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中國“十三五”對世界經濟意味著什麽?

顧清揚 發布時間:2020-10-27 16:01:00來源: 經濟日報

  中國“十三五”對世界經濟意味著什麽(me) ?

  今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概括而言,中國“十三五”時期是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經濟總體(ti) 運行平穩,經濟結構進一步優(you) 化,對世界經濟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成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主要發動機

  “十三五”時期,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為(wei) 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顯著貢獻。中國2015年人均GDP不到8000美元,2019年人均GDP已達到1萬(wan) 美元,使得全球擁有中高收入的人口達到30億(yi) 。

  中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2015年的10.9萬(wan) 億(yi) 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14.4萬(wan) 億(yi) 美元,2019年的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達16.4%,比2015年提高了1.6個(ge) 百分點。根據國際研究者保守估計,中國2020年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將上升至17.5%。

  2019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比2015年提高了5個(ge) 百分點。實際上,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連續14年穩居世界第一位,成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有研究顯示,由於(yu) 中國在控製新冠肺炎疫情方麵取得了成功,經濟最先得到恢複,估計202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大大超過往年水平。

  為(wei) 新型全球化作出貢獻

  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yi) 愈演愈烈,全球化麵臨(lin) 倒退,全球經濟合作麵臨(lin) 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艱巨的挑戰。“十三五”期間,中國繼續堅持經濟開放,積極參與(yu) 國際經濟合作,為(wei) 全球經濟循環注入了強大動力。進博會(hui) 、中歐班列、21個(ge) 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國際貿易平台有效地促進了國際貿易提升。中國2019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1.54萬(wan) 億(yi) 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國貨物貿易進口從(cong) 2015年的1.68萬(wan) 億(yi) 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2.08萬(wan) 億(yi) 美元,為(wei) 全球經濟增長提供了動能。

  與(yu) 此同時,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在不利的外部環境幹擾之下,2019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仍然達到了1381億(yi) 美元,居世界第二。今年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1月份至8月份以人民幣計算的實際使用外資仍然取得了同比增長2.6%的成績。

  中國以長遠眼光看待近年來出現的反全球化和民粹主義(yi) 思潮,不被短期逆流所幹擾,放眼長遠的曆史大勢,秉持擴大開放意願和與(yu) 一切國家往來的態度。除了繼續努力與(yu) 發達國家加強經濟合作,也努力開拓國際循環新途徑。比如,“一帶一路”建設成為(wei) 推動新型全球化的重要平台,它既將過去受到忽視的發展中國家包括進來,也以開放的平台包容發達國家的參與(yu) ,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國際循環。“十三五”期間,中國成功舉(ju) 辦了兩(liang) 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已同138個(ge) 國家和30個(ge) 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同開展了超過2000個(ge) 合作項目。

  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經濟循環受到地緣政治幹擾情況下,中國在“十三五”期間也積極開展了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形成了更加緊密的區域產(chan) 業(ye) 和供應鏈整合。東(dong) 亞(ya) 是全球經濟的重心,中國所處地理位置有利於(yu) 連接東(dong) 北亞(ya) 和東(dong) 南亞(ya) ,建立區域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體(ti) 係。東(dong) 盟10+1、東(dong) 北亞(ya) 經濟合作、西部國際陸海新通道建設等都是促進國際區域合作的重要途徑。東(dong) 盟去年超越美國成為(wei) 中國第二大貿易夥(huo) 伴,根據現有統計數據可以判斷,今年東(dong) 盟會(hui) 超過歐盟成為(wei) 中國最大貿易夥(huo) 伴。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十三五”期間,中國在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方麵取得了明顯效果,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漸下降,內(nei) 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提升。2019年內(nei) 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wei) 89%,其中最終消費貢獻率為(wei) 57.8%,再次成為(wei) 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今年6月份,中國開始轉向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這個(ge) 新戰略是在國際國內(nei) 比較優(you) 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尋求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開放的結果,是自主的戰略選擇,不是短期權宜之計。中國是一個(ge) 超大型國家,不能長期依賴出口導向經濟模式,過分注重出口拉動會(hui) 產(chan) 生出口依賴症,世界工廠的生產(chan) 模式容易導致數量型擴張,卻忽視國內(nei) 消費升級,缺乏足夠的創新動力。因此,這個(ge) 發展格局的轉變具有戰略前瞻性,將會(hui) 引領中國未來中長期發展。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麵臨(lin) 著反全球化、貿易戰和“脫鉤”論的威脅和挑戰,這些因素加速了中國向新發展格局的轉變,但即使沒有這些短期幹擾,中國也將以長遠的前瞻視野,及時調整戰略,以打造高質量的經濟體(ti) 係和全麵增強國家競爭(zheng) 力。在“十三五”規劃執行過程中,以科技創新為(wei) 核心,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解決(jue) 了經濟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瓶頸問題。

  建立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新格局是一項長期戰略,相應的製度建設和改革措施必須先行。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加快建立起以法治為(wei) 基礎的高質量市場經濟體(ti) 係,進一步優(you) 化國家治理體(ti) 係並大幅度提升各級政府的治理能力。同時,也加大了開放力度並采用國際最佳實踐,按照國際最高標準打造營商環境,連續出台了一係列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這為(wei) 實現上述新的戰略目標提供了支撐。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全球經濟造成了嚴(yan) 重衝(chong) 擊,世界主要經濟體(ti) 幾乎同時陷入了衰退。所幸的是,中國有效控製了這場罕見的大危機,展現出強大的執行力。目前,多家國際機構認為(wei) ,中國是今年唯一能夠取得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ti) 。中國迅速走出了困境,這有利於(yu) 世界經濟恢複。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國內(nei) 需求增加會(hui) 通過國際貿易渠道提升世界的需求,促進全球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恢複,對全球經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顧清揚,係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