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出危險廢物汙染防治的“廣東經驗”
“之前一噸樹脂危險廢物焚燒處置費要1.1萬(wan) -1.2萬(wan) 元,最高時達1.5萬(wan) 元;去年10月起,降至8000-9000元,現在不到6000元了。”在廣東(dong) 鬆下電子部品(江門)有限公司的危廢貯存倉(cang) 庫裏,公司環保負責人向記者算了一筆賬。
讓鬆下等危廢產(chan) 生企業(ye) 直接受益的是江門市一批新建危廢處理處置設施的建成投產(chan) 。今年底全市危廢處置能力將達到55.8萬(wan) 噸/年,較前兩(liang) 年增加了129.6%。“本地運輸距離近,可選擇處理的企業(ye) 多了,處理價(jia) 格自然下降。”江門市生態環境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危廢處理處置設施的加快建設,為(wei) 企業(ye) 解決(jue) 了後顧之憂,促進了當地電子、摩托車、化工等傳(chuan) 統製造產(chan) 業(ye) 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曾因危廢問題被生態環境部約談的江門市的改變,折射了廣東(dong) 全省危廢工作的巨變。2018年底,廣東(dong) 這項工作還在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中被專(zhuan) 項督察;一年多後,卻作為(wei) 典型近日在全國性會(hui) 議上作經驗發言。
9.62萬(wan) 家危廢單位納入監管雲(yun) 平台,信息化管理出成效
“現在坐在辦公室電腦前操作,就可以履行法定申報義(yi) 務,還能在線完成不少業(ye) 務辦理,省心又省事。”
像廣州汽車本田有限公司、東(dong) 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一樣“愛上”廣東(dong) 省固體(ti) 廢物環境監管雲(yun) 平台的危廢產(chan) 生單位和危廢處理處置單位已有9.62萬(wan) 家。
麵對危廢產(chan) 生單位點多麵廣的特點和各地基層管理部門人手有限的困難,廣東(dong) 省以完善省市縣聯網、政府與(yu) 企業(ye) 共享的監管雲(yun) 平台為(wei) 載體(ti) ,大力推進危廢信息化管理。目前納入平台監管的危廢單位數由2017年的1.86萬(wan) 家增長到如今的9.62萬(wan) 家,增長了417.2%;申報量也由356.3萬(wan) 噸增長到491.30萬(wan) 噸,極大地提升了監管覆蓋麵。
打開平台窗口,各項危廢管理主要業(ye) 務一目了然。據廣東(dong) 省固體(ti) 廢物和化學品環境中心副主任蘇闖介紹,今年1-9月份,通過平台網上辦理年度申報登記、年度管理計劃、跨省轉移審批、轉移聯單備案等業(ye) 務,就能節省至少58萬(wan) 次現場辦理,極大地提高了便民服務水平。
不僅(jin) 如此,危廢產(chan) 生單位還能在平台上方便地找到危廢處置企業(ye) (目前省內(nei) 、省外共有446家),通過貨比三家、自主選擇,極大地降低了處置成本。
生態環境管理部門也在信息化管理中收獲頗多。“各種海量資料信息,通過分類整理和及時更新,讓我們(men) 更好地摸清底數,進一步提升危廢處理處置設施規劃建設的針對性,實施有效管理和精準治汙。”省生態環境廳固體(ti) 處副處長劉彩霞說。
“我們(men) 會(hui) 努力做到更好。”蘇闖說,平台通過視頻聯網監控、智能電子地磅數據傳(chuan) 輸、運輸車輛車牌智能識別、無人機巡拍等物聯網技術試點應用,初步摸索出一套危廢從(cong) 產(chan) 生到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全過程信息化監管的管理模式。為(wei) 進一步檢驗企業(ye) 在平台自行申報數據的真實性,今年起,廣東(dong) 省生態環境廳又組織第三方專(zhuan) 業(ye) 技術機構對電鍍等5個(ge) 重點行業(ye) 和廣州等4個(ge) 重點城市的危廢申報情況進行環境審計。根據環境審計結果,對部分行業(ye) 企業(ye) 申報數據進行校核,對數據差別較大企業(ye) ,要求當地環境管理人員做好申報服務指導。
在推進信息化管理的同時,廣東(dong) 省強化區域聯動、部門聯動,推進危廢跨省聯防聯治,推動形成環境風險防範合力。
如與(yu) 廣西壯族自治區率先簽訂《粵桂危險廢物跨省非法轉移聯防聯控合作協議》,探索建立“四項製度”,實施“六個(ge) 合作”,大力打擊跨省轉移傾(qing) 倒危廢違法行為(wei) 。在生態環境部的指導支持下,2019年10月又牽頭編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dong) 、廣西五省(區)危險廢物跨省非法轉移聯防聯控合作協議》,進一步拓展聯防聯控合作機製和內(nei) 容,加快跨省轉移審批,強化區域利用設施能力共享。今年以來,跨省非法轉移傾(qing) 倒固體(ti) 廢物案件大幅度下降。
為(wei) 強化廢棄危險化學品監管,廣東(dong) 省生態環境廳主動與(yu) 應急管理部門溝通,建立聯動工作機製,開展聯合執法行動,排除風險隱患。
精準發力“補短板”,危廢處理處置能力年底達750萬(wan) 噸/年以上
廢油泥、活性炭、有機樹脂等各種危險廢物,預處理後拌進粘土、灰石中,送進溫度達1450攝氏度以上回轉窯煆燒,實現無害化處理, 這是記者在江門華新水泥(恩平)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
江門恩平水泥產(chan) 能大,當地因地製宜,支持水泥企業(ye) 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把危廢變成水泥原料,走出資源化利用新路子。江門危廢處置能力也迅速升“檔”,僅(jin) 華新水泥廠每年最多可處置9萬(wan) 多噸危廢。依托水泥窯這一“大胃王”,華新水泥廠成為(wei) 江門“中西南北”四大危廢綜合處置中心的西中心。危廢處理業(ye) 務也給企業(ye) 增添了新的經濟收益。
“過去這些危廢都是運給有資質的外單位處理,僅(jin) 運輸環節就要一大筆支出,還會(hui) 帶來運輸汙染。現在都是在我們(men) 自己廠裏處理,經濟又環保。”
在“支持產(chan) 廢量大的企業(ye) 自建危廢利用處置設施”政策指引下,從(cong) 市中心搬遷到南沙區的廣州造紙廠,在新廠區新建了危廢處理焚燒爐。據統計,2019年該廠自我“消化”處理5萬(wan) 噸自產(chan) 油墨廢渣,省去約1億(yi) 元處置費。
區域性綜合危廢處置基地投資大、周期長,社會(hui) 資本不敢大規模投入。部分危廢缺乏資源化利用價(jia) 值、處置技術難,民營企業(ye) 不願意收,怎麽(me) 辦?
廣東(dong) 省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國有企業(ye) 的“兜底”作用,去年由省財政安排10億(yi) 元注資廣晟、廣業(ye) 等大型國有骨幹企業(ye) ,帶動銀行、社會(hui) 資本等投入,重點建設13個(ge) 危廢處置項目,形成危廢處置的基礎性重大保障。今年8月,汕尾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正式投產(chan) ,全省實現醫廢處理“一市一廠”,為(wei) 疫情醫療廢物處置提供有力保障。粵北危廢處置中心年底就可投入使用,東(dong) 莞立沙島危廢綜合處置中心等項目也在加快形成處置能力。
“2019年廣東(dong) 新增危廢利用處置能力126萬(wan) 噸,提前一年完成中央環保督察新增25萬(wan) 噸/年焚燒和填埋處置能力的整改任務。”劉彩霞說,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有138家危險廢物綜合經營許可單位,核準規模635.36萬(wan) 噸/年。預計2020年底,利用處置能力將達到750萬(wan) 噸/年以上,基本滿足全省利用處置需求。
創新專(zhuan) 業(ye) 收集儲(chu) 存模式,破解中小企業(ye) “處置難”
“我們(men) 按預約時間把危廢打包好,處置公司卻說臨(lin) 時來不了,最長的時候拖了6個(ge) 月。”兩(liang) 年前危廢處置的窘境,讓佛山市振達家具有限公司經理杜兵印象深刻。由於(yu) 危廢量少,簽約的大型危廢處置單位經常以路途遠、不順路等原因爽約。
2018年底,佛山市生態環境局探索開展危險廢物專(zhuan) 業(ye) 收集儲(chu) 存試點,讓杜兵看到了希望。他通過市生態環境局網上平台搜索專(zhuan) 業(ye) 危廢收集企業(ye) ,找到了佛山碧海藍天公司。“現在提前一周來電話預約,準時上門清運,價(jia) 格還比以前便宜。”杜兵高興(xing) 地說。
“處置難、收費貴,問題非常突出,嚴(yan) 重影響中小微企業(ye) 合法處置危廢的積極性。”佛山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唐來奎介紹說,佛山涉危廢產(chan) 生單位有兩(liang) 萬(wan) 多家,大部分是中小微企業(ye) ;然而,去年底全市隻有6家危險廢物持證經營企業(ye) ,而且處置類別少。
將收集、儲(chu) 存從(cong) “收集+處置”的綜合模式中分離出來。從(cong) 2018年底開始,佛山市開展危險廢物專(zhuan) 業(ye) 收集試點,通過社會(hui) 公開招標培育了19家收集試點單位。
新模式帶來的是產(chan) 廢企業(ye) 成本下降、危廢管理規範化等諸多變化。“有的企業(ye) 危廢成本降了近一半。”碧海藍天公司的陳經理說,收集單位紛紛采取“拚車”、小車快運、就近布點等模式加速收運,危廢處理從(cong) “買(mai) 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收費明顯下降。
為(wei) 了收到更多危廢,收集單位還進一步向產(chan) 廢單位前端延伸專(zhuan) 業(ye) 服務如危廢如何儲(chu) 存、分類、放置,如何進行網上申報、登記台賬等。“這是生態環境部門對收集單位的一個(ge) 核心要求。”唐來奎說,“既要鼓勵競爭(zheng) ,也要防止惡性競爭(zheng) 導致非法傾(qing) 倒,我們(men) 正在進一步總結試點經驗,支持收集單位優(you) 勝劣汰,並通過提高環保規範化要求,提升收集單位的規模化、專(zhuan) 業(ye) 化水平。
據悉,佛山試點經驗也在廣東(dong) 省內(nei) 進一步應用推廣,廣州、中山等地也在開展危廢收集儲(chu) 存試點工作,形成了約50萬(wan) 噸/年的危廢收集貯存轉運能力,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危廢處置提供了有效助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