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洋莊稼”藜麥紮根甘肅天祝 “反客為主”助高原畝產值翻番

發布時間:2020-10-22 14: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lan) 州10月22日電 (張婧 高瑩)在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的高原地裏,從(cong) 傳(chuan) 統豌豆種植到“洋莊稼”藜麥的引種,當地農(nong) 民每畝(mu) 地收入從(cong) 600元翻倍至1200元左右。金秋十月,該縣鬆山鎮達秀村58歲村民文玉庭駕駛自家新購入的藜麥收割機,稱讚由於(yu) 此種機械的高收獲率,他還將得到更高收益。

  世代生活在這裏的文玉庭說,當地海拔高,氣候冷涼,日照時數長,年平均氣溫3.5℃左右。長年以來,多數農(nong) 民選擇外出務工,而以他為(wei) 代表留守在家的農(nong) 民,則以種植豌豆作為(wei) 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因豌豆屬長日照植物,耐寒、喜冷凍濕潤氣候,雖長勢良好,可效益卻一般。

  近年來,當地政府立足於(yu) 獨特的地理、自然、氣候資源,因地製宜引種藜麥,原產(chan) 於(yu) 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藜麥在天祝縣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該縣從(cong) 2017年種植5000畝(mu) 以來,藜麥產(chan) 業(ye) 不僅(jin) 成為(wei) 該縣重點培育發展的特色農(nong) 業(ye) ,今年還擴種至11.6萬(wan) 畝(mu) 。

  期間,經中國藜麥協會(hui) 專(zhuan) 家實地考察,認為(wei) 天祝產(chan) 出的藜麥顆粒飽滿、產(chan) 量高、營養(yang) 成分好,是國內(nei) 適宜種植藜麥的地區之一,該縣還於(yu) 2018年被國家食品行業(ye) 生產(chan) 力促進中心譽名為(wei) “中國高原藜麥之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天祝縣建設占地600畝(mu) 左右的藜麥核心試驗示範點,在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甘肅省農(nong) 科院等科研機構協作下,從(cong) 國內(nei) 外引進篩選藜麥種質材料334個(ge) ,建設藜麥種質資源圃,儲(chu) 備種質資源,開展品種選育。

  上述示範點通過試驗研究和新品種、新材料、新技術示範,解決(jue) 藜麥適宜品種選育、出苗保苗差、產(chan) 量低、連作障礙等問題,為(wei) 農(nong) 技係統發展藜麥產(chan) 業(ye) 搭建學習(xi) 交流平台,也為(wei) 當地農(nong) 民推廣種植藜麥搭建模仿複製的集成技術。

  文玉庭及時響應號召,3年前試種20多畝(mu) ,因符合規範種植,且生長達標,他在每畝(mu) 收入1000多元的基礎上,還獲得當地政府給予的400元補貼獎勵。如此一來,文玉庭信心倍增,他發現多數外出務工農(nong) 民將土地閑置,甚至還有部分撂荒地,便決(jue) 定通過流轉土地的方式不斷擴大藜麥的種植麵積,開始規模化種植。

  然而,伴隨“種植大戶”帶來甜頭的同時,文玉庭同樣麵臨(lin) “病蟲害防治”“穗重易倒伏”等製約品質提升的問題。“種植方麵的難題,我都是通過參加技術培訓班來解決(jue) 的。”他說,今年在離家不遠處建設的這個(ge) 試驗示範點,不僅(jin) 可以實地觀摩學習(xi) ,還能解決(jue) 自家藜麥地裏的疑難雜症,通過長勢比對、技術學習(xi) 、覆膜技巧等提升產(chan) 量和品質。

  天祝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李良斌說,上述示範點引進藜麥新品種15個(ge) ,圍繞品種、播期、密度、覆蓋材料、專(zhuan) 用肥、輪作倒茬,以及秸稈還田等方麵開展試驗研究;圍繞有機肥替代化肥減量、苗菜栽培、智能水肥一體(ti) 化、新品種及綠色配套栽培等方麵開展示範展示。

  李良斌還說,示範點開展了藜麥優(you) 良品種選育、種植技術集成、精深產(chan) 品加工等方麵的研究,目前已開發了藜麥米、藜麥餅幹、藜麥啤酒、藜麥粥等產(chan) 品。下一步,當地還將通過精細化加工、品牌化運營、市場化管理、產(chan) 業(ye) 化經營等方式,將藜麥打造成高端產(chan) 品,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提升其產(chan) 品價(jia) 值。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