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地評線】從戰鬥到奮鬥是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最好傳承

韋豐 發布時間:2020-10-21 16:23:00來源: 光明網

  碧血丹心愛國情,舍我其誰報國誌。在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10月19日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jun) 事博物館,參觀“銘記偉(wei) 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yi) ——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他強調,70年前,為(wei) 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黨(dang) 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曆史性決(jue) 策,英雄的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高舉(ju) 正義(yi) 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jun) 隊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zheng) 偉(wei) 大勝利,為(wei) 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ye) 作出巨大貢獻。

  “抗美援朝戰爭(zheng) 鍛造形成的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立足於(yu) 曆史、著眼於(yu) 未來,充滿著豪情與(yu) 鬥誌,見證著情懷與(yu) 擔當,給人以重整行裝再出發的奮進力量。鏗鏘有力的話語,深刻警示著我們(men) 在和平環境下始終要葆有充沛頑強的奮鬥精神。

  “打得一拳開”,才會(hui) “免得百拳來”。建國之初,朝鮮內(nei) 戰爆發。侵朝美軍(jun) 直逼鴨綠江,出動飛機轟炸中國東(dong) 北邊境,直接威脅到新中國的國家安全。雖然當時中國正麵臨(lin) 著鞏固政權、恢複經濟的緊急任務,但應朝鮮民主主義(yi) 人民共和國的請求,中共中央多次召開會(hui) 議,經過反複權衡,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曆史性決(jue) 策。

  馬克思曾說,如果鬥爭(zheng) 隻是在有極順利的成功機會(hui) 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麽(me) 創造世界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彼時,中國與(yu) 西方世界的國力對比極不對稱,消極心態成為(wei) 當時普遍的應激反應。但曆史無數次證明,隻有應戰、敢戰、善戰方能止戰。鬆骨峰每一寸都必爭(zheng) 的慘烈阻擊,長津湖冰雪中被凍僵的年輕戰士保持衝(chong) 鋒的姿態、上甘嶺被炸彈翻過無數次的焦土……戰鬥意味著無比的艱辛,但離開戰鬥就難言成功。經過兩(liang) 年的相持,交戰雙方於(yu) 1953年7月簽署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zheng) 最終取得偉(wei) 大勝利。

  “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在美國叫嚷著要使用原子彈的極限施壓之下,在西方世界強大的工業(ye) 體(ti) 係背景之下,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不畏艱難,打響了正義(yi) 之戰,也付出了巨大犧牲。革命先輩們(men) 的付出與(yu) 奉獻,打破了美帝國主義(yi) 不可戰勝的神話,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範例。戰爭(zheng) 不僅(jin) 僅(jin) 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放在曆史的時光軸去定論,這一場偉(wei) 大戰爭(zheng) 的勝利,使得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更為(wei) 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hui) 發展贏得了一個(ge) 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一個(ge) 人要有精氣神,一個(ge) 國家亦是如此。實踐充分證明,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蘊藏著無窮偉(wei) 力,值得我們(men) 傳(chuan) 承。當前,世界正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men) 麵臨(lin) 著難得的曆史機遇,也麵臨(lin) 著一係列重大風險考驗——大到貿易小到芯片,沒有硝煙的戰鬥依然無處不在。因為(wei) 珍愛和平,我們(men) 回首戰爭(zheng) ,但不能因為(wei) 承平日久而缺乏戰鬥意誌、消磨奮鬥激情。我們(men) 始終要傳(chuan) 承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激揚戰鬥的精神,堅定奮鬥的意誌,為(wei) 取得下一個(ge) 勝利而時刻準備著。

  沒有一蹴而就的偉(wei) 業(ye) ,更沒有一馬平川的坦途。就這個(ge) 宏觀語境而言,從(cong) 戰鬥到奮鬥是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最好傳(chuan) 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道路上,涉險灘、奪隘口、闖出一條條新路已是常態。從(cong) 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尋找給養(yang) ,砥礪骨子裏的戰鬥勇氣和奮鬥激情,我們(men) 必能走好走穩民族複興(xing) 這關(guan) 鍵一程。)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