ye) 數字化轉型大潮背後,對於(yu) 信息技術行業(ye) 來說,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hui) 。
根據IDC近期發布的《中國銀行業(ye) IT解決(jue) 方案市場份額2019》報告,2019年中國銀行業(ye) IT解決(jue) 方案市場總規模約為(wei) 425.8億(yi) 元,與(yu) 2018年的343.7億(yi) 元相比,同比增長23.9%。IDC預測,到2024年中國銀行業(ye) IT解決(jue) 方案市場規模將達到1273.5億(yi) 元。
上述IDC報告顯示,文思海輝金融連續三年蟬聯中國銀行業(ye) IT解決(jue) 方案市場份額TOP1,以絕對優(you) 勢持續領跑中國銀行業(ye) IT解決(jue) 方案市場。文思海輝高級副總裁、金融事業(ye) 群解決(jue) 方案事業(ye) 部總經理況文川近日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談到了對銀行業(ye) 數字化轉型的思考,並展望了金融信息科技服務業(ye) 的未來發展。
根據銀保監會(hui) 的數據,2019年全年商業(ye) 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9932億(yi) 元。況文川指出,目前大多銀行的科技投入已經達到營業(ye) 收入的2-4%,如果按照銀行業(ye) 未來每年拿出利潤的10%投入數字化轉型來粗略估算,金融信息科技總體(ti) 市場規模未來將超過2000億(yi) 元。從(cong) 2019年報分析,中農(nong) 工建交郵儲(chu) 的科技投入已經達到710億(yi) 元,而12家“傳(chuan) 統”全國性股份製銀行的科技投入則可能超過420億(yi) 元,這還不包括這些年科技投資10多億(yi) 元的商業(ye) 銀行,以及一些投入頗大的省級農(nong) 信聯社,據此推算2019年中國銀行業(ye) 整體(ti) IT規模已經超過1400億(yi) 元。
從(cong) 傳(chuan) 統IOE到新五方力量“競合”
傳(chuan) 統的銀行係統主要基於(yu) IOE+應用廠商架構,這種情況下技術廠商之間分工相對比較清晰:IBM做服務器主機,Oracle做數據庫,EMC做存儲(chu) ,上麵支撐一批應用廠商提供應用軟件和定製化服務。當然這是一種簡化的說法,其實IBM也提供商業(ye) 數據庫和存儲(chu) ,Oracle、IBM等等也提供其他套裝軟件甚至服務。但總體(ti) 而言,金融行業(ye) IT廠商的層次架構是比較清晰的。
“今天銀行不再滿足於(yu) 這種方式,從(cong) 性價(jia) 比、業(ye) 務量、並發性和快速迭代等角度出發,更傾(qing) 向於(yu) 轉向基於(yu) 雲(yun) 的敏捷技術架構。”況文川說,隨著我國數字化程度的加深和局部領先,業(ye) 務規模日益龐大,同時,互聯網巨頭在業(ye) 務場景和信息科技創新上均展現出優(you) 勢和示範效應,國內(nei) 眾(zhong) 多金融機構紛紛開始探索改造原有IT係統,對技術架構和科技治理轉型的需求日益強烈。在傳(chuan) 統架構被替代的過程中,存在市場中五方的力量:原有的基礎技術廠商、原有的應用服務廠商、主要依托互聯網巨頭的金融科技企業(ye) 、部分獨角獸(shou) IT新銳以及金融機構設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各方技術服務模式的形態其實並不確定、存在變化,業(ye) 務邊界也很模糊。
首先,市場中原有技術廠商的業(ye) 務領域在發生變化。例如原本做應用軟件開發的廠商會(hui) 發現,僅(jin) 僅(jin) 做應用是不夠的——他們(men) 要麽(me) 需要在縱向上把服務層級延伸到基礎層如PaaS、數據庫和IaaS領域,要麽(me) 需要在橫向領域做的更豐(feng) 滿,以取得規模優(you) 勢。
以文思海輝為(wei) 例,在縱向能力延伸方麵,文思海輝依托所屬中國電子的整體(ti) 行業(ye) 能力和行業(ye) 生態合作,麵向最終客戶的應用場景,整合芯片、服務器、操作係統、數據庫、網絡、IaaS和安全等多方麵的基礎,具備以雲(yun) 計算分布式架構重構底層基礎設施的能力,以及上層應用的自主研發能力;在橫向服務能力方麵,基於(yu) 金融行業(ye) 客戶對於(yu) 信息服務需求範圍的擴展,尤其是對數據服務和運營服務的需求,文思海輝正在布局業(ye) 務運營、信息中介和數據服務等橫向延伸的服務能力。
同時,互聯網金融巨頭、金融科技公司和銀行係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在進入金融信息科技服務市場,進行自身科技能力的輸出。他們(men) 往往依托的是自身巨大的場景優(you) 勢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高價(jia) 值技術沉澱,而需要強化的則是如何為(wei) 商業(ye) 機構提供高響應和快速響應能力的服務。因為(wei) 早習(xi) 慣於(yu) 自身解決(jue) 全部問題(或通過購買(mai) 分包解決(jue) ),他們(men) 進入市場的方法則可能傾(qing) 向於(yu) 提供整體(ti) 性的解決(jue) 方案。
況文川指出,無論是互聯網金融科技巨頭的擴張、原本技術廠商的全產(chan) 業(ye) 鏈擴張、還是銀行係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擴張,一方麵是基於(yu) 技術溢出和投資效益的自然結果,另外一方麵是基於(yu) 打造生態的需求。未來的業(ye) 務增長和變現能力更多將依賴於(yu) 一個(ge) 更加龐大和更加多樣化的生態的形成,因為(wei) 形成了生態就意味著占據了更強的優(you) 勢地位,和更多的價(jia) 值變現可能。
“當前在各方業(ye) 務邊界模糊、技術服務模式形態存在變化的情況下,整個(ge) 行業(ye) 處在格局重構的階段。各方之間相互碰撞,既要有合作、又要有競爭(zheng) ,價(jia) 值認定尚不穩定,需要通過新的融合生態來驗證,通過幾年的時間基於(yu) 行業(ye) 的需求、產(chan) 業(ye) 的形態和廠商沉澱的核心能力,重新形成一個(ge) 穩態。”況文川認為(wei) ,這個(ge) 重構的過程至少還要經曆3年的時間。
銀行亟待提升線上化、集約化運營能力
今年在年初突發疫情的情況下,銀行業(ye) 及時紛紛推出線上“非接觸金融服務”,正是源於(yu) 數字化金融服務能力的持續創新和不斷積累。這既是前期金融科技發展成效的“試金石”,也是進一步推動銀行業(ye) 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
況文川表示,今年盡管存在疫情的衝(chong) 擊,但文思海輝金融的營收較去年大幅增長,說明疫情進一步讓銀行業(ye) 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性,對於(yu) 信息科技服務的需求較此前大幅增長。
疫情期間線上直播經濟迅速興(xing) 起,不少銀行也加入直播帶貨大軍(jun) ,希望借助“後疫情時代”大量用戶湧入線上直播渠道所帶來的流量紅利拓寬獲客渠道。大批金融機構也迅速拓展了各類視頻傳(chuan) 播渠道。銀行的線上渠道呈現“線上渠道+”,“線上業(ye) 務+”,“視頻交互+”的三大趨勢。
況文川表示,這一新趨勢對於(yu) 銀行的數字化、集約化運營能力提出了挑戰。
“根據文思海輝不完全統計,現在銀行的線上線下渠道有40多個(ge) ,如何在這種碎片化業(ye) 務環境中進行協同處理、集約化運營,對於(yu) 銀行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況文川表示,在線上線下渠道的整合之外,銀行還會(hui) 融入到很多場景中去,就像浦發銀行提出的全場景銀行,需要做好規劃、對外對內(nei) 進行開放,同時要考慮到安全性以及大規模互聯網並發訪問造成的影響。
以數據為(wei) 驅動的線上線下綜合運營是未來銀行發展的重要方向。況文川強調,銀行需要采用集約化運營中心、支行網點和線上移動渠道結合、多渠道相互配合、人工與(yu) 智能相互補充的方式向客戶提供有溫度的服務。圍繞銀行的線上化、集約化運營需求,文思海輝金融的遠程銀行解決(jue) 方案作為(wei) 智能化的多渠道協同平台,可幫助銀行構建集約化的客群運營、內(nei) 容運營、活動運營、流量運營和權益運營能力。
金融業(ye) 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對用戶數據信息的大量挖掘和收集,如何平衡數據使用和隱私數據保護成為(wei) 一道亟需解決(jue) 的課題。
“當前,數據共享的需求有多大,數據保護的需求就有多大。”況文川表示,目前社會(hui) 上對於(yu) 數據隱私保護的意識在逐漸形成、相關(guan) 法律也在逐步完善;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數字化意味著從(cong) 新版本發布即刻生效的全球化,客戶通過互聯網遍及全世界,世界各國對數據保護、隱私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都有不同的法規要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麵臨(lin) 法律風險和巨大損失。可以注意到,在技術方麵也出現了一些能夠在保護數據隱私的同時,盡量發揮數據挖掘和應用能力的算法和技術,例如聯邦學習(xi) ,這些都是好的變化。未來隨著監管的逐步完善,金融業(ye) 會(hui) 更加注重數據使用的合規性,在金融業(ye) 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於(yu) 數據保護技術的投資將成為(wei) 重要的方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