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加快科技創新 推動我國碳中和國家建設

發布時間:2020-10-29 19:03:00來源: 科技日報

  研習(xi) 科技創新重要論述

  柴麒敏 徐華清

  習(xi) 近平主席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鄭重向國際社會(hui) 宣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強調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曆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複蘇”,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習(xi) 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意義(yi) 重大、影響深遠,充分體(ti) 現了大國領袖的高瞻遠矚和氣度胸懷,受到國際社會(hui) 廣泛認同和高度讚譽,也為(wei) 全球能源和科技的綠色低碳發展指明了方向。

  我國氣候行動為(wei) 全球低碳科技進步作出了矚目的貢獻

  我國在取得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成效的同時,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和科技的發展。我國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wei) 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引領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通過推動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革命、綠色工業(ye) 體(ti) 係創建和城鎮化低碳發展,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ti) 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麵,並努力逐步實現經濟增長和溫室氣體(ti) 排放的脫鉤,在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hui) 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催生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模式,經濟發展效率和碳生產(chan) 力水平提升效應顯著。

  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推動低碳新經濟創新,我國綠色製造、建築和交通領域加快培育形成新增長動能。我國綠色製造體(ti) 係發展迅速,迄今已建成1402家綠色工廠、118家綠色園區和90家綠色供應鏈企業(ye) 。綠色建築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築比例已達到60%左右,通過城鎮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在提升建築運行效率的同時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惠及2100萬(wan) 戶居民。新能源汽車發展引領全球,2010年以來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以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快速增長,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到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55%。

  碳中和願景的提出將極大推動低排放技術的快速發展

  我國碳中和願景的實現首要依托低排放技術創新在推動綠色低碳生產(chan) 、生活方式中的作用。碳中和願景下的能源係統將發生深刻的、躍遷式的變革,以先進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為(wei) 代表的非化石能源利用技術將成為(wei) 主流。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領域的終端能源利用的電氣化技術、電力生產(chan) 中的深度脫碳技術、生物質製氫造氣發電技術等將得到規模應用。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空氣捕碳技術、礦物碳化技術、地球化學技術等碳移除方式將作為(wei) 有效的補充手段。這些必將為(wei) 低排放技術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研發投入、產(chan) 業(ye) 化應用機遇。

  我國碳中和願景的實現還將依托新型低排放基礎設施的規模化建設、智慧互聯。以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電氣化高速鐵路、特高壓直流輸電、智能電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先進儲(chu) 能、氫能煉鋼、綠氫化工、零碳建築為(wei) 主的新型低排放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wei) 未來重要的投資方向,並將有可能規模化替代傳(chuan) 統的基礎設施形成智慧互聯的網絡,從(cong) 而集合成係統化的高質量、低排放發展的綜合解決(jue) 方案,支撐未來全經濟領域從(cong) 低碳、近零碳、淨零碳的深度轉型。

  我國碳中和願景的實現最終要依托以創新驅動和綠色零碳為(wei) 導向的產(chan) 業(ye) 、經濟體(ti) 係的建立。疫情後我國綠色複蘇和低排放發展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yu) 數字化和綠色化的“雙輪驅動”,這將顯著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低碳技術的深度融合,特別是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非化石電力裝備、電子及信息產(chan) 業(ye) 、生物技術等綠色製造業(ye) 將得到快速發展。通過碳中和願景的引領和倒逼,在發展潛力大、帶動性強的數字經濟、清潔能源、智慧城市等高科技、高效益和低排放領域將培育出新的增長動能,並有望逐步形成若幹國際先進綠色低碳製造業(ye) 集群。

  加強重大科技專(zhuan) 項支撐推動我國碳中和國家建設

  正如習(xi) 近平主席所要求的,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jue) 定性步伐。在未來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情況下,低碳發展能力、低碳先進技術和低碳經濟體(ti) 係將成為(wei) 各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zheng) 力,也是現代化國家的標誌,應成為(wei) 打造我國長期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重要抓手。

  加強碳中和國家戰略製訂和實施的重大科技專(zhuan) 項研究。圍繞2030、2060目標設立若幹重要的研究方向並抓緊部署研究,盡快研究出台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加快研究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後的經濟社會(hui) 深度脫碳路徑,研究論證提出2035年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願景目標,逐步建立溫室氣體(ti) 排放總量控製及預算分配製度,打造氣候變化與(yu) 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創新平台,支撐國家有關(guan) 部門係統謀劃“碳中和國家”建設基本方略和實施路線圖。

  加快碳中和國家建設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創新。建立世界領先的低碳科技創新體(ti) 係,推動能效、新能源、儲(chu) 能、負排放/碳移除等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性技術、顛覆性創新技術的研發創新和應用推廣,部署一批具有前瞻性、係統性、戰略性布局的低排放技術研發和創新項目,突破碳中和發展中關(guan) 鍵材料、儀(yi) 器設備、核心工藝、工業(ye) 控製裝置等領域的技術瓶頸,逐步打造全球碳中和發展的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新模式的創新中心。

  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項目建設的落地實施。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曆史性機遇,加大工業(ye) 、能源、建築和交通領域溫室氣體(ti) 淨零排放、負排放/碳移除工程項目建設,培育建設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等創新基地平台,打造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發展核心競爭(zheng) 力,推動國家碳中和先行示範區建設,逐步建成高質量、低排放的現代化經濟體(ti) 係。

  (作者柴麒敏為(wei)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徐華清為(wei)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